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天林:西藏十年,人之大幸,如我一生

他曾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他是国务院表彰的“全国先进工作者”,他是中央国家机关首批援藏干部西藏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位。

黝黑的脸庞,憨厚的笑容,永远不到半寸的平头短发,在内地像个老农;在西藏像个藏胞——他,就是连续援藏10年的苟天林

1 994年,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提出了“全国支援西藏”。第二年,一批中央国家机关干部踏上西藏的土地。他们是中央国家机关首批援藏干部,时任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副社长苟天林也在其中。这是苟天林第一次到西藏,他或许不曾想到,他的人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历经援藏干部队伍四次轮换,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常务副部长兼外宣局长到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原,雪山,哈达已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情结,也几乎浓缩了他一生的感悟,感慨与感动。

“人之大幸,如我一生。”采访过程中,苟天林数次重复这句话,带着令人感动的真挚与虔诚。

西藏十年,我进一步理解了祖国母亲,父老乡亲。

西藏自古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的历史典型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西藏的父老乡亲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休养生息,创造生命,创造历史,创造文化。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跨越,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西藏各族人民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为祖国大家庭的形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只要主题关乎西藏苟天林就仿佛回到了那个他寄予万千深情的地方……。

这是一块让他感受到一奶同胞之情的土地。

西藏自治区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80多万,地广人稀是这里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西藏下乡,往往驱车几个小时,行程数百里也很少看到人烟。“但是,只要靠近村子,最鲜明的标志就是一面鲜红的国旗,大多数村子都选择把旗杆竖在学校的操场上”,那远远最先跃入视野的点点红色,每每让苟天林从心底泛起温暖和敬意。自治区边境的樟木镇次仁曲珍老阿妈,已经90多岁了。从西藏自治区成立,她从解放军手里接过第一面五星红旗起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老人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在自己的场院里升国旗。“我去看望过老阿妈,每天虔诚地升旗,降旗。几面旧国旗她都精心珍藏着。”。

西藏,唐古拉山的牧场、雅砻河谷的村庄,每块土地上都有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拉萨市,到了节假日,每家每户都挂国旗。走在这片淳朴的土地上,感受着藏族和各族乡亲对党中央,对祖国的质朴情感,苟天林逐渐理解了西藏,理解了这里的父老乡亲。

安多县多玛乡党支部书记觉拉,是从农奴成长起来的基层干部,他在家乡办起了第一所学校,第一个商店,修建了第一条水渠,建立了第一个扶贫点……只要能够尽快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他都想办法带着乡亲一起干。最后在抗雪救灾中操劳过度,牺牲在救助受灾群众的风雪路上。

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本可以留在繁华的大都市,却一纸申请,勇上高原,一干就是34年,被群众称为“门巴将军”。在采访宣传李素芝模范事迹过程中,为深入了解李素芝给藏族小姑娘吉吉看病的情况,苟天林和记者们一起驱车数百公里,到远在那曲的吉吉家看望。他们在广袤起伏的牧场上连续颠簸四五个小时,来到草原深处的吉吉家。苟天林拉着已经康复的吉吉的手,和吉吉的父母谈了很多很多。苟天林发现,吉吉家和其他藏族群众一样也有佛龛,但吉吉家的佛龛里供奉的不是菩萨,而是李素芝院长穿着军装的照片。吉吉的父亲告诉苟天林:“我们拜了很多菩萨,但都没有看好女儿的病,是解放军李院长救了女儿的命。我们不供菩萨,供金珠玛米,供李院长。金珠玛米(解放军),李院长就是活菩萨。”。

援藏10年,在自治区党委领导下,区党委宣传部先后推出了十几位模范典型,有基层干部,青年学生,致富带头人,专业户。妇女群众,还有驻藏部队,武警官兵……这当然是苟天林作为自治区宣传部领导的工作职责,即围绕自治区中心工作宣传,为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树典型,立榜样。然而,这或许更是苟天林和他的同事们发自内心的,对西藏各族人民的致礼。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像中国一样几千年文明史绵延不断。而且,无论平原高原,南方北方,各族人民共同为这个大家庭添砖加瓦。“这种情感与精神,使我们国家在外族侵略面前不低头,在自然灾害面前不畏惧,遇到任何艰难困苦都能像巨人一样不断前进。”这种强烈的爱国为民的意识和情感,在西藏感受得更加深刻。

