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南部山区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南部山区茶叶产业发展思考 李振兴 茶叶山区培植较早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对改善山区农村经济结构,增加群众收入,发挥着其它传统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引领边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加快“富民兴县”步伐,关键还是产业

要看准市场选产业,依托资源抓产业,扶持企业产业,借助政策强产业

为此,笔者就结合我资源优势,如何发展茶叶产业作一些调查与思考

一、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县气候四季如春,境内山高雾多,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土壤湿润、多雾形成漫射光,有助于茶叶氨基酸、咖啡碱增加和纤维含量降低,使茶叶茶芽柔软,芳香清醇,是茶叶生长的最适宜区。

全县茶叶总面积为3.5万亩,茶叶生产遍及13个乡镇,其中建有千亩以上连片茶园3个、五百亩以上连片茶园3个、百亩以上连片茶园60个,主产茶叶为9个乡镇,建有初制茶厂66个,初精合一茶厂6个,各种加工机械900余台(套),厂房面积5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达12777万元,涉及农户2.1万户,直接受益6万余人。

2014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到860吨,茶业总产值1300万元。

二、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县茶叶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从客观上看,因茶叶产业基础相对脆弱,科技创新与应用、产品研发与流通相对滞后,制约了比较优势的发挥。

从主观上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发展的认识不足、重视不足,缺乏围绕市场调结构、扶持龙头建基地的整体规划,跟不上市场和消费的变化节奏,优势资源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主要表现在:(一)思想认识不够,制约着茶业进一步发展

全县对茶业的发展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大抓的氛围,个别地方还处于粗放经营、粗放管理和粗放耕作的朦胧状态,观念陈旧、增长滞后,是目前茶叶产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仍然存在重种轻管、重数量轻质量、重生产轻销售等旧观念。

乡、村干部思想认识差,认为没有大笔资金投入,就无法恢复和发展生产,对茶叶产业恢复和发展失去信心,“等、靠、要”的思想较浓,不积极主动去培植和发展产业

(二)科技含量不高,制约着茶叶品质的提升。

一是茶园管理技术落后。

特别是茶园的机械化修剪和机械化采摘技术、茶叶的无公害栽培技术、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等普及应用率较低,导致茶叶生产成本相对上升、茶叶产量不高,严重阻碍了茶叶商品率、茶园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二是茶园老化退化严重。

低产茶园面积较大,管理粗放,重采摘,轻管护,茶叶生产中短期行为突出。

据调查统计,我县目前有低产茶园近2.5万亩,约占全县茶厂总面积的70%。

三是茶叶综合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较低。

主要表现在茶叶加工厂房陈旧,机械老化,茶叶多为初级产品,结构单一,形成80%以上的茶叶销售以卖原料为主,成为其他名牌茶叶生产原料,严重影响着茶叶产品档次、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四是技术力量薄弱。

目前我县茶叶从业人员有24584人,其中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仅50人,其余人员是凭多年经验积累形成的技术人员或临时工、季节工;各茶场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茶叶生产管理及相关专业技术培训,生产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多是在生产季节就地临时聘请的农民工,对茶叶生产加工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仅凭经验和习惯对初级产品生产加工进行简单操作,先进实用的茶叶生产技术在相当一部分茶场难以推广,茶叶产品质量很难快速提升。

(三)生产经营分散,制约着茶业发展的瓶颈。

我县的66个初制茶厂都是集体茶厂,产权属于村委会。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放开,各个茶厂都实行个人承包,形成了生产场地分散,点多而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管理经营体系分散,茶叶领域生产与经营脱节,有头无脚、有脚无头同时存在。

因此,由于普遍性的分散经营,茶叶产品规格不统一,生产标准难以实施,质量难以控制,一直是制约我茶叶产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虽然我县茶叶初制加工厂66家,但还没有一个正规化的茶叶交易市场,经营分散带来市场秩序混乱,包装品牌杂乱,对茶叶产业化建设有很大负面影响。

(四)龙头规模不大,制约着茶业发展的带动力。

每个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

茶叶是集生产加工、贸易为一体的产业,与其他新产品相比有其独特性。

我县66个茶叶初制加工厂中,年产值上50万元的还不到5家,可以说基本没有龙头企业,因而新产品知名度不高,品牌不响,茶叶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销路不畅,只好卖原料和粗级产品为主,造成茶叶产业效益低下,不能形成行业龙头,难以带动整个产业同步发展

