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三史内容(下)

二、新疆民族发展史(上)。

前言。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要系统研究和正确宣传新疆发展的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

2009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干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新疆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千百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保卫祖国西北边陲这块辽阔富饶的疆土。新疆的历史就是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侮、共同艰苦奋斗、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史前时期

原始社会是人类的幼年时代,史前时期的人类历史相对有文献记载的历史而言,可分为石器、青铜器和早期铁器时代等发展阶段,距今约2、3百万年到公元3千年前后。

史前时期的人群聚落惟有人种之分,并无民族之别。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对属于史前时期的孔雀河下游古墓沟遗址、小河墓地,以及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出土的人类头骨测定研究表明:这些居民中一部分是欧罗巴人种,还有一些属于蒙古人种。并且,东部地区蒙古人种因素多一些,而西部地区欧罗巴人种特征多一些。与此同时,更多的人种形态则呈各人种支系类型混杂或变异特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疆当地居民里蒙古人种特征更加明显。这些考古材料基本上反映了史前时期新疆居民种属的轮廓。

?◆秦汉时期新疆的居民族属。

我国先秦时期的史书中,将当时新疆的古代部落或民族群体统称为“西戎”。从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大宛列传》开始,地理上被称为“西域”的地区,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民族分布和社会情况才比较清晰了起来。例如,我们知道以天山为界,在北部地区主要活动的是逐水草而流徙的游牧民族,故被称之“行国;天山以南则主要是农耕定居的各个民族群落,他们往往以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区为团聚地,过着日出而起,日落而居的农业田园生活。史籍中称他们为所谓“城郭诸国”。西域“36国”中的大多数都是指的他们。西域的自然和区域特点还使该地社会处在互不相属的割据状态,《汉书·西域传》:“西域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这一时期西域地区活动的主要有塞、羌、乌孙、大月氏、匈奴、汉人等。

汉人在新疆、中亚各地都出现活动的踪迹。

明朝人绘制的《汉家公主出塞图》。

语言文化:

汉朝时期西域各地居民除了使用汉语作为官方通用语言外,本地还流行着多种语言文字(这种状况甚至延续到隋唐时期)。语言文化特性从一个侧面也折射了当地居民来源和分布局面的复杂性背景。

龟兹(库车、拜城、新和县等地)、焉耆和高昌一带地区流行吐火罗语,而于阗地区则使用的是于阗塞语;前者使用一种用婆罗谜字母斜体书写的文字,语属印欧语系;后者使用的于阗文是一种婆罗谜字母直体书写的文字,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

鄯善、尼雅(今天的且末和若羌县等地)一带地区居民使用的所谓佉卢文则来自波斯(今伊朗)的阿拉美字母。

?◆魏晋时期新疆民族的融合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而且是新疆历史上一个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大重组的时期。天山南北各地,特别是塔里木盆地周缘农耕地区民族成分也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民族的变迁重组后,天山南北各地原来聚居活跃的一些部落族群,如匈奴、大月氏、乌孙、羌、车师人皆等融入其他民族当中,逐渐消亡;二是受中原地区政局的影响。以城镇绿洲为中心,西域地区形成几个大的地方割据政权,包括由汉人建立的高昌国等;三是北方草原上的柔然、鲜卑、高车、铁勒、突厥等民族因为各种原因相继进入西域地区,特别是公元5—6世纪铁勒、突厥等持突厥语言诸部落和族群的迁入则预示着隋唐,以及之后西域地区新的民族组合和分布格局的开端。

