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新闻,让我走进人民大会堂等12则】tcl走进人民大会堂

作为一个记者或通讯员,必须"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看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张口勤问,心里要想此事有无意义,算不算新闻,有意义算新闻就要勤动手,把它写出来。

我在延津县广播电视局上班,老家距离县城20公里,来回要路过文岩渠大桥和一个砖瓦场。

一次我骑车路过这里时,看到文岩渠中沉淀的黄河淤泥被拉到砖瓦场堆积得像座小山,下车一问才知道这是该砖瓦场用来烧砖的。

我想,别人烧砖都是用地下黏土,毁坏耕地,但他们用黄河淤泥烧砖,一可节约能源,变废为宝,二可不毁耕地,如此一举两得的好事,岂不值得大力宣传?于是我回到局里,给局长作了汇报,然后带着摄像机到砖瓦场采访、摄像。

经采访进一步了解到,该场征用的土地,地下黏土早已用尽,面临停产倒闭。

他们从1989年起开始,把黄河水引入挖过黏土的坑内沉淀,每年可沉淀淤泥4万立方米,生产2000万块砖,不仅使砖瓦场绝处逢生,而且一年还可节约土地50亩。

回局后,我写了《黄河淤泥能制砖,烧砖何必毁良田》的专题报道,在延津县电台播放后?熏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表扬。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也在《节约能源》节目中播出。

年底在本系统优稿评比中获市一等奖。

更可喜的是,我在《中国青年报》上获悉中国科协举办"中国改革建议大奖赛征文"活动,就写了《建议用黄河淤泥制砖》一稿,投了过去,不仅获得了三等奖,而且还被收入《中国改革建议大奖赛集粹》一书。

1994年7月22日,我还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颁奖大会,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卢嘉锡的接见,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浅谈现场新闻的后续采访(一)      深入现场是写好"现场"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写作现场新闻的最基本的要求。

读者爱看现场新闻,贵在"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正如徐惟诚同志指出的:"把读者带到现场去。

"   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新闻价值高的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不在现场,更不可能成为目击者或参与者,那么,能否采写现场新闻?笔者认为,只要记者认真及时做好后续采访,同样可以写出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篇幅短小、文字精练的现场新闻

及时采访事件发生现场和目击者,增强时效性与现场感。

新闻注重时效性,新闻越新越近就越鲜活。

现场新闻受到机遇的限制,有些是可遇不可求的。

既然记者没有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而这条新闻新闻价值又很高,记者完全可以采取补救措施。

第一,兵贵神速。

获悉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发生后,记者必须采用最有效的交通工具,迅速赶赴新闻发生的现场,以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提高新闻价值。

第二,深入现场

所谓"现场"是指发生新闻事件的地点和该地点当时的状况。

记者到达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即后续现场,也称第二现场,要用心去体验观察现场的人、物、环境等,使新闻事件的现场在脑海中留下较深印象,为形象生动地再现"现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采访新闻事件目击者。

由于记者没有目击事件发生过程,就必须依靠目击者介绍。

在以物为主的现场新闻中,特别要抓住现场中心人物的富有个性的语言和对话。

伏牛山中一蓓蕾――王双      我认识王双,是在2002年5月南阳日报社举办的全市通讯员研修班上,她大专文化程度,喜欢写作。

2002年6月4日,《南阳日报・社会早刊》刊发了王双写的《南召县财政局"代理妈妈"看闺女》一稿。

该文不仅内容新颖,而且结构精巧、语言流畅。

这篇处女作的发表,对王双鼓舞很大。

从此她的鲜活详实的新闻报道和散文,接二连三在全国有关报刊上发表。

南阳市文联主办的《躬耕》杂志,2002年第10期发表了王双的新作《远方有风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南召县文联老师们的亲切关爱下,王双写的其他几篇散文,相继在县文联办的《杏花山》杂志上发表。

近日,南召县崔庄乡教办室决定,让王双代表全乡教师赴县教体局参加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笔者衷心地祝愿王双取得优异成绩,祝愿王双如同伏牛山里的一朵蓓蕾,绽放得更加艳丽夺目。

新闻写作使我在竞聘中获胜      2002年5月,我所在的单位山西省河津市中国铝业山西分公司氧化铝一分厂组织政工干事竞聘,经过笔试、口答、演讲等多轮角逐,在9名竞聘者当中,我的成绩排名第一。

