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跆拳道运动员身体训练计划的生化原则

摘要:分析跆拳道运动训练所需的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需氧氧化系统供能能力训练原则,分别从练习强度练习所持续的时间、训练的密度、训练的总量等角度进行阐述。

随着跆拳道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跆拳道竞技比赛竞争激烈。

竞技训练手段及方法需不断地完善。

关键词:跆拳道运动训练计划;训练原则;生化原则      随着跆拳道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跆拳道竞技比赛竞争激烈。

竞技训练手段及方法需不断地完善。

为此,笔者认为应从生化入手,制定身体训练计划的生化原则认识训练

我们知道决定训练的效应大小的因素很多,但其主要因素是取决于运动训练强度、持续时间、度及总量,而其中又以强度为核心。

田径运动训练,从生化学看,其主要是如何提高专项的供能能力,只是不同的专项以不同的供能系统为主而已。

因此,制订身体训练计划,首先要清楚各专项竞技能力供能系统的主、次及每个人的特点,因此,本人从供能的角度来阐明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训练原则练习强度磷酸原系统供能特点,这一训练的主要手段的强度必须尽可能高。

否则不足以会动用此系统

因此要在保证动作技术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使动作快速、有力。

一、每次练习所持续的时间      原则上应超过3~4s,而小于8~l0s;若超过10s,糖酵解参与供能,如少于3~4s,对磷酸原系统刺激不足,虽然可用分组数,小间歇来弥补,但组数与间歇的大小很难控制,而且很容易导致糖酵解为主供能

而且这种少于3~4s的超短距离跑,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最高速度,无论从供能上或从实践上都不利。

能力训练一般多用重复训练法为主。

1.训练强度

训练强度及依此系统供能的专项的实践决定了此能力训练的密度相对要小,即练习之间的间歇相对要长些,原则上长到保证ATP—CP的完全恢复。

在此能力训练中,要敢于间歇,以保证练习强度与技术质量,间歇长,不要用完全休息性间歇,而应用各种技术练习等作为休息,这样既可促进恢复,又可熟练,改进技术。

如果密度高,在ATP—CP不能完全恢复时就进行第二次练习,那势必动用糖酵解参与供能运动强度必定降低。

另外,高强度、高密度易使运动员过早陷于疲劳状态,技术动作质量下降,从而造成一次训练课的运动量过小。

训练密度,不仅看做是练习练习之间时间上的间歇,而更重要的应看做是练习停止后的机能、生化的恢复阶段。

因此,现代的科学训练,非常重视恢复,把恢复看做是训练的完整组成部分,不仅要注意休息的时间长短,更主要是注意休息方式,“循环训练”的提出,就是考虑到了恢复的重要性。

训练强度、密度、持续时间三者的总原则应是尽力动用CP而又不要糖酵解过早、过多的参与供能

2.练习总量。

以此供能系统为主供能运动项目,没有一个是需要在抗疲劳的条件下进行竞赛的,此练习要求高强度、高质量,故总量不宜过大,当然也不能过小,一般基本上要在保证强度及技术动作质量的基础上,在保证以磷酸原系统为主供能的基础上加大总量为宜。

另外这种能力训练,需要安排在课的前面,在课后部分,由于机能的降低,恢复总是不能完全,因而就变成速耐性训练了。

于400m竞技能力要求具有保持一定时间高强度运动能力,所以此能力的提高主要仍在于神经、肌肉系统的提高。

这样,运动量最终只要达到使主要参与运动的神经及骨骼肌到一定的疲劳程度就行,而要避免心、肺功能的较深的疲劳。

过去存在着这个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在理论上误认为400m运动的氧量大;另一方面对大运动量的训练原则的认识有片面求大之误。

800m及1 500m跑中需氧代谢参与的比例比400m较大。

因此其总量相对依次要大,除造成神经、肌肉的疲劳外,还要求有一定的心肺机能的疲劳。

供能系统的动用一是当磷酸原系统供能近枯竭时,二是需氧氧化系统不能满足运动强度对能量的需求时,三是当运动的肌肉缺氧时,在高强度激烈运动中显属第一种情况,故此能力训练应采用次极限运动强度为宜。

强度过高动用磷酸原,偏低则动用需氧氧化系统供能

3.练习的持续时间。

糖酵解反应的发动需要肌细胞液中的肌酸(C)及ADP,AMP的浓度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故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达最大功率的时间均在运动开始后30~50s之间。

因此,练习持续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30s,但也不宜超过1~2 min。

若采用少于30s、大于lo s的高强多次数的练习,那就必须严格控制间歇时间,以此来补偿每次练习所引起糖酵解供能的不足。

以保证使整个训练课中的练习基本上达到以糖酵解系统供能为主。

另一个重要的是要在LA的堆积的条件下进行运动以提高机体的耐酸能力,这一系统训练采用高强度、短距离的间歇训练法的多,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主项及超主项次最大强度跑,这是专项的竞赛需要。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