“汉魏遗黎”高昌国。

? 由于内地战乱不息,甘肃河西地区一些世家大族相继逃难迁居高昌地区,他们与原汉代屯田士卒相汇合,吐鲁番盆地地区迅速繁兴起来。在复杂的外部形势左右下,高昌地区在先后经历阚氏、张孟明、马儒诸政权后,至公元496年,在柔然人的支持下,金城(兰州)汉人麴嘉被推立为王,建立高昌国(一称高昌麴氏王朝)。麴氏王朝自此子孙相沿,到640年为唐朝所灭,统治吐鲁番盆地近一个半世纪之久。麴氏王朝是当时西域各族地方政权中唯一的汉人政权。其域内通行汉文,军政管理皆采用内地制度。20世纪初以来,中外考古学家在吐鲁番地区发现的众多汉文书,如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前凉时期秀才对策文等,不少都是高昌麴氏王朝时期遗物。

◆隋唐时期新疆民族格局的新变化。

隋唐时期,在新疆地区聚居活动的民族成分主要有突厥、粟特、回鶻、汉、吐蕃等。因为操突厥语族诸族群和部落的大规模进入和落居天山南北各地,西域各地进入了一个被一些学者称之为“突厥语化”时期。这个由东到西的“突厥语化”过程再次改变了西域各族群的分布格局和文化状态,并对后世影响巨大。

唐朝时期对于西域地区较长时段的稳定管辖和治理推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了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联系。但是,公元8世纪中叶“怛拉斯之战”后唐朝对于中亚地区政局的失控,以及“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局势的动荡,极大程度上消弱了唐朝对西域政局的有力控制,西部勃兴的阿拉伯帝国势力进入中亚,并开始影响到帕米尔以东各地的局势。虽然此间藏族的先民—吐蕃人北上,进入西域地区,在政治上遏制了阿拉伯帝国军事势力的东扩,但是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阿拉伯文化开始影响到帕米尔高原以东各地,稍后宋朝时期喀喇汗王朝王族信仰伊斯兰教就是一个证明。

突 厥。

突厥人是我国北方草原上一个古代游牧民族,最初游牧活动在叶尼塞河流域,后迁至金山(今阿尔泰山)以南地区,因金山形似“兜鍪”,故有此称谓。突厥人以“阿史那氏”为王姓,以狼为图腾。

突厥人初弱小,为柔然汗国的“锻奴”。公元552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在征服铁勒诸部后,实力增强,遂大胜柔然,建立突厥汗国。为顺应其政治扩张需要,土门令其弟室点密统领大军西征,突厥人征服西域各地,设立“吐屯”监护各地,又大破嚈哒,将其势力范围延伸至中亚各地。6世纪中叶,突厥汗国分离为东、西两大势力,阿尔泰和天山以西为西突厥汗国辖地。

公元630年,东突厥汗国灭亡,657年,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西突厥汗国为唐朝所灭。余部融入其他各族之中。随着突厥汗国的灭亡,突厥人就消失了。但是其对西域和中亚地区后来历史发展的影响殊巨。

二)新疆民族发展史(下)。

◆宋元明时期民族关系。

辽、宋、元、明时期应是新疆地区民族流动、迁徙、融合、重组最为强劲的历史阶段,漠北草原回鹘人的西迁并定居,以及之后元明时期诸多游牧民族的进入,并融入到西域当地居民中。导致天山南北民族分布格局和文化面貌因此发生巨大变化:

1、回鹘人逐渐成为新疆地区主体居民;。

2、西辽政权的建立和影响;。

3、关于辽宋时期若干问题的认识;。

4、蒙古进入西域及其历史作用;。

1、回鹘人逐渐成为新疆地区主体居民。

公元9世纪中叶,从漠北草原迁居西域回鹘人分别在吐鲁番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和喀什等地创建了喀喇汗王朝。公元11世纪,喀喇汗王朝将伊斯兰教传入天山南部的喀什、和田等地,自魏晋以后控制于阗地区的尉迟家族以及所建立的大宝于阗国也为喀喇汗王朝吞并,伊斯兰教从精神文化层面上开始深刻影响当地各族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高昌回鹘和喀喇汗王朝对于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的统治,使惯于游牧的回鹘人受自然环境和当地居民的制约,逐渐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转入定居的农业生活。从而为之后逐渐融合同化其他诸族,并发展为新疆地区人数最多的民族奠定了条件。