从此,我走上了政工干事这一新的岗位。

我这次竞聘成功,有《新闻爱好者》一份功劳。

在此,我要感谢《新闻爱好者》给我的热心帮助,感谢编辑部的全体老师。

八旬不辍春秋笔      在河南省济源市老干部通讯组,80岁高龄的离休干部李德化仍精神矍铄,思路清晰,"爬格子"成"瘾"。

2002年,他在全国老年报纸、杂志发稿40余篇。

人们对李老这种老当益壮,宝刀不丢的精神赞叹不已。

李德化是黄河岸边毛岭村人,1942年参加黄河民兵杜八联抗日自卫团,打过日本侵略者;1946年离伍从教,一直到1986年离休。

他离休后,"半路出家爬格子",在济水镇任通讯员,开始学写新闻

他给自己立下了规矩,订报纸当良师,请记者作指导,与老通讯员交朋友,不耻下问,多采多写。

第一次采写《靠城吃城,北街人善做小生意,一年内收入60万》,反复采访6次,稿子被《河南农民报》头版采用,这是他61岁的处女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老李成了"爬格迷"。

不过,只有真正走一段路之后,才能嚼出其滋味来。

1992年,他和其他两位退休干部、老新闻爱好者,组合成立了"济源市老干部通讯组",挑起全市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宣传重担,专门撰写"夕阳红"稿件

李德化的劲头更大了,他白天骑着自行车下去采访,夜里戴上老花镜伏案"爬格子",10年如一日,发稿1400多篇。

他的作品多次被《中国老年报》、《老年报》、《晚晴报》、《老友报》、《贵州老年报》以及《老人春秋》、《黄山松》、《老年教育》、《老同志之友》等杂志采用,稿件辐射全国。

李老也年年被评为模范通讯员,被评为先进个人。

他的人生态度是"闲着坐着不耐老,动腿动手胜喝"健力宝""。

"只要工夫到,七老八十也会巧,十磨九练写出稿"。

再说,写稿把老同志中的好人、好事、好思想写成稿子反映出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有利于社会、有利于老龄工作,有利于他人。

写稿得动脑筋,动脑筋的过程有利于人脑健康和思维的发展,稿子见于报端,就会精神为之一振,堪谓其乐无穷。

所以,老李的誓言是"生命不息,笔耕不止"。

爬格子”轶事      那时候我还在连队当排长。

一天,我正带着排里的战士们热火朝天地清理下水道。

通信员小刘气喘吁吁地跑来喊我:"排长,主任找你。

""主任找我干啥?"对于戴着红肩章的小排长来说,能够跟政治处主任这样的大首长对话简直是受宠若惊。

我丈二和尚般敲开主任的房门,主任正在写材料,看到我进来,笑呵呵地站起来,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侯啊,听说你文字功底不错,到报道组搞报道吧。

"就这样,我糊里糊涂地当上了团业余报道组的组长。

当整个团队的新闻报道工作真正压上了我的肩头时,我才感到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是多么地不容易。

在那段日子里,看着领导们企盼而失望的目光,我懊恼过,徘徊过,骂自己水平太低,怨编辑不识货。

3个月后,当确认自己的第100篇稿子也化成美丽的泡影时,我决定向主任辞职,向强大的工作压力屈服。

主任听我说明来意后,沉思片刻,语重心长地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成绩,困难只是暂时的,你要善于把压力转化成动力,争取早日上路。

"我仔细咀嚼着主任的话,终于搞明白对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来说,坎坷意味着拥有,挫折意味着财富,只有不断向压力挑战,才能离成功之路越走越近。

从此,我抛却一切杂念,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爬格子"中去,用浓茶和香烟迫使自己度过一个又一个难眠之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两个月后,我终于第一次在《河南新闻出版报》上上了一篇"豆腐块",这更增强了我写稿的热情和信心。

不久,我的名字便开始陆续在军地报纸亮相,我也从中体会到艰辛的付出定有回报。

从此,我感觉自己就像一架上了发条的机器,攻克一个堡垒之后,又抖擞精神冲向下一个!   选择"爬格子",我无怨无悔!      十年订刊终不悔      1993年,我在全国报刊目录中发现了《新闻爱好者》,便抱着尝试的心理到邮局订了1994年全年的杂志。

