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辽宁文学与美国西部文学地域文化比较分析

摘 要:本文基于近现代辽宁文学美国西部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从相似性和差异性两方面探讨作品边疆地域文化以及作家作品与特定社会文化的关联。就共性而言,两部分作品在创作中均表达了特定边疆地区的地理和历史时空背景以及浓郁的土著文化拓荒精神和乡土情结。但二者的差异性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文学审美和批评范式、主题选取、女性地位、生态观以及民族观。无论共性还是差异性,作家们在文本中以不同的语境和经验塑造了各自的文学理想,在两国地域文化文坛上的生命力始终存在。

关键词:辽宁文学美国西部文学地域文化

中国辽宁美国西部同属各国边疆地区,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吸引了中美两国大量的作家对之进行书写。深入探讨两类文学作品特有的边疆元素,对理解两个区域乃至其在全国和世界的地位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两区域文学边疆地域文化问题,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两方面:一方面是各自作品的区域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是中美两国边疆文学作品的比较,本文主要探讨后者,将从相似性和差异性两方面分别探讨产生彼此差异的各类原因。

一、相似性。

文学是生活的写照。作品主题和内容的相似性也往往是作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书写时产生的。辽宁美国西部均为边疆地区,边疆地理和历史环境的时空背景,造就了作品中土著文化拓荒精神的交融,以及这种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带来的芸芸众生的小人物和他们的乡土情结。

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疆域的变迁、自然资源的开放和经济活动的进行,产生了原生态群体创造的原生态文化拓荒开发者带来的拓荒文化的并存和冲突。从辽宁查海文化遗址中的石堆龙、红山文化遗址中的玉猪龙等文化遗存来看,历史典籍中记载的关于龙的神话传说,有辽河文化中关于龙的神话传说的印记。张佳生《满族文化史》中记载的女贞族源传说、满族先人肃慎族族源传说、《契丹国志》和《辽史·地理志》中记载的契丹族源神话、《论衡·吉验篇》的扶馀族族源神话等是研究辽宁地域文化的宝贵文学遗产。美国西部作家作品中也对西部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辽宁作家笔下,辽阔而蛮荒的东北黑土地及由此构成的生存环境以及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熔铸锻造了辽宁农民极其顽强的生命意志和生命力量。美国西部文学中的美国西部牛仔已成为闻名全球的文学偶像形象。他们凭着勤劳勇敢、积极乐观和勇于冒险的开拓精神而成为美利坚民族的象征。

二、差异性。

在文本解读上,本文从以下三方面探讨辽宁文学作品美国西部文学作品的差异性。

(一)文学审美与批评范式。

辽宁文学作品侧重在肯定东北地域文化的同时,从文化文学价值角度,在总体把握东北新文学发展格局的基础上,以散点透射的方式,提出和挖掘了许多新的史实和现象,对东北新闻学的出版、杂志和文学现象,东北作家各种文体的创作,进行宏观扫描和具体研究,辩证分析东北文化文学价值。

美国一战结束后,在威拉·凯瑟、玛丽·奥斯汀为代表的地区主义作家的影响下,人们开始从一个地区的角度来认识和了解西部作品着力表现后边疆时代的西部旷野和经历如何决定西部人的历史和生活。新地区主义的代言人指出了西部小说边疆主题诠释的不足,鼓励这一文学形式向现实主义迈进。20世纪60年代社会和文化巨变,移民数量激增,思想观念更新,日趋复杂多样,后地区主义时代悄然到来。作家爱德华·阿比、查尔斯·鲍提斯、马克思·埃文斯和理查德·布莱福德创作的以“反英雄”为中心的西部小说,故意颠覆了流行西部文学的标准,沃尔特·凡·蒂尔伯格·克拉克的《牛栏时间》等都表现出来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精神。学者马奎尔则将西部小说更准确地区分为通俗西部小说文学西部小说美国肯塔基大学英语教授约翰·卡维尔蒂在《冒险、神秘和言情》一书中,将西部通俗小说分为文化模式和情节模式。

(二)主题。

辽宁文学小说家们倾向于以中国的黑土文化西部文化对比为切入点,着力探讨了东北黑龙江边疆特有文化特征和美国西部边疆文化特征及两类文学中的边疆元素,涉及中美近现代史上主要的边疆文学作家及其作品比较,比如后花园的构建者威拉·凯瑟与萧红、边疆本土人物的刻画者布勒特·哈特与肖军、边疆乡土情结的眷恋着哈姆林·加兰与萧红、边疆族裔文化的书写者路易丝·厄德里克与迟子建等边疆民俗风情的记录者。

