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灯彩诗话

唐朝张悦有诗云:“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反映了元宵时节张灯结彩的盛景。

元宵张灯,相传始于西汉,风盛于唐代,普及到民间后,形成风俗。隋炀帝的《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极言灯光之盛和灯色之美。初唐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诗:“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都描述了当时彩灯规模之盛大。宋代元宵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王安石也写道:“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明代唐寅的《元宵》诗:“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满地笙歌赛灶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把元宵观灯的场面写得淋漓尽致,看灯笑语嘤然可闻。清代姚元之的咏元宵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展示了当时元宵节热闹、生动的情景。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配以光、电、声的现代灯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光彩,能给人“彩云笼月魄,宝气绕星芒”的传神感受。

我国各地灯彩纷呈,那一盏盏独具艺术风采的彩灯,更是牵动了文人墨客的情愫。清初查慎行的“一幅轻纱隔座深,芸窗小立夜沉沉。不争六曲屏山好,虚费人间屈戊金。三尺孤光一片冰,当筵珠翠照何曾。眼昏已少看花分,更隔看花雾一层”,赞的是久负盛名的浙江海宁硖石灯彩。佚名诗:“水晶球带轻烟绿,翡翠笼含冷焰红”,夸的是浙江平湖的西瓜灯。明代汤显祖《题双轮走马灯》诗:“一篝灯影乱轮蹄,一片东征一片西,好似咸阳烽火夕,楚骓归去汉龙嘶。”诗人笔下的走马灯,已不是简单的人马造型,而是描绘了一幅幅的历史画面,虽着墨不多,却令人想见其造型之生动,气势之雄伟。清人姚思勤的《龙灯》诗:“灯街人似海,天矫烛火爆。雷骇千声鼓,琉球一颗丹。擘天朱鬣怒,照夜火鳞乾。衔曜终飞去,体同曼街看”,将民间艺术龙灯描绘得曲尽其妙。诗人阮元笔下的羊城灯市也颇有几分魅力:“海鳌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

元宵之魂是赏花灯,但同样面对着彩灯的辉煌,赏灯人的心情却迥然不同。清代诗人丘逢甲于潮州元夕之夜,作诗云:“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诗人对灯赏月,思念因《马关条约》割让日本已三年的故乡台湾,心情尤为沉痛。北宋欧阳修的“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抒发了对恋人的思念之情。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说:“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写灯节中情人相见的情景。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华夏大地的元宵灯市更加璀璨夺目,人们踏月赏灯,其乐融融,情趣盎然。

作者单位:浙江永嘉县委组织部。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