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窦引流通道内气房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康庄 杨钦泰, 邹艳, 史剑波 邝思驰。

【摘要】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和Advantage Windows 4.1 (AW 4.1)影像工作站对额窦引流通道的相关气房进行影像学研究。【方法】 采用4层螺旋CT对65例成人,30例正常成人(无额窦炎组)及35例额窦炎患者(额窦炎组)的额窦引流通道行水平位薄层扫描后用Advantage Windows 4.1(AW4.1)影像工作站进行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动态分析和比较两组额窦引流通道出现的相关气房。【结果】 ① 额隐窝出现的相关气房(无额窦炎组出现率/额窦炎组出现率):终末气房(23.7%/45.5%),前筛气房(15.3%/31.8%),鼻丘气房(13.5%/28.8%);② 额窦出现的相关气房:额气房(22%/42.4%),眶上气房(25.4%/ 33.3%),额窦中隔气房(20%/27.3%)。两组间额窦引流通道出现并影响额窦通气引流功能的部分气房终末气房、前筛气房、鼻丘气房和额气房出现率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采用MSCT 和AW 4.1工作站能对额窦引流通道的病变和解剖情况做出准确、合理的术前评估,对额窦微创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术中指导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此外,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结构复杂多变,部分额周气房的过度发育可能是额窦引流通道阻塞导致额窦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额窦额隐窝额窦引流通道;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多层螺旋CT。

额窦引流通道(也称鼻额区域)是由额窦额窦口和额隐窝组成的“三位一体”功能单位。该区域存在复杂、多变的气房称为额周气房,它们的变异和过度气化通常被认为是阻塞额窦引流通道导致慢性额窦炎的重要因素,也是经鼻内镜额窦手术操作的难点[1]。目前,影像科和耳鼻咽喉科医生对鼻额区域和额周气房的认识和影像学评估严重不足,所以直至现在慢性额窦炎的手术对于鼻科医生仍是一种挑战,其复发率在所有鼻窦手术中最高[2]。因此,对该区域详细的影像学评估有助于鼻额区域微创、有效的手术,提高慢性额窦炎手术疗效。本研究仅对额窦引流通道出现并影响额窦通气、引流的相关气房进行影像学动态研究,为临床鼻额区域的手术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3年-2005年间在我院接受鼻窦CT检查的65例对象,其中慢性额窦炎患者35例,患额窦炎共66侧(额窦炎组);既往无鼻窦炎病史和CT显示无鼻窦病变者(无额窦炎组)30例,选择额窦共59侧,余下1侧为先天额窦缺失;所有患者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19~72岁,中位年龄35岁。

1.2 CT扫描条件和观测工具。

采用美国GE 公司的Light Speed QX/I,4层螺旋CT行鼻窦水平位薄层扫描,扫描层面与听眦线平行,下起硬腭,上达额窦顶。床速3.75 mm/r,模式HQ Pitch=3,层厚2.5 mm,扫描后进行回顾性重建,层厚1.25 mm,层间距0.4 mm。然后将CT扫描的薄层水平位图像传输至AW 4.1后台工作站,应用辅助工具在同一屏幕上重建成连续的冠状位、矢状位,通过鼠标的滑动来动态观察和标定同一个解剖结构在不同层面和不同方位的情况,分别用骨窗和软组织窗行动态、连续和反复三维观察,并用标尺进行标定和数据测量[3]。

1.3 观察内容。

总体观测 65例(125侧)对象中额窦引流通道内即额窦额窦口和额隐窝出现并影响额窦引流气房种类、出现率和变异情况。在冠状位和矢状位CT上将过度气化占满额隐窝达3/4以上者定为额隐窝狭窄而影响额窦通气引流,而通过额窦口侵入额窦气房为“额气房”。选择额窦炎患者即额窦炎组 35例(66侧);无额窦炎组30例(59侧),对两组额窦引流通道情况和侵入额隐窝额窦内并影响额窦引流通道气房的总体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2 结 果。

2.1 影响或阻塞额隐窝气房三种类型。

当钩突上端附着在纸样板并过度向上气化时形成穹隆状的引起额隐窝狭窄的气房为“终末气房”;将筛泡区域向前上过度气化引起额隐窝狭窄的气房为“前筛气房”;将鼻中隔前端附着缘外上方、鼻泪管内上方,在矢状位上位于钩突的前上方出现并向后过度气化引起额隐窝狭窄的气房为“鼻丘气房”。这些气房普遍存在,但如果出现过度气化则造成额隐窝狭窄,其总的出现率分别是:终末气房35.2%、前筛气房24%、鼻丘气房21.6%。研究发现它们可以单独或同时出现,部分气房通过额窦口侵入到额窦内(图1 A~C)。

2.2 额窦内存在的气房三种类型。

将鼻丘气房、前筛筛房、终末隐窝等通过额窦口侵入额窦内的气房为“额气房”;将在冠状位上属最外侧、水平位上在额窦的后侧的气房为“眶上气房”;将额窦中隔气化而来的气房称中间气房(M气房),它向一侧额隐窝引流。它们的存在引起额窦引流通道狭窄甚至阻塞,其总的出现率分别是:额气房32.8%、眶上气房29.6%、额窦中隔气房23.1%(图2 A~C)。

2.3 有无额窦炎者气房比较。

本研究对额窦炎组(35例,66侧)、无额窦炎组(30例,59侧)中额窦引流通道出现并影响额隐窝的主要气房额窦出现的主要气房分别进行比较(表1、表2)。χ2检验发现额窦炎组和无额窦炎组中终末气房、前筛气房、鼻丘气房和额气房出现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眶上气房额窦中隔气房出现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