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记者不宜“拔苗助长” 培养独立不是拔苗助长

如今,新闻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多达上万人。

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些媒体对新记者培养越来越不重视,让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新记者去独当一面。

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表面上看是给予新记者更多的锻炼机会,而实际上却在伤害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拔苗助长”的表现形式      1.缩短或者直接取消见习期   见习制度是用人单位对刚刚接收来的毕业生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考察和了解,进而在思想、业务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使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需要的制度。

一般情况下,媒体见习期进行自主设定,短则三个月,长则半年一年不等。

见习期间,因没有发稿压力,新记者可以通过逐步的新闻采写实践,了解媒体的情况和新闻采编的风格。

然而,现在有些媒体大大缩短见习期或直接取消见习期,使新老记者之间由见习期间的师徒关系变成了同事之间的竞争关系,良好的“传帮带”传统被束之高阁。

从学生身份突然变成上班族、缺乏心理调整的新记者,因得不到老记者的指导和提携,必然会感到强烈的不适应。

对于对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求较高的新闻行业而言,启用这样的新人也存在很大风险。

2.新记者独自面对新闻纠纷   由于经验不足或者是法律意识淡薄,在新闻采写中,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侵犯名誉权、肖像权的情况时有发生,表现在新记者身上尤为明显。

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新闻单位直接让当事记者去跟投诉方联系处理相关纠纷。

经验丰富的老记者,常常能利用手头资源或其他途径尽快平息事端。

而新记者,独自面对新闻纠纷往往会感到被动、无助,甚至担惊受怕、心力交瘁,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此时,如果所在的媒体仍然置若罔闻,就会不断加重新记者的无助感,乃至让新记者丧失对所在媒体的忠诚、信任和归宿感。

3.让新记者担任重要时政报道   因时政报道关系到党委、政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做好时政新闻需要政治素养高、大局意识强、新闻业务过硬的新闻记者

然而,在一些地市级的党报,由于时政报道严谨、枯燥且风险高,耗费时间精力颇多,一些资深记者往往不愿意涉足其中。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新记者时常被推到风口浪尖。

虽然新记者工作激情高,能吃苦耐劳,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政治素养和理论功底,往往吃不透上头精神,不能全面把握大局和形势,写出来的稿件分量不足,也得不到认可,更谈不上生动活泼。

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新记者对胜任新闻工作的信心产生动摇。

而于新闻媒体自身,也会因时政报道让党委、政府不满意,没有把握好大局形势而处于被动。

拔苗助长”的不利后果      从表面上看,新闻媒体的“拔苗助长”行为提高了新记者“成才”的速度,但是在这种没有给予充分呵护的模式下的业务素质提高,必然会带来很多不利于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影响。

1.新记者易形成“串联”,加重新闻同质化   很多新闻媒体会对记者所负责报道领域出现的漏稿进行惩罚。

有的是罚款、扣钱,有的是扣分。

如果频繁漏稿,还会影响到记者的年终考评。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同城媒体的新记者们在私底下建起联盟,互相交换、共享新闻线索,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新闻同质化现象愈来愈严重。

虽然媒体对独家新闻也给予奖励,但是为了不伤害这种“友好”的联盟关系,很多新记者宁愿放弃做独家新闻的机会,来换取降低不漏稿、少漏稿的风险。

2.新记者素质不高,新闻媒体的凝聚力变差   眼下,一些媒体记者的考核实行“工分制”,为了追求发稿量,很多新记者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新闻线索,做出来的新闻质量不高,甚至出现新记者被采访对象当“枪”使,人为制造假新闻的现象。

在这种考核激励机制下,培养出来的只会是越来越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新闻打工仔”。

与此同时,这种各自为战的工作方式,也会使同事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新闻媒体内部的凝聚力越来越差。

3.新记者流失性大,易形成“青黄不接”的现象   采编人员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产生合理性流动,可以保持媒体的活力。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过于频繁的人员流动,是不利于新闻媒体持续、稳定发展的。

就拿记者跑口来说,通常情况下,每家媒体记者都会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跑口单位,通过与这些跑口单位建立长期联系,来获取相关新闻报道权。

一旦跑口记者跳槽,他们之前所跑的“线”、“口”就会重新被调整。

频繁的调整不仅会造成新的跑口记者对相关行业、领域的报道重点不熟悉,而且会让这些对口单位产生被轻视的感觉。

以至于当对口单位需要发布新闻时,往往更倾向于通知保持长期稳定联系的媒体记者,而忽视频繁变动跑口记者媒体,会导致漏稿现象的发生。

记者频繁流失,也会让媒体管理者越来越不愿意花费心力栽培新记者,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当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或主题活动,需要进行策划、组织报道时,往往会遭遇青黄不接、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

多管齐下呵护新记者成长      1.媒体管理者应该重视新记者培养   将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培养成一名媒体需要的成熟记者,需要媒体内部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

因此,媒体管理者应该从媒体事业持续繁荣发展的长远出发,重视新记者培养工作,切实落实见习制度,与新记者就工作困惑进行座谈,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关心新记者成长,用长效机制来呵护新记者成才。

2.“传帮带”的好传统不能丢   也许,对于独立采写的一条新闻而言,新闻记者是“一个人在战斗”。

然而,上升到事业的高度,新闻事业是团队的事业,需要成员之间共同努力、协作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永葆新闻事业的生机和活力。

央视主持人柴静曾在博客中追忆已故编导陈虻对自己严厉的教导――“你回家问你的父母,你每天做的新闻,他们感不感兴趣,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的未知就是你的起点。

”“批评你不可怕,对你失望才是最可怕的”……在一次次直指要害处的教导中,柴静在不断成长。

其实,不单单是柴静,很多资深传媒人都会对曾经悉心指导过自己的前辈记忆深刻。

在新记者成长的路上,离不开这种“传帮带”。

媒体业界,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老记者发扬“传帮带”精神,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进行指导,定期开展讲座、经验交流,增进新老记者之间的切磋和交流。

3.制定保护策略对新记者进行关照   所谓的保护策略,也就是说在相对的一段时间内,对新记者给予特殊的关照,减少新记者成长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保护制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是见习制度。

见习期间,媒体管理者要针对新记者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避免让新老记者在业绩上进行竞争。

这样将更加有利于在老记者和新记者之间真正建立起“多对一”或者是“一对一”的指导、帮扶关系,帮助新记者尽快适应新闻业务的需要。

第二是稳定策略。

在给新记者划定跑口单位后,应该以稳定为主。

因为要熟悉相关领域的报道重点,和跑口单位建立良好关系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有时甚至是几年。

相对稳定的对口采访关系,更加有助于稳定合作关系的形成,也为跑口记者写出相关领域的深度报道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第三是开设培训班。

针对新记者法律意识淡薄的状况,邀请法律界人士或资深传媒人,开设培训班,通过具体的新闻侵权案例来讲授新闻传播应具备的法律知识,提高新记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新闻侵权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①童钟鸣:《今天更应倡导“传帮带”》,《中国记者》,2009年第7期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

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