苟天林出生陕西黄土高原,生长在农村,从小与山野为伴,对基层百姓有着淳朴的理解和热爱。20年海军宣传工作生涯,四年北京大学苦读,又让他对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社会发展有著深刻认识。10年洗练,心中的这份情感和牵挂更加厚重,不断升华。“藏族同胞同样是我们的父老乡亲。在西藏,我们认识他们,感受他们的创造和精神,感受他们的品格和智慧,感受他们对祖国大家庭的深情和对建设美好家乡,实现现代化的期盼,热情和贡献。在其中,自己的灵魂得洗礼,思想得提炼,品格得升华,精神得鼓舞,真可谓生之大幸。”苟天林的语气平静如常,却仍难以平息内心涌动的真诚,在北京明媚的春天里,他的表情如此虔诚,让人感动得几近落泪。

2004年,苟天林又一次下乡到日喀则,考察调研。多次到这里,他与当地干部,乡亲都熟识了,离开时,大家还是热情地给苟天林哈达,一直把他们的车队送到雅鲁藏布江边,目送着车队开进山里。“献哈达是藏族的最高礼节。”苟天林低头凝视胸前洁白的哈达,将心中的感动化作诗句,裹着深情喷涌而出:

“手捧洁白的哈达,这是一条天上的白云,这是林中鲜花,湖边的清采,这是我们的真诚,这是新西藏的祝福。我们把哈达献给朋友,祝福朋友吉祥,祝福朋友欢乐吉祥;我们把哈达献给母亲,祝福母亲幸福安康……”。

在回拉萨的路上,苟天林坐在车里一气呵成诵出《多彩的哈达》,后经藏族作曲家美朗多吉谱曲,成了现在深受西藏群众欢迎,传唱率很高的一首流行歌曲。这位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1 0年之久的援藏干部,把心灵,情感甚至生命都和雪域高原联系在一起,和藏族同胞的血脉跳动在一起,像蓝天一样清澈,像雪山一样圣洁,散发着久久酝酿后才具备的甘醇。

西藏十年,我进一步理解了儿女责任,无私奉献。

1995年,中央国家机关首批援藏干部选拔工作开始,中宣部也要派一名干部援藏,到西藏自治区宣传部任副部长。按照规定,援藏干部年龄要在45岁以下,苟天林当时已经47岁,但是他仍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我当时想,如果要是其他条件较。

好的地方,我可以不报名,可以不去。当时孩子上小学,家里确实有困难。但是西藏是边疆,虽然遥远,却是我们祖国的领土;虽然艰苦,却是我们同胞的家乡。西藏需要人,我就应该站出来,高高兴兴地去。”时隔15年,苟天林对自己援藏的选择依旧坚定。

“政治上热情爱护,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关心体贴”,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欢迎大会,西藏干部群众热情献哈达、敬“切玛”,让苟天林和他的许多同事,一踏上西藏的土地,就感受到了温暖和鼓舞。孔繁森说,视西藏人民如父母。苟天林和他的“战友”们就下决心朴朴实实当儿女。

苟天林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揭批十四世达赖利用十世班禅转世搞分裂破坏活动的阴谋。区党委要求,要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根据分工,苟天林负责新闻宣传工作,他顾不上高原反应,立即拟定题目,和有关同志迅速组织撰写了系列评论文章——《达赖的政治赌注必然要输得精光》、《坚持宗教仪轨,维护中央权威》,《爱国爱教是广大僧俗的共同心愿》《共产党员要做维护祖国统的模范》、《沉舟侧畔千帆过》。这些文章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持续在西藏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在西藏干部群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发挥了鲜明的导向作用。

随着时间推移,苟天林逐渐了解到,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原因,西藏宣传思想工作形成系统是在西藏民主改革之后逐步开始的,比内地晚了10多年。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其他省区相比,基础薄弱,条件艰苦,环境复杂,任务更艰巨,标准更高。身为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干部苟天林深知,自己虽然做过多年宣传工作,但是怎样从西藏实际出发,把握方向,抓住重点,谋篇布局,做好工作,是面临的新课题。

苟天林一边忙日常工作,一边抓紧时间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认真领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精神,认真学习自治区党委的各项重要指示,中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发展稳定两件大事、实现‘三个确保’”的西藏工作指导方针,“三个涉及”,“四个事关”关于西藏工作重要地位的论述,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坚持“三个离不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坚持维护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脱贫致富奔小康;坚持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等等,苟天林逐步懂得了西藏宣传思想工作的这些根本指导思想。

