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方法及护理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针刀护理配合。

临床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方法有药物、针灸、理疗、局部封闭、推拿等,疗效往往不确定,易反复发作。近年来我们采用针刀治疗此病,一般2~3次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共收治颈源性头痛患者5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32例,年龄15~72岁,平均35岁。发病时间4个月~30年,平均4年。

1.2 临床表现 颈源性头痛大部分表现为偏头痛,后颈部木痛、跳痛,有时牵及头顶痛,甚至涉及前额及眼眶,有紧箍压迫感。一侧乳突、耳后、颞部疼痛,多为持续性,天气变化、紧张、低头时间长、洗热水澡、感冒等因素会使症状加重。多伴有后枕部、耳后部酸胀不适,喜按压。检查时发现多数患者有强迫体位,或头颈部活动受限。令患者转头时(尤其向健侧转动),疼痛可向患侧头顶部及前额部放散。部分患者有枕部皮肤感觉过敏和麻木感。

1.3 诊断标准 ①病史:颈部外伤、劳损史,病程在3个月以上。②症状:枕大、小神经支配区疼痛、麻木,转头或咳嗽时疼痛加重。颈后枕部疼痛呈针刺样或刀割样剧痛,并可放射到枕上、耳后,甚至前额及眼眶周围。疼痛呈阵发性,多因颈部活动而诱发或加重,发作时伴有颈肌痉挛。发作间歇期仅感颈部僵硬。③体征:颈肌强直乃至强迫头位,枕大神经和(或)枕小神经出口处明显压痛,并向头顶部及前额部放射;累及耳大、小神经者,在相应部位亦有明显压痛;如为颈椎病引起的枕神经炎,还可以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枕神经最常见的损害部位是枕后腱弓处,以神经筋膜出孔和斜方肌腱出孔处最常见。项韧带损伤引起的枕神经痛次之,第2、3颈神经根的最少见。有时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止点有压痛、硬结、条索或软组织变硬。部分患者有颅骨膜肌压痛,范围从痛点到整个帽状腱膜大小不等。以偏头痛为主,病程较长的患者,多有颞肌变性(硬结或条索)疼痛,压之可减轻头痛。④影像学检查:颈椎片可显示原发病变的特征,如颈椎病可有颈椎退行性变的典型征象。

2 治疗方法及效果。

2.1 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位,下颌角尽量靠近胸前,头后部充分暴露。治疗部位:①枕大、小神经或第3枕神经出口处松解:沿神经走行找到明显的压痛点,常规消毒后,局麻下进针刀,刀刃方向与神经走行方向一致,纵型切割,感到刀下有松动感即可。②斜方肌腱膜出孔处松解:在斜方肌腱膜的压痛点,针刃方向与第2棘突方向一致进入皮肤、深筋膜到斜方肌腱膜,纵向切割。③颈2棘突上下项韧带治疗:在颈2棘突尖的平面,向上将枕大神经与项韧带分离。在颈2棘突下方可将第3枕神经韧带分离。用斜刃针(针刃15~30°斜面最好),摸清颈2棘突,刺入到第2棘突尖,将斜面对准要治疗的面,不要超过颈2棘突尖平面切割,分离枕神经和项韧带。如果是单侧头痛,针切可略偏病侧一边。切割方向与神经走向平行。④枢椎横突棘突附近软组织变硬、压痛治疗:用左手拇指迫至骨面,刀口贴拇指甲背面,刀口线与人体矢状面一致,针体与压痛部位骨面垂直刺入,遇变性软组织如硬结、条索、板结处,纵行刺切数刀。当局部不紧涩、稍松软后继续进针刀达骨面,进行切割,针下感到松动即可。

针刀治疗后配合手法纠正、颈椎牵引、颈围固定。

2.2 治疗效果 经2~3次治疗,52例患者中47例痊愈(90.4%),5例明显好转。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