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与中国的养老压力

摘 要:在全球性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老年人绝对数量庞大,二是老龄化速度惊人,远超过发达国家。按照联合国预测,201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5%。2030年,中国的总人口将会达到高峰,并自此进入一个总体下降期,同时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24%,追上了美国水平(24%),并自此超过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制定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减缓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政策将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在2015年之后出现的人口结构的急速转变,可能对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来巨大挑战。中国未来劳动力短缺的出现就将不可避免。同时,国内储蓄率可能随着老年人抚养比攀升而快速下降。“未富先老”可能成为中国未来20至30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到2035年,平均每两位中国老人,仅拥有1名孩子。由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将在日益增加的“4—2—1”家庭中被弱化,未来中国社会面临的养老问题,将集中体现在公共养老制度所面临的挑战。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储蓄率;抚养比;未富先老;公共养老制度。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老年人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成为二十世纪后期全世界广受关注问题之一。如果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作为老龄化指标,那么,自2000年起全球已经进入老龄化。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世界人口正加速老化,预计到2050年,中位年龄将从现在的28岁猛增至38岁。2050年,60岁或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可望从2000年的十分之一猛增至五分之一(近22%)。  在全球性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老年人绝对数量庞大,二是老龄化速度惊人,远超过发达国家。  在人口数量方面,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为1.29亿,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为4.38亿,远超过发达国家(包括欧洲、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同期60岁以上人口的总和(3.94亿)。  在人口结构方面,中国人口正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迅速老化。1950年中国老年人比例(7.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8.2%)。到200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10.1%,开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0%)。  未来数十年中,中国人口面临着一次速度惊人的转变。按照联合国预测,201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5%;2020年,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2030年,中国的总人口将会达到高峰,并自此进入一个总体下降期,同时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24%,追上了美国水平(24%),并自此超过美国。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联合国人口司司长哈妮娅?兹罗特尼克称,在欧洲,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花了100年时间,而发展中国家只用了50年 。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形成的基本因素,主要是营养、卫生和医疗等生活条件的改善,带来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在过去数十年中的持续下降。在二十世纪里,世界人口寿命发生了巨大变化。平均预期寿命从1950年延长了20年(全球男子预期寿命延长了17.9 岁,妇女延长了19.7 岁),达到66岁,预计到2050年将再延长10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迅速涌现,还有其自身的特殊因素。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制定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减缓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这一政策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将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  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中国出生率急剧和陡峭下降中国总和生育率(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从1970年的5.8下降到2007年的1.8;2007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7‰,比1990年降低了9.22个千分点;出生率由1978年的18.25‰减少到2007年的12.10‰,中国累计少出生约4亿人口。  与此同时,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较1949年提高了32岁,至2005年达到73岁。北京和上海更是分别达到80岁和81岁。 毕业论文   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生相伴随的,是中国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现象。目前中国高龄老人(80岁及以上)每年增长率约为4.5%,相当于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6倍。根据联合国预测,2020年中国8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2739万人,2030年达到4045万人,2050年将有1.03亿中国人成为耄耋长者。高龄人口中国人口的绝对数量与比例的不断上升。  人口老龄化恐拖累中国经济增速  劳动力因素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的贡献,早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蔡昉、王德文(1999)在曼昆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1982—1997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发现在此期间的年均9.5%的GDP增长率中,劳动力因素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的贡献高达约2/3,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国儿童人口在上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中国的适龄劳动力人口此后不断增长,至2015年达到高峰。从1975年到2005年间,中国儿童和老年人与适龄劳动力之间的抚养比(注:这里抚养比中的“老年人”为60岁及其以上,与中国政府统计的抚养比有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后者统计的“老年人”为65岁及其以上,但两者在反映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上并无差异。),从87骤然下降为48,被认为是世界上同期抚养下降幅度最大的国家。  近年来,关于“人口红利”(Demographic Dividend,指人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优势导致的高参与率,即总人口中劳动人口比重较大,所产生的对一国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并未止息。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蔡昉(2004)的研究表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均GDP增长的1/4至1/3,可归功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但是,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可能拖累经济增长的担忧,同样成为学者们的焦点。  蔡昉和王美艳(2005)从沿海地区“民工荒”现象的研究中发现,随着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适龄劳动力人口增长率已经开始下降,绝对数量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开始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短缺的出现就将不可避免。  哈继铭(2006)分析日本储蓄率变化的经验后提出,社会储蓄率这一关键因素与人口年龄结构关系密切,在2015年之前中国35—54年龄段的人口会继续上升,这部分人的消费力强、储蓄。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