回鹘及其西迁。

回鹘,一称回纥,是我国古籍对维吾尔族先民的称呼,“联合、结合、同盟”之意。汉晋时期的丁零、高车等都是其渊源之一。4世纪时以“袁纥”名称初现于汉籍文献里,当时还只是一个弱小的部落,处在其他更强大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统治之下,过着“逐水草随畜”的游牧生活。

公元646年,回纥首领吐迷度融合吸收其他部落成员,自称可汗。744年,回纥可汗骨力裴罗在灭掉后突厥汗国后,自称“骨咄禄阙毗伽可汗”,建汗庭于鄂尔浑河上游的乌德犍山,回纥汗国建立,唐宣宗册封其可汗为“怀仁可汗”。788年,回纥可汗顿莫贺派使臣至唐朝,请求后并被允准将族名“回纥”改为“回鹘”。

840年,连年自然灾害,加上内外矛盾交织,漠北回鹘汗国解体。残余分为三部分散居各地。

?于阗国王李圣天像。

2、西辽政权的建立和影响。

公元13世纪蒙古人进入西域地区之前,契丹人所建辽朝中的王族成员—耶律大石率其所部进入西域,他们于西迁途中收服了高昌回鹘,进入中亚地区,公元1133年,建立了著名的“西辽政权”。随后征服了喀喇汗王朝,对包括今天新疆地区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域实施了近一个世纪的政治统治,还为后来蒙古统一西域奠定了基础。

西辽王族深受汉文化影响,其规章礼仪多依中原。对西、中亚各地社会发展影响很大,迄今当地居民仍称中国人为“契丹”。1208年蒙古西征后,西辽为其蒙古汗国所灭。

3、关于辽宋时期若干问题的认识。

一是关于西域少数民族建立割据政权问题;。

(1)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作为我国境内的地方政权,所。

以应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

(2)西域同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没有中断;。

(3)西域地方政权首领自称为中原王朝的延续或者组成部分。

二是西域文化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辽宋时期,延至元明时期,随着回鹘人在吐鲁番盆地等地的活动,

以粟特文字为基础所创建的回鹘文在当地广泛流传起来,它对于我国境内。

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极其巨大。天山南部地区诸族信仰伊斯兰教

当地居民开始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本族语言,阿拉伯文字体系逐渐替代了。

原来当地使用的印欧语系的各种文字。这两个地方政权的存在,及其文化。

的扩散传播过程是15—16世纪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实现“回鹘化” 的重要。

开端。

4、蒙古进入新疆以及历史作用。

蒙古统一西域各地。

蒙古元朝在西域地区实施的三种管理模式。

(1)畏兀儿地区;。

(2)天山南部绿洲地区;。

(3)天山北部草原地区

西域民族格局新变化。

正确认识蒙元时期新疆地区的治理;从13世纪初开始的蒙古汗国及元朝对西域各地的统一和治理,延至明末清初,长达数世纪之久,其为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且政治影响极为久远。

伊斯兰教开始占据主要地位;蒙古统治时期初期,出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的需要,蒙古统治者征调各族进入西域驻守,宗教政策比较宽松,伊斯兰教得到很大发展。1347年,成吉思汗后代秃黑鲁帖木儿汗亲率所属部众16万人皈依了伊斯兰教,在他及其子孙的武力传播之下,伊斯兰教在天山北部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先是经济的定居化,而后是民族文化和心理上的融合,至公元16世纪初,活动在天山南北各地蒙古人多融合于当地维吾尔等民族中。元朝末年,伊斯兰教文化对古老的西域各族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的整合,推动了天山南北各地诸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的趋同。西域诸部落、族群迁徙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回等民族的发展经过这场洗礼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伴随着塔里木盆地周围居民“回鹘化”过程的最终完成,维吾尔族逐渐形成发展为近代民族

