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固醇痤疮67例临床分析

摘 要:目的:分析类固醇痤疮的形成机制,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67例类固醇痤疮患者,展开用药原因的调查分析。根据其临床表现,排除类固醇痤疮的干扰因素,符合诊断标准后,再探索治疗途径。结果:所有患者在停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后,经1周~2个月的门诊观察后(除少数较重患者给予口服抗组胺药,外用硫磺洗剂)全部自愈。结论: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滥用或错用可导致痤疮的发生,提示该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关键词:类固醇激素痤疮 作为临床某些疾病的诊疗手段之一,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确实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也迅速增加[1]。其中皮肤表现的常见症状就是痤疮样损害,勒培英将此归属于类固醇痤疮(Steroid Acne)[2]。现将贵州省安顺市贵航集团302医院皮肤科门诊2002年3月~2010年11月收治的67例SA患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1.1一般资料:67例均来自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符合SA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41例,女26例;年龄11~26岁,平均(23.1±4.42)岁,20岁以下16例,20~35岁43例,35~56岁8例;病史12~28 d,平均20 d。有9例为全身泛发。用药原因分析:所有患者系院外治疗后转入我科就诊患者。急慢性荨麻疹12例,带状疱疹9例,过敏性紫癜8例,疥疮7例,神经性皮炎5例,寻常型银屑病5例,接触性皮炎4例,固定性药疹3例,慢性湿疹3例,多型性日光疹3例,丘疹性荨麻疹3例,周围性面瘫2例,泛发性白癜风2例,斑秃1例。针对每个患者,核实类固醇激素的用量,其中分别为泼尼松20~30 mg/d,氟美松5~10 mg/d。用药时间5~20 d。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1.2临床表现:近期内面颊和驱干部突然出现粟粒大小红色丘疹和脓疱。皮损周围有明显红晕,无结节和粉刺。其中有12例患者累及头皮、颈、上臂和臀部,39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排除标准:①经常反复出现的寻常痤疮,粉刺数目>15个;②有内科慢性疾病;③近期服用过溴、碘避孕药物者;④与职业因素有关的痤疮患者;⑤未按医嘱复诊者。 论文网

2 结果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所有患者立即停用类固醇激素,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暂停使用化妆品。轻者(皮损<50)无需任何治疗。重者(皮损>50个),或伴有明显瘙痒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外用硫磺洗剂3次/d。经1周~2个月门诊随访观察,全部自愈。 论文代写

3 讨论 论文代写

SA是由于该类药物代谢损伤毛囊上皮,导致毛囊壁破裂,其内容物进入真皮,继发的炎性反应,也与该药的血管收缩和免疫抑制后微生物的过度增殖有关,并可能由此增强微生物的免疫原性[4—5]。SA的临床经过概括为:①内服或注射糖皮质激素连续使用超过1周或1周以上;②急性发病,突然出现的面颊和躯干上部的炎性小丘疹和脓疱,无粉刺;③年龄不限;④停药后可自然消退。在此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外用类固醇药物引起的痤疮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通常在临床治疗某些疾病的过程中,系统使用皮质类固醇会收到立刻改善疾病症状的效果,对医生和患者都具有诱惑力,以致形成该药物滥用,且时尚用最新、最强的制剂较少考虑用药的合理性和针对性,这在某些小型医疗机构、社区医院、个体诊所尤为凸显。本文采集的多数病例均来自以上单位。只有对皮质类固醇适应证充分认识,并理解激素仅是抑制炎性反应,而不是治愈炎性反应时,才能有效地防止滥用和错用。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4 参考文献。

论文网

[1] 金如钧,刘训荃.糖皮质激素酒渣鼻[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5,31(4):218. 论文网

[2] 勒培英.痤疮的分型论治[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1):69. 论文代写

[3] R.B.奥多姆,W.D.詹姆斯,T.G.伯杰.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4:289.

代写论文。

[4] 勒培英.痤疮的分型论治[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2):164.

论文网

[5] 郭宁如,吴绍熙.寻常痤疮与生物膜[J].国外皮肤性病学分册,2005,31(3):169.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