19世纪和20世纪初,美国西部小说主要围绕边疆题材写作。从1890到20世纪20年代,小说家们努力将美国西部描写为正在经历巨大变化的边疆。欧文·威斯特、泽恩·格雷、布雷特·哈特、哈姆林·加兰和杰克·伦敦的小说戏剧化了新旧世界和种族之间的冲突,前两者还奠定了通俗西部小说的基本模式。露西·洛克伍德·哈泽德在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美国文学中的边疆》中,审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的边疆个人主义在文学中的表现,暗示美国西部小说成长必然经历三个阶段:以19世纪初库柏为代表的自然拓荒开始,20世纪发展成为诺里斯等人的工业拓荒,进入20世纪末期西部小说家们面临的人类自身心灵的拓荒

陈许在多篇论著中提到,西部拓荒精神是西进运动和美国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创业精神,西部小说使得拓荒精神得以完善发展,包括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成功意识与美国梦三方面,是美国民族性格和文化价值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形成美国整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核心。

(三)女性地位。

近现代辽宁文学的创作者以男性居多。作品描绘的是在男权社会中受到压抑的女性的生存现状,突出了男权文化女性的精神奴役。在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中,女性多为愚昧狭隘、思想未经开化的偏远农村的的劳动妇女形象。在性爱、生育和死亡的描写中,女性的麻木和自我封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萧红勇敢将笔触及到当时中华民族封建礼教和男权意识的深层文化和心理结构,其敏锐和理性的洞察力达到了世界女权主义者的高度。

美国西部文学也历来是男性的创作领地。为数不多的美国西部作家在描述美国西部拓荒者的生活状况时,描述了女性拓荒者的生活状况,我们可以窥见到西部作家是如何处理女性与自然关系,以何种方法重塑女性与自然在西部的形象。西部作家们不愿接受女性与自然在西部神话中的原型形象,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西部神话提出质疑。她们认为西部文学绝非只有男性参与的领域,证实了“女性在被认为应该是无声的地方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并且做了他们被认为不应该去做的事情。”。

(四)生态观。

以“生物区域”作为美国西部文学的典型特色和独特元素,为该文学分支的研究和批评提供了新视角。以皮特·伯格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展望“生物区域”远景,不断赋予西部文学新的地域精神和文学理论。劳里·里古的《野草莓和浆果鹃的档案——————环太平洋西北部解读》揭示了文学传统不但起源于民族和国家的社会思潮,也与生物、地理的现实存在有关。汤姆·林奇的《沙漠情结:西南文学的生态批评探索》分析了格兰德河上游的灌溉文化、美墨边境文学、西南文学中的生态美学主题,抨击了某些作品对干旱环境的偏见,积极肯定充满沙漠地域风情的作品

近现代辽宁文学作品中生态观的植入尚不明显。

(五)民族观。

近现代辽宁文学美国西部文学研究中,对少数民族作家的研究都是薄弱的环节,对作家作品中渗透的民族观以及对少数民族群体群体特征的梳理和概括评价都显得不足。高翔曾在《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中提到了东北现代文学的多民族性:“东北文学自发生之日起,经由唐、辽、金、元、明、清等文学历史发展阶段,自身之沉浮消长,无不与对中原文学的参与、借鉴、吸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对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肯定,对今后的学者研究提供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和借鉴启示。此外,少数民族文学特色在作家作品中的渗透以及作品在处理少数民族文学和汉族文学的交叉渗透方法也值得后来者不断进行探讨。

比较分析近现代辽宁文学美国西部文学地域文化特色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在当今跨界学科研究兴起之际,其分析角度理应更加多样化,这也要求学者们能从学科间的交叉处入手,从各个学科的新兴和前沿视角做不断的尝试解读,不断为比较文学研究增添靓色。

参考文献:

[1]罗小云.美国西部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2]逄增玉.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3]高翔.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

[4]马永辉.冷漠与温情———《啊,拓荒者》和《呼蘭河传》中的边疆风情[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5]马永辉.近现代农庄生活对辽宁美国西部居民性格的影响———以《科尔沁旗草原》和《啊! 拓荒者》为例[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1).

[6]孙宏.美国文学地域之情的关注[J]. 外国文学评论,2001(4).

[7]孙宏.中美两国文学中的地域主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8]陈许.美国西部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9]陈许.试论当代美国小说中的边疆意义[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0).

[10]翟润蕾.寻找母亲的花园:美国四位西部作家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11]Baym, Nina. Women Writers of the American West, 1833—1927[M].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11.

[12] Witschi, Nicolas S. ed. A companion to th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f the American West [M]. Chichester, UK: Wiley—Blackwell, 2011.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