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性腔内电凝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

[论文关键词]大隐静脉电凝术;疗效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自制电凝器电凝针及改变传统手术方法腔内电凝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0月采用改良性腔电凝术治疗56例73条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患者患肢症状均减轻或消失。

结论:改良性腔电凝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具有简单、省时、创伤小等优点。

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是周围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传统的治疗方法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属支、交通支结扎术,因其手术创伤大、伤口多、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现已在改良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出现了多种治疗方法,腔内电凝术为新的治疗方法之一,国内已开展10余年[1],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2—3]。

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推进及手术方法电凝术的改进,2007年1月~2008年10月,笔者采用自制电凝器电凝针,并改良了传统手术方法治疗56例大隐静脉曲张,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9例,女17例;年龄30~75岁,平均52.5岁。

下肢大隐静脉曲张19例,右下肢大隐静脉曲张16例,双下肢大隐静脉曲张21例,共77条肢体。

其中伴小隐静脉曲张3例,淤滞性皮炎23例,靴区皮肤色素沉着38例,合并溃疡(含愈合和活动性)15例,血栓性静脉炎9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静脉曲张。

术前彩超检查均提示大隐静脉扩张、反流,大隐静脉入股静脉开口处静脉内径均增宽。

静脉功能不全者不在此范围。

电凝器电凝针均自己制作,用中号剥离器的钢丝上套入医用绝缘塑料套管,取剥离器的全长,头端用剥离器的金属头,尾端用余留3cm左右钢丝制成一圆环,便于与电刀相连。

电凝针用腹穿针内芯套入医用绝缘塑料管制成。

1.2治疗方法   77条肢体均先让患者立位用甲紫在曲张静脉皮肤上沿静脉走向作标记,以防在手术中无法找寻曲张静脉

先于腹股沟处沿预标记线做小切口,结扎大隐静脉主干及股内侧和股外侧属支,保留其他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4],然后根据患肢情况行以下处理。

1.2.1均在硬膜外麻醉下,于患肢内踝前上方大隐静脉主干表面切开皮肤1cm长,分离出大隐静脉结扎远心端,在结扎线上方切开大隐静脉侧壁,自侧壁切口向近端插入电凝器大隐静脉根部结扎处,电凝器尾端圆环套在医用电刀上,使电刀与电凝器充分接触后,按压电刀的电凝极并将电凝器缓慢抽出,速度适中,慢易灼伤皮肤,快易致血管内壁烧灼过轻,影响术后大隐静脉主干闭塞。

曲张各分支用电凝针点状刺入并电凝之。

缝合切口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患肢。

1.2.2合并血栓性静脉炎和感染者,抗感染治疗,待炎症消退后,手术剥离血栓和相应段血管,无血栓段电凝之。

伴小隐静脉曲张者,在入腘静脉处切断,结扎近心端,电凝器逆插入小隐静脉并电凝之。

已愈溃疡者手术方法不变,经久不愈者切除全部溃疡并植皮[5]。

2结果   手术时间多在30~70min,植皮者相应增长。

出血量与传统手术相比明显减少,住院时间3~7d。

出现皮下出血12例,下肢胫前皮肤麻木3例,首次植皮失败1例,沿静脉走行区条索和硬结出现31条肢体,可不予处理。

所有患者均于2周~6个月完成门诊随访,1个月复查,所有患者活动均无障碍,肢体明显改善,曲张团块消失,沉胀水肿缓解,色素沉着、皮炎均不同程度减轻。

全组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深静脉损伤发生,治疗效果与栾景源等[6]报道接近,1例首次植皮失败者再次植皮成功。

3讨论   应用血管腔内电凝术,同时改进手术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用时短、创伤小、切口少、安全简便、效果显著。

自制电凝器电凝针与市场销售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激光器、射频治疗器、高频电凝器等相比,具有制作简便、易买易得、价格低廉、易于操作等优点,便于在基层医院开展应用。

手术方法的改进是在处理大隐静脉各分支时,保留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和阴部外静脉,其中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呈由上而下汇入,阴部浅静脉呈水平汇入,这是改良方法解剖基础。

保留此三属支不但可以节省寻找和处理该三属支的手术时间,而且可以降低在处理此三属支时对股静脉造成撕裂等负损伤。

在以往的报道中曾多次提到因预留大隐静脉残端过长而形成静脉血栓导致肺栓塞死亡的病例,手术时紧靠三静脉的入口结扎,因静脉回流流动而减少残端内血栓形成,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保留的三支浅表静脉可充分保证局部的血液回流,并在患者发生某些疾病,如髂股静脉血栓或门脉高压症时发挥旁路作用。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