(五)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茶业发展后劲的增强。

一是对茶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茶叶生产是典型的多投入高产出,少投入低产出的产业我县受地方财力限制,茶叶产业投入相对不足以及后期管理脱节,导致管理跟不上、基础设施不配套、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茶叶单产低,效益差。

据调查,我县茶场普遍存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的问题,大部分茶场甚至连灌溉都成问题,严重制约了茶叶产业发展后劲的增强。

二是茶厂负债过多。

贷款回收难,三角债务多,资金严重缺乏,经营步入困境,全县各初精制茶厂欠各种借贷1131.64万元,其中各粗制茶厂欠各种借贷556.63万元、精制茶厂欠各种借贷575.01万元。

三、加快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茶叶产业,将其培育为我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切实改变目前基地规模小、生产水平低及加工效益差,品牌杂、乱、多,基础设施条件差,加工设备和技术陈旧落后,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的现状,就应结合我县实际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理思路,确定茶叶产业发展的目标。

今后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收为目的,以科技为手段,以质量为重点,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扩大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满足市场需求,做好市场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经营体系,努力把我县茶叶产业培育成为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作为发展思路。

把“在确保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加大低茶园的改造力度,今后五年内将现有的2.5万亩低茶园通过修剪、更新、加强培肥管理等措施,全面恢复成高产稳产的茶园

在此基础上,新植1.5万亩优质茶园,积极开发名优茶,使名优茶产量达到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最终实现标准化茶园达5万亩,产量达5万担,税收达千万元,产值超亿元的产茶大县”作为发展目标。

(二)建机构,形成茶叶产业发展的共识。

我县茶叶产业发展之所以进度缓慢,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些部门和乡镇信心不足,毅力不够,对我县发展茶叶产业具备的优势认识不充分。

因此,一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要充分认识到我县发展茶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要充分认识到我县发展绿色茶、无公害茶、有机茶,具有广阔和长远的发展前景,是一项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双赢”工程。

二是坚定思路,长抓不懈。

各级各部门要始终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路,把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套方案”,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常抓不懈,一以贯之,尤其要克服工作中时冷时热的现象,坚决杜绝伤害茶叶龙头企业和茶农的感情和利益的现象发生。

三是健全机构,落实责任。

茶叶工作领导小组应切实履行职责,领导小组成员应经常深入茶叶基地、龙头企业,了解和解决茶叶产业发展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在全县形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乡镇各尽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进一步健全和落实部门联系帮扶制度、定期工作汇报制度和县级领导联系重点基地和龙头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帮扶协调作用,切忌帮扶联系流于形式。

四是严格考核,逗硬奖惩。

县委、县政府应把发展茶叶产业工作纳入对乡镇和部门的重点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与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坚持以实绩论英雄,对在发展茶叶产业中工作出色、成效显著的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扬和奖励,对工作不力、进度迟缓的要认真追究有关乡镇、部门和领导的责任。

(三)扶龙头,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

坚持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战略,大力扶持优势茶叶企业,加快茶叶产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传统工艺加工向先进实用技术生产的转变,延长产业链,促进产品转化增值,使优势茶叶企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

一是要鼓励茶叶企业或专业大户有规模地发展茶叶原料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科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使茶叶企业成为开拓市场、带动基地、联结茶农的“龙头”组织。

二是要整合企业资源,培育具有市场潜力的优势品牌和特色产品,鼓励和引导基础好、产权清晰的茶叶企业以契约结盟方式组建集团公司或经济共同体,解决行业资源单一、品牌杂乱、市场不规范等问题。

对那些茶园面积小、交通不便、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的小企业实行停业还林。

三是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做好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茶叶原产地保护及商标的申报认证,加强对企业产品、品牌宣传,使企业产品参与国内外竞争。

四是要依托现有企业界的规模,广泛吸收省内外资金嫁接改造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扩大企业规模,壮大企业实力。

(四)搞规划,切实抓茶叶示范基地建设。

一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对全县茶叶产业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农业技术部门要在对区域特性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各地宜茶区域作出具体规划,把全县茶园划为三个发展片区,即西部发展片区、中部发展片区、南部发展片区。

