慢性腰肌劳损的康复

【摘要】慢性腰肌劳损主要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长期的慢性损伤,导致腰骶部疼痛不适,及腰部活动受限的一类疾病。目的讨论慢性腰肌劳损康复。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结合进行康复治疗。结论慢性腰肌劳损虽然发生原因不同,但都应以加强肌力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为佳。如病人肌力强,组织健康,由于不寻常外力的作用所致者,应在消除外因的同时采用理疗,痛点注射、针灸和药物治疗。若病人肌力差,韧带弹性差者,应在加强锻炼的基础上采用太极拳、理疗、药物等,避免过多负重及弯腰劳动。 【关键词】慢性腰肌劳损康复 下腰背痛(1owbackpain,LBP)是以下腰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可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可分急性下腰痛(ALBP)和慢性下腰痛(CLBP)。下腰痛极其常见,有人估计成人一生中患过LBP的约占70%~80%。也有人认为约占90%,其中绝大部分为软组织性下腰痛,经非特异性治疗,有人认为多在6周内消失,但可多次复发,仅少数需手术治疗。有人统计因下腰痛就诊的病人人次仅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后而居第二位,居骨科就诊人次数的首位。 下腰背痛的发病有年轻化倾向。丹麦有报告,30岁时50%患过下腰痛,学龄儿童有5%~10%患过下腰痛。儿童期有下腰痛病史者成人发病率也较高,值得注意。 慢性腰肌劳损主要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长期的慢性损伤,导致腰骶部疼痛不适,及腰部活动受限的一类疾病。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中老年人亦可发病。在慢性腰痛中,本病最常见。 (一)病因和诊断 慢性腰肌劳损产生的原因常见于以下几点:①积累性损伤;②迁延的急性腰扭伤;③腰肌筋膜无菌性炎症;④先天性脊柱畸形,下肢功能或结构缺陷,妊娠晚期腰部负重增加也容易产生慢性腰肌劳损慢性腰肌劳损的诊断依据是:①外伤治疗不彻底,日后反复发作;②工作姿势不良,经常弯腰活动,或平日体育锻炼少,病后体弱、过早劳动等;③疼痛部位为易劳损的肌腱、韧带附着点,有劳累重、休息轻的特点;④化验检查无特征,X线排除骨疾病,或仅有结构缺陷,容易劳损。 (二)治疗 慢性腰肌劳损虽然发生原因不同,但都应以加强肌力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为佳。如病人肌力强,组织健康,由于不寻常外力的作用所致者,应在消除外因的同时采用理疗,痛点注射、针灸和药物治疗。若病人肌力差,韧带弹性差者,应在加强锻炼的基础上采用太极拳、理疗、药物等,避免过多负重及弯腰劳动。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点: (1)消除致病因素:如劳损原因为工作姿势关系,应针对原因改变条件和改善劳动体位。

(2)加强锻炼:增加有针对性的体育疗法,如太极拳、保健体操等。 (3)休息与固定:腰骶部慢性劳损病人有剧痛时可卧床休息,也可用围腰制动,或用宽腰带加以保护。工作时可配围腰,以减少腰肌牵拉,但每天必须解除腰围,作腰背肌及腰肌锻炼。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