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脉交会穴研究现状

作者:何丽丽,陈思宇,徐杉,金末淑,黄建军。

【关键词】 八脉交会穴;针灸疗法;综述。

八脉交会穴最早见于金元时期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是窦氏得于他人之手,原称“交经八穴”和“流注八穴”,因窦氏对保存和推广八穴起了很大的作用,故又称为“窦氏八穴”、“窦氏八法”。八脉交会穴是指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列缺、后溪、照海申脉,它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都位于腕踝部的上下。窦氏在《标幽赋》中提到,“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八法”就是指八穴,而“主客”是指其配伍应用。明代医家徐凤在《针灸大全》最早将其定名为“八脉交会穴”,并在“主穴”的基础上增添了“应穴”,发展成“主应配穴法”,还明确说明了“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两种八穴的“按时配穴法”在针灸临床上的具体应用。近年来,我国研究者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八脉交会穴进行了大量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及机理研究不断深入,其功效和应用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和扩展。笔者现将近年来有关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1 临床应用。

1.1 内科。

1.1.1 心脑血管疾病。

采用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能够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胡氏[1]对心脏疾病患者多施以内关、公孙二穴,以达到调节心脏气血盛衰、宁心镇痛、健脾生血之作用。何氏等[2]以八脉交会穴为主,并结合辨证取穴治疗心律失常46例,结果显效l6例,有效14例。卢氏等[3]亦取公孙、内关治疗包括心肌炎、心肌炎后遗症、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均获得良效。段氏等[4]治疗冠心病50例,取八脉交会穴加心和心包经俞、募穴及郄穴治疗,有效率达75%。

以上。另外,李氏等[5]取内关配廉泉,再加百会等穴,治疗脑出血浅昏迷,疗效显著。

八脉交会穴还可治涉及诸经或不易辨清病变归属经之疑难杂症。如王氏[6]治疗脑出血后并发严重呃逆者,主刺内关、公孙;而对于阵发性心绞痛者,则独取双侧内关;对左侧脑桥脑梗死病情稳定后并发咽干者,在主刺列缺照海后,配廉泉、金津、玉液及咽后壁点刺。朴氏[7]用列缺照海治疗脑血管性精神症。陈氏[8]在针刺八脉交会穴的基础上配合“振瘫点”法治疗中风后遗偏瘫44例,结果基本治愈l5例,显效24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为100%。孟氏[9]除采用局部浅刺外,主要使用八脉交会穴列缺照海、后溪与申脉这两组穴位,治疗面瘫47例,结果治愈31例,有效l5例,总有效率为97.8%。王氏等[10]根据灵龟八法原则取八脉交会穴,同时配合其他穴位治疗神经性头痛12例,总有效率为82.61%。徐氏[11]取列缺照海,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疗效显著。

1.1.2 调节睡眠。

应用八脉交会穴的特定作用,能明显改善睡眠质量,调节人体内生物钟的节律。胡氏[1]取照海申脉施治,通过补照海而泻申脉的手法治疗不寐,能使患者闭目而欲睡,达到安神宁心之目的。杨氏[12]对于嗜卧者,则取申脉、后溪。卢氏等[3]取八脉交会穴照海申脉、内关等加取神门治疗不寐亦每能获效。刘氏[13]取双侧内关,垂直透刺外关,治疗失眠症202例,有效率为88.1%。王氏等[14]以八脉交会穴照海申脉配四神聪、神门等穴治疗失眠134例,结果痊愈59例,显效31例,有效27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87.31%。

1.1.3 消化系统疾病。

胃肠道疾病在临床上取八脉交会穴也有很好的疗效,特别是对于西医疗效不够显著的呃逆尤宜。杨氏[12]治呃逆取左内关、右公孙。江氏等[15]治疗顽固性呃逆31例,采用药物注射内关,有效率为100%。艾氏[16]以列缺照海为主配合中脘,治疗19例呃逆,结果痊愈16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7%。李氏[5]用列缺配关元治疗脑出血后呃逆疗效显著;以照海配昆仑、承山治疗慢性肠炎腹泻,能收到补益中气、健脾固阳之效。朴氏[7]则取公孙、内关治疗呃逆、胃脘胀痛,症状明显减轻,疼痛消失。谌氏[17]取八脉交会穴配合俞、募穴及郄穴等,并结合辨证取穴,治疗交感神经性上腹疼痛32例,结果治愈18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7%。

1.2 外科。

吴氏等[18]对49例急性踝关节运动扭伤患者循经选取八脉交会穴中的列缺照海、后溪与申脉,配合阿是穴扬刺法进行治疗,结果痊愈44例,显效4例,总有效率为98%。朴氏等[19]采用针刺并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灵龟八法的即时开穴为主,共治疗60例,治愈21例,显效18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张氏等[20]用内关、公孙配合耳穴治疗黄褐斑32例,痊愈12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8%。陈氏[21]对全身软组织损伤疾病中的颈部损伤主刺列缺、外关;腰部损伤主刺后溪;外踝损伤主刺申脉、丘墟;内踝损伤主刺照海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其中痊愈57例,显效23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0%。

1.3 妇科。

卢氏[22]在治疗妇科疾病时,在常规辨证取穴的基础上,常常加用内关、公孙二穴,每能取得佳效。

1.4 儿科。

陈氏[23]在治疗儿童抽动症时,主穴取照海列缺申脉配后溪,并辨证配穴施治,结果痊愈10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2.61%。

1.5 其他。

蔡氏[24]运用独针八脉交会穴中的后溪、申脉治疗落枕167例,结果治愈139例,好转28例,总有效率为100%。周氏[25]对6例舌纵不收的患者单独以八脉交会穴的内关、公孙治疗,结果1次治愈者3例,2次治愈者2例,3次治愈者1例,有效率为100%。乐氏[26]以列缺照海为主穴,配风池、迎香、大椎、肺俞等,同时结合复方硫磺灸,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结果治愈34例,好转24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6.7%。解氏等[27]治疗急性疼痛,采用八脉交会穴中的对穴配用或单穴独用,均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于氏等[28]采用八脉交会穴中的列缺照海,治疗功能性失音32例,亦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综上所述,八脉交会穴治疗疾病的范围广泛,主要为上下相配,成对运用。窦汉卿《针经指南》记载能治疗213症。徐凤《针灸大全》记载能治234症。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载能治244症。从每穴所治的病证来看,涉及内、外、妇、儿、骨、皮肤、五官各科及传染病、急救等方面。同时,临床实践也表明,单独使用八脉交会穴也可获得佳效。根据高武《针灸聚英·窦氏八穴》“八穴主治”篇记载,每个穴位均有所主治病证。其中公孙主治27证,内关主治25证,足临泣主治25证,外关主治27证,后溪主治24证,申脉主治25证,列缺主治3l证,照海主治27证。临床运用时,主要根据八穴既属正经,又通奇经,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结合奇经八脉所具有的特殊功能、脏腑病候与经脉病候的相兼关系、经络之间以及经络所属脏腑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等。总之,阴经四穴偏治五脏在里之疾,因脏病多虚,故配以五行相生;阳经四穴治六腑、肢体头面及经脉病之疾,因腑证多实,故配以同气相应。其中阴经四穴在治疗方面亦有所侧重,内关、公孙偏于调理气机、调和气血,偏于实证;列缺照海偏于益阴制阳,偏于虚证;阳经主治中疼痛居多,故阳经两对穴中,各有一个“输穴”,为“输主体重节痛”之用。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