没想到,这一决定竟使我与《新闻爱好者》结下了10年的不解之缘。

由于我对她的专一和热衷,10年来,我再也没有订过其他新闻期刊。

我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人认为,坚持订阅《新闻爱好者》有几点理由:一是它内容丰富、层次多样。

新闻爱好者》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从新闻界的权威理论研讨到普通新闻爱好者的写作体会、写作甘苦以及国际新闻界动态都容纳一刊之中。

二是我认为河南是中原腹地、文化大省,所以河南编的新闻业务刊物也不会逊色。

三是"爱好者"这个定位比较适合于广大企业、农村的业余通讯员,让人有亲切的感觉,一册在手,犹如与新闻界的老朋友握手、畅谈。

10年来,《新闻爱好者》伴随我走过成长道路上的每个阶梯。

10年来,我从大学校报通讯员,成为企业报通讯员、编辑,成为云南省晋宁县委宣传部特约通讯员,《中国化工报》通讯员、特约记者。

我和《新闻爱好者》结下了师友般的深情厚谊,我把10年来获得的几十本获奖证书和每年的《新闻爱好者》合订本放在同一只箱子里,有空拿出来回味一下,写作道路上的种种艰辛都被甘甜冲淡。

又到了2003年报刊征订的时间,我依然毫不犹豫地继续订阅《新闻爱好者》。

愿新的一年《新闻爱好者》更能成为新闻界人士研讨新闻、交流经验的园地,成为业余通讯员开阔眼界、自学成才的助手。

爱妻助我写新闻      我叫张运甫,今年42岁,住唐河县大河屯镇张湾村。

因喜欢"爬格子",5年前被镇政府聘为专职通讯员

10年来,我在县级以上报刊、电(视)台,共发表稿件一千余篇。

其中与金少庚同志合写的《情暖孤儿心》,发表在1996年12月24日《河南日报》头版头题。

2001年荣获"南阳市学科带头人"称号,并被镇、县推荐为《南阳日报》"十佳通讯员",转为国家干部。

回顾以往,我能取得以上成绩和荣誉,应归功于党对我的长期培养,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

但爱妻狄莲凤对我的倾力支持,也使我铭刻在心,永远不会忘记。

妻子是我的贤内助。

有时,我写稿到深夜,她总是不声不响地端来一碗鸡蛋汤和热腾腾的馒头,放到我的面前说:"运甫,你吃吧。

你身体好了,才能多上稿,我脸上也光彩。

"2002年5月12日,我去南阳日报社参加新闻研修班,需要上交几百元钱,妻为我拿出了她省吃俭用的积蓄,并把洗得干干净净的换洗衣服给我装好。

她深情地说:"运甫啊!你要好好学习,回来后多多写稿

"   妻是我温馨的伴侣,妻是我墨香生活的结缘人。

无论春夏秋冬,她既是家庭主妇、田间劳动者,又是帮我搜集新闻信息的得力助手。

有时,还挤出时间为我认认真真地抄写稿件,常常熬到深夜。

我要继续努力多写精品,回报社会,回报爱妻。

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30多年,既在机关生活过,更多的是生活在基层。

作为一个老通讯员,尽管当通讯员的体会有千万条,但我体会最深的一条:就是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所谓"熟悉"的人和事,是指新近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人和事

因为"熟悉",就会对这些人和事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

有的是自己耳闻目睹,有的是直接参与者。

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事就会跃然纸上。

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投稿的经历。

1966年我的手稿第一次变成了铅字,写的就是我自己。

我入伍后在高炮连队当炮手,训练时,来回给5号手递炮弹、搬炮弹,没有像其他炮手那样坐在炮盘上,转动手中的仪器体面。

指导员看出了我的心事,让我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后来在日记本上写了篇体会,班长发现后推荐到连里讲用。

经团里一位新闻干事修改后,投给《空军报》被采用了。

"初战告捷"的喜悦,使我更热爱新闻报道了。

从此继续用笔写发生在连队的小故事。

有的是班长、排长和连长、指导员,更多是我连队的战友。

离开部队后,我仍用笔写厂里的工人,写我的师傅,写我的班长,写我的车间。

这些报道不时被报纸采用后,在职工中引起了反响。

几十年在基层"爬格子",几十年的生活经历告诉我: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是我们基层通讯员的一大优势。