按照全区工作部署,在自治区党委领导下,苟天林和同事们先后通过抓典型,搞试点,不断推进全区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深入调查研究,先后总结了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日喀则地区江孜县,白朗县,那曲地区安多县阿里地区噶尔县,日土县等一批县乡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倡导科学、破除迷信,发展生产,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先进经验。围绕草场改革,调整畜牧结构,提高牧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先后在五六个县对不同类型的牧区搞调研,这些典型和调研成果,有的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自治区领导的表扬,有的在全区推广受到群众好评,发挥了积极作用。

援藏10年,苟天林跑遍了西藏所有市,区,大多数县,西藏电视台《今日西藏》栏目曾经记录了苟天林节日下乡慰问老同志的片段和细节:一路风雪漫漫,车陷到雪地里,苟天林与大家一起推车,遇到风雪中受阻的大巴客车,他多方联系安顿车上的乘客不要受冻挨饿;在老同志家中,他嘘寒问暖……朴素的黑大衣,被高原晒黑的脸膛,憨厚的笑容,要不是旁边有字幕注释,或许少有人想到这个就像乡里邻家的老大爷一样淳朴的人,就是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1997年初,苟天林自治区交通厅领导带队,组成自治区新闻,文化,卫生,采访慰问团,沿青藏线采访慰问道班工人。人间四月芳菲尽,青藏线上却依然风雪交加。近10天的采访慰问活动,苟天林和大家一起两次翻越唐古拉山,昆仑山,申格里贡山。唐古拉山口海拔5031米,当时正下大雪,车到时,苟天林和很多人一样有高山反应,可是当他看到风雪中坚持清扫路面的“天下第一道班”职工,二话没说,下车与职工们一一握手问候。那一路,苟天林既是团长,要做好协调组织工作,又要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走访职工家庭,看望老同志。大家休息了,他还要审阅修改记者稿件,安排发稿和第二天行程。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这些都是在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高原上,几乎令人不可想象。

终于圆满完成任务回到拉萨,已是夜里12点过了,喧嚣的八廓街都已沉沉睡去。大家极度疲惫,苟天林却径直回到办公室,连夜赶写汇报材料,反映1 09国道青藏线养路工人“养路为业,道班为家;人在路上,路在心上”的奉献精神,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第二天区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做出了向“养路工人学习”的决定,提出了解决养路工人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的指导意见。

刚到西藏时,苟天林就听部里老同志介绍,基层宣传部工作条件太差了,有的县委宣传部三个人,只有两把椅子,必须的办公条件都没有。“下乡调研中,基层办公条件差,基层的同志们在那样的条件下工作,我深有感触。”于是他请示党委,向“娘家”中宣部汇报,用援藏资金积极为县委宣传部更换办公用具,配备电脑、传真机、汽车。西藏宣传战线的办公条件有了一定改善。在工作中,苟天林经常给基层的同志们讲宣传工作的内涵要义,同他们探讨西藏宣传工作的特点,规律和经验。他和同志们下乡,总要交流如何选择调查主题,如何撰写调查报告,如何与群众沟通交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等等。苟天林说,自己是西藏宣传工作的新人,又是宣传思想战线的老兵。在这一“新”一“老”的转换间,他默默地为西藏宣传思想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做贡献。直到他离开西藏很久,同事们还总念叨着:“部长在的时候总加班,真累。部长回北京了,他的话反倒越想越有道理。”。

西藏10年,苟天林从四十不惑跨入半百之年,可他似乎从不知疲倦。“苟天林就是个工作狂。”这是很多熟识他的人最直截了当的评价。里面夹杂的赞许与敬佩,熟识他的人也一听则明。他的工作日记本里,其中一页上有他随手记下的1998年6月2日日程。从阅改“(宣传)部新老班子交接简报”,“1997年西藏环境公告”到接洽外国议员来藏参观访问事宜;从主持宣传部召开的座谈会到研究干部任用等大大小小竞有十六七件之多,件件重要,时间精确到“分”。而他的早饭和午饭,都是加热头一天的面食。这是他那時最普通的一天。

其实,苟天林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他甚至遇到过危险。藏北腹地安多县,海拔5200米,是全国海拔最高的县之一。1997年冬天,苟天林带着宣传部工作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