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事知一半,地上的事全知道 欲知后事如何

两个生物化学系的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这时,有个曲线玲珑的小师妹从窗外走过,老成持重的大师兄看到小师弟脸上痴呆的神色,很不屑地说:她跟我们一样,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是水。

小师弟依旧神色痴呆着说:是的,可是你看看人家的表面张力!   许多年后,大师兄做了科学家,而小师弟则成为科普作者。

科学家不同的是,科普作者了解科学,热爱科学,但并不把科学完全想象成一个严谨、理性到刻板的世界,他们从另外的角度来忠于科学事业,传播科学,放大科学的美感,犹如佛家的“善巧方便说”,使出把稻草讲成金条的本领,“唇齿清晰”地把高深神秘的科学讲得天花乱坠,给没有科学基础的人宣扬科学普及科学,让越来越多的人热爱科学,善莫大焉。

科普文章能令更多的人发现科学不仅端庄严谨而且性感可爱,继而爱上科学,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是美好的,科学的城堡上方高高飘扬的是理性的大旗。

换句话说,一个社会里,读科普科学的人越多,整个社会就越趋于理性,因为凡科学者必讲理据,具备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很少陷于偏执和狂热。

因此,科普精神兼具启蒙意义,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如这本小书中的《月经休假》里提到的历史,在中世纪,经期同房的男女会被乱石砸死,而义和团那些英勇不屈的大叔们也曾试图用染了经血的布条克敌制胜,一举制服他们认为是奇技淫巧的洋枪洋炮。

中世纪人们才刚从树上下来,兽性未改,发生那样不靠谱的杀戮尚可理解;义和团大叔们的举动就完全是科普工作缺席造成的了。

还有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典,清朝时期,我大清子民甚至相信照相是摄人魂魄的法术而拒绝拍照呢。

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意味着进步,永远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方向,因此,科普工作有助于建设一个健康向上严肃活泼的进步社会。

但是科普作品从诞生之日起又带着一个摆脱不了的原罪,就如一个钻进风箱两头受气的倒霉松鼠:搞科学的觉得科普不严肃,不求甚解,浅尝辄止……你怎么可能用一篇500字的文章就把我毕生的研究介绍清楚?搞文学的则觉得科普理性管得太宽,破坏了感性之美……很显然,科普作家从神经学角度解释“斗酒诗百篇”“梦幻”“情欲和肉欲”乃至解构欣赏世界名画,是很难被小资们接受。

科学中的“联觉”现象来解释修辞现象中美妙的“通感”也会令一众文艺青年觉得是焚琴煮鹤,大煞风景。

说不定就会挑起口水战争,在科学和艺术这两个人类知识高地之间展开激烈的厮杀。

其实又何必呢?回头看看历史,哪一次文艺复兴不是紧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来?   虽然如此,科普作为“知道分子”之必修课,还是为大多数爱读书爱思考的同学们所喜闻乐见,比如区区在下就非常喜欢看科普作品,但资源的确有限,小时候读的《飞碟探索》还算靠点谱儿,如果说我后来读的《科幻世界》也属科普作品,恐怕孔子和耶稣都不会答应。

现在,有了这一本四四方方的小书,名字充满梦幻色彩,《当色彩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像是天真未凿之儿童喜爱的童话,又像怀春少女喜爱的抒情散文集,翻开看看目录,你就会忍不住把一句流传甚广的刻薄之言送给这一小撮不知天高地厚的松鼠们:天上的事知一半,地上的事全知道。

也许,自信满满的松鼠们并不买账,因为,很显然,他们认为集中了松鼠精英们制作的这本小书,上知天,下知地,中间知人世。

这几年买了不少的blog书,这一本也许是最精选最好看最实用的――当然我并不认为它适合用来泡妞,小姬同学在《美好的知识》结尾深情地写道:“室友说,我会遇到一个喜欢谈论色彩和飞行、刺猬和蟑螂的美女”,根据在下几十年的凄惨经历,这只是个暗含着“全世界男女科普者联合起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理想。

因为美女们是如此的迷信、感性、蛮不讲理甚至喜欢与理性科学为敌,即便遇到美女,开始一场暗示美好结局的谈话,和科普有关的,也许仅仅是星座和血型而已。

就如我开头提到的那个小师弟,他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能看到科学的性感,但并不意味着将会被另一双同样的睫毛纤长的大眼睛发现――两者的关联,并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哈哈。

《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科学松鼠会编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定价:25元。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