六、清朝时期新疆民族分布格局的基本形成。

为了建立巩固的西北边疆,清朝政府在18世纪中叶平定了蒙古准噶尔部的叛乱,粉碎伊斯兰教大、小和卓等各种分裂势力的叛乱活动,统一了天山南北。19世纪后期又发兵击败了阿古柏为首的浩罕侵略势力,收复了沙俄侵占的伊犁,1884年建立新疆省,从军政管理制度上与内地一致。清政府还陆续制定了一整套比较切合实际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政策法令,妥善地处理了境内外各个民族间的关系,特别是确立了近代中国的西部边界线。这些政治抉择对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近代新疆民族分布格局之形成起到了至为重要的作用。

1、厄鲁特蒙古控制西域

2、清朝统一新疆及其治理措施。

3、民族分布格局的两大变化。

谢遂图中所绘的清朝新疆各族形象。

一是外部迁入:东部地区:清朝收复以及治理新疆过程中,清朝政府为了推进新疆经济的开发,保卫西北边疆安全,在先前已有的民族迁徙分布格局基础上,陆续从东北各省抽调满、锡伯、索伦(包括达斡尔)、察哈尔蒙古、汉族(禄营)等各族官兵数万人携带家眷进疆(旗屯)。同时组织、鼓励内地汉、回等民族群众到新疆屯垦种地(民屯、犯屯)。西部地区:部分民族从西部各地迁入新疆境内,如塔塔尔、乌孜别克、俄罗斯等,新疆又增添了一些新的民族成份。

二是内部调整:例如有组织地从南疆征调部分维吾尔族农民到伊犁等北疆地区屯田戍边(塔兰奇)。至此,由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塔吉克、满、锡伯、乌孜别克、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等主要民族组成的近代新疆民族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七、新疆民族发展史的启示。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

就有文字记载的的新疆二千多年历史中,新疆地区作为一个古代部族、民族频繁迁徙汇融的大舞台,众多人们在此登台表演,恣肆展示,皆留下千古不灭的活动印迹。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多民族演变发展的历史铸就今天新疆众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基本格局现状,更构成新疆多元文化光彩灿烂、生生不息的历史源泉。

导致历史上新疆民族聚居地区的原因有下面几点。

(1)新疆内陆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氛围;(2)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陆上通道;(3)新疆周边地区政局的不断变化;(4)宗教文化在民族融合中的粘合力作用;(5)历代中原诸王朝实施的一系列比较宽松的民族政策。这些因素均在促进新疆古代各民族迁徙、交流、融合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和不断新生是新疆民族发展进程的常态和趋势。

新疆民族发展史就是多民族迁徙、流动、融合的历史。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与再生不仅是新疆民族史,而且也是中国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特征之一;一些新的民族共同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另一些则在经历过一度的发展辉煌后逐渐衰亡。没有那个民族能长久保持不变。正如北京著名学者孟凡人先生说:在历经长期的民族交往融合之后,除汉族之外,现代新疆的各民族已没有一个是汉唐时期生活在新疆民族原体之嫡传,甚至没有一个民族文化是按照那个时期某个民族文化模式和发展轨迹而直接延续下来的。新疆就像一座巨大的熔炉,历史上不断把各种不同的种族、民族及他们带来的文化熔铸一炉,变幻着这里的人文色彩。

3、新疆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社会现实是有历史积。

淀作为其基础的新疆自然地理的东倾性使其民族迁徙、融合的主要动力来自东部,中原地区、北方草原和青藏高原是影响新疆民族成分的主要力量。故此,新疆历史上多民族迁徙流动,以及相互交往和融合聚居都使各民族之间自然地形成团结、互助、和谐为主的民族关系,这种以团结和谐为主导的民族关系推动和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杂居、接触、交往、融合自然就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多民族共聚生活的现实也使各民族形成共识:即“民族团结是福”。各民族之间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因此而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4、新疆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之后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进程,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应是包括新疆民族在内的我国境内56个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天山南北各地归属汉朝,新疆自后就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疆民族,包括历史上已经消失的古代部族和民族都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都是新疆这块热土上的主人。新疆各族人民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极大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文明宝库,同样构成现在正在崛起的强大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正是建立在这个雄厚基础之上的,所以她坚如磐石,牢不可破,是任何人都破坏不了的。