想上稿的日子      想上稿的日子天天盼。

总希望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出现在报纸的某个角落,只要能上就行,哪怕只有一句话。

想上稿的日子很执著。

白天上训练场,一心去抓"活鱼",细细品味生活,寻找写作灵感;夜里与孤灯相伴,倾诉心灵的激情。

每每抓到一条好线索,做标题,精益求精;写稿、改稿就是十来遍也不厌其烦。

想上稿的日子很有味。

日子久了,稿子没有见报,心里不知道是啥滋味。

关注我的首长常问:"报纸上怎么好久不见你的名字啊?"我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偶尔,身边战友叫道:"春霞,你的稿子见报了。

"心里一喜,抢过报纸,从一版到四版找了个遍,才知道被战友"骗"了。

想上稿的日子很无奈。

当小小的邮票载着稿件"飞"向报刊编辑部,心里便多了一丝牵挂:好多天啦,心爱的稿件哟,怎么还不见你抛头露面啊!你就像我的"梦中情人",我时时盼望你出现在我的面前。

想上稿的日子很充实。

稿件屡投屡败,但我并不气馁,心中常有一股激情,认准"滴水穿石"之理,做到屡败屡战锲而不舍。

常常拿起报纸和新闻书籍,边学习,边思索,边实践,边积累,把自己的精力沉浸于方格之中,时间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从身边溜走。

想上稿的日子,天天相信自己的文章会出现在报端。

调研选题要“三贴近”      一是贴近中心工作

调研的选题必须贴近党委、政府、企业行政的中心工作来思考。

要善于抓住并紧紧围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中心工作,开展深入的调研,立足于高起点、着眼于政策性,见微知著,小中见大,使领导掌握重点工作的进展程度。

二是贴近群众。

各级组织作为群众的"娘家",调研的选题就必须贴近群众。

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倾听他们的呼声,寻找他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思其所思,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使那些在改革调整中遇到困难的群众真正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三是贴近工作实际。

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调研的选题必须贴近工作实际来思考,找准"上情"与"下情"的结合点,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精神、根本要求等,与本地区工作和本单位工作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调研,转化为符合本地、本单位实际的发展思路、工作措施、解决问题的办法等,让调研成果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试论标点符号的活用(二)      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通常是用分号,但在特殊的情况下,也可以用逗号或句号。

例如:1?郾侵略者的谎言,骗不了人;他们的武力,吓不倒人。

2.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3.在南京,游玄武湖,到了无锡,当然要望望太湖,到了杭州,不用说,四天的盘桓离不了西湖。

4.纵比,揭露的是现实与历史的矛盾:现在与过去相比,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发展的速度是快了,还是慢了。

横比,揭露的则是现实事物之间的矛盾:与别单位、别省市、别国相比,我们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前进的步伐是比人家快,还是比人家慢。

例1两分句内部的逗号去掉,那分号就可以改用低一级的逗号;例2若在"同志""工作""个人主义""敌人"后都用上一个逗号,那么原来的逗号就要改用高一级的分号,以分清层次;例3可在"玄武湖""太湖"后都用分号,但是,因结构简单,层次也清楚,就从简用逗号;例4在开头部分用了冒号,而冒号后的结构又是两个并列起来的选择关系的复句形式,在这两个并列的选择关系的复句形式之间必须用个分号,才能分清并列成分之间的界限。

由于"纵比"这一部分的中间已经用了分号,所以在它的末尾就不能再用分号,只能用句号。

七、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不用逗号,只有在主语或谓语结构比较复杂,或为了强调主语,或主语后有语气词和停顿,或主语和谓语倒置的情况下,才可以用逗号隔开。

例如:   1.对国家有重要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要给予各种不同的奖励。

2.世界上根本没有的东西,我们怎么能认识呢?   3.梦,就是理想。

4.龙须沟啊,不是坏地方!   5.出来呀,你!   八、谓语和宾语之间一般不用逗号,只有在宾语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才用逗号隔开。

例如:   1.无数的事实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在各个方面我们都还存在不少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解决的问题。

如果要突出宾语,逗号便改为冒号。

例如:   3.革命的实践证明:解放十七年以来的文化教育工作是取得很大的成绩的。

这种用法的冒号还可以用在动词"是"后边。

例如:   4.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九、演讲时开头的称呼语后边可用冒号,也可用叹号。

例如:   1.各位参议员先生,各位同志:(未完待续)。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