以片区作为扶持发展的重点并进行规范化管理,使每个片区茶园近万亩。

要突出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对现有老茶园要制定分次分批进行良种化改造的规划。

龙头企业应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茶叶基地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把基地建设计划和措施落实到村、组和农户,与农户签订稳定的生产合同,对种苗选定、栽培、施肥、病虫防治、鲜叶采摘等及时给予技术指导,对原料收购、产品加工和农户收益给予最大程度的保证,坚持常抓不懈,一抓到底,以促进基地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是要搞好示范,标准化生产

要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逐步改造老茶园

为了引导和示范农民,可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投一点、农民出一点”的办法,在各生产片区建立一个或几个试验示范点。

试验示范点要以推行标准化生产为重点,以提高茶叶质量、增加茶农收入为目标。

农业部门要按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产品标准体系制定生产技术规程,指导农户严格按规程操作,这是提高茶叶品质、塑造茶叶品牌形象的重要保证。

三是要多渠道解决资金投入问题。

充分利用政策,整合部门力量,把国家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退耕还林、种草养畜、水土保持、以工代赈等项目和资金进行捆绑使用,帮助基地搞好道路、水系建设,改良土壤,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等。

各级财政也应从年度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要加大引导力度,引导茶农增加投入,在条件成熟后,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茶叶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建立茶叶担保基金,帮助企业和农户融资。

(五)抓低茶,大力开展茶园标准化建设。

一是要抓好以现有中低产茶园和老茶树的改造和管理,推进茶叶原料基地标准化、良种化和科技化建设;采取“改土、改树、改园、改管理”和“一种、二改、三退”的措施,选择重点地块建设中低产茶园改造标准化示范基地,确保中低产茶园和老茶树的一年恢复,二年正常采摘,三年高产优质,力争用五年时间,对现有3.5万亩茶园全部改造完毕。

二是要选择交通、电力、气候土壤条件好、集中连片、便于规模化经营、具有开发潜力的区域,新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无性系良种茶园1.5万亩,每年新增良种茶园3000亩。

(六)增古茶,合力开发山区古茶新产品

当前,我省部分地区热炒古茶产品,古茶产品一时成了人们争相品评珍贵商品。

据专家考察:我县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2732多株,其中野生型732多株、栽培型的有2000多株。

而古茶树分布生长的自然环境境内海拔1400—2100米的林中和山地,降雨量丰富、气候温和、湿度大、土壤肥沃,多为棕壤土、黄壤土,很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是挖掘和培植古茶树资源、开发古茶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

因此,各级党委政府筹集一定资金,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开发古茶树资源,开发古茶新产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七)树品牌,努力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树立“名牌上市场,精品是效益”的观念,增加“创品牌、创精品”的意识,打响品牌。

初制茶厂的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增加投入,充分发挥初制茶厂茶叶生产中的作用,加大对初制茶厂改造扩建的力度,逐步更新加工机械设备,提高初制茶厂加工工艺水平。

对有损生态环境、生产加工条件差、设备陈旧老化、房屋简陋的茶厂进行关、停、并、转,逐年淘汰一些小厂,对需要继续保留的厂进行大力整顿,并核发生产许可证。

外引和培育地方良种,抓好良种良法的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

(八)强服务,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要建立健全茶叶生产服务体系。

为茶农提供有效的社会化服务。

引导茶叶加工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引导茶农建立专业生产合作社,充分发挥这些中介组织,在推进茶叶产业化建设中的作用,提高茶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经营、自求发展的能力。

二是要加大茶叶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

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坚持以县农业局、县茶技站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健全茶叶科技服务体系,切实加大无公害茶叶生产加工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

同时要抓好茶树机剪、机采、节水灌溉及机制名茶等生产加工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茶叶生产从简单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是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县工商部门要对本地注册的茶叶经营企业进行清理,对不符合条件特别是不属本地而以本地名义注册的企业予以注销,对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有力查处。

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茶叶质量标准的监督管理,对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的有关产品进行及时检验和认证,对未经检验和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予以及时处理,同时加大对市场销售的各类茶叶的质量监督和有效查处,保护和支持茶叶的正常经营,共同为我县茶叶产业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