三、新疆宗教演变史(上)。

前言。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要系统研究和正确宣传新疆发展的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

历史上,新疆宗教始终在不断发展和演变。这种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外来宗教传入前的新疆宗教

新疆流行的是由远古先民自发产生的原始宗教以及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成的萨满教。这一阶段从远古至公元前4世纪外来宗教传入。

1、原始宗教

远古时期新疆居民,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观念。他们相信人有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而且灵魂是不死的。他们还相信万物皆有灵魂,相信超自然力量,认为大自然的后面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操纵着大自然,并把这种超自然力量神格化和人格化。为了获得大自然的恩赐,人们便通过各种形式开始了对自然的崇拜。他们崇拜日月山川、风雨雷电、动植物等一切自然现象和自然物。图腾崇拜也十分盛行。新疆的许多古代民族都以虎、豹、狮子、狼、骆驼等动物,甚至以太阳、树木等为图腾。新疆的远古先民也崇拜生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对祖先的崇拜。

?2、萨满教。

原始宗教进入晚期阶段后,逐渐出现了专门的神职人员,这一时期的原始宗教被称为“萨满教”。据史籍记载,匈奴、柔然、突厥、回鹘新疆的古代民族,都信仰过萨满教。萨满教是生命力极强的宗教。各民族不管历史上宗教信仰如何变化,不管其接受的新宗教排他性强弱,萨满教或渗入到新的宗教中,或以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形式存在下来。如维吾尔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萨满教遗俗。如朝拜麻扎时在麻扎周围插木杆,并在其上挂羊头、羊皮、布条;在古尔邦节和朝拜麻扎时集体跳萨满舞;民间尤其是南疆农村,仍然盛行“巴合西(即萨满)”跳神治病,等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民族也都程度不同地保留了萨满教的遗存和习俗。

三、新疆宗教演变史(下)。

二、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

? 第二阶段是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形成。构成这一格局宗教佛教外,还有原始宗教(包括萨满教)、祆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这一格局一直维持到伊斯兰教传入,历时一千多年。

2、祆教。

公元前4世纪前后,产生于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即中国所称之祆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祆教流行于新疆各地,吐鲁番地区尤为盛行。当时的高昌政权专门设置了机构和官员来加强对祆教的管理。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历史上都曾经信仰过祆教,至今这些民族还保留着祆教拜火的习俗,祆教的重要节日努鲁孜节已成为这些民族的传统节日。

3、佛教

公元前1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经克什米尔首先传入新疆和田地区。经过各地统治者几个世纪的大力推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佛教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在塔里木盆地周缘各绿洲,佛寺林立,僧尼众多,大型佛事活动频繁,还形成了于阗、疏勒、龟兹、高昌等著名的佛教中心。唐代,南疆地区佛教已经开始出现了衰落的迹象。但直到11世纪初,佛教仍然是南疆地区的主要宗教佛教传入并发展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后,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随之形成。新疆佛教在佛经翻译、造像、绘画、音乐、舞蹈、寺院和石窟建筑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继佛教之后,又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传入新疆,加入到多种宗教并存格局之中。

4、道教。

公元5世纪左右,中国内地盛行的道教随着汉人的不断到来传入新疆。但当时在新疆的传播范围不广,主要盛行于汉人比较集中的哈密、吐鲁番等地。清朝时期,由于信仰道教的湘军大批进入新疆,道教才广泛传播到新疆各地,当时,道教的宫观几乎遍布天山南北各主要城市。

5 、摩尼教。

公元6世纪前后,产生于波斯的又一宗教――摩尼教经中亚传入新疆。信仰摩尼教的中亚商人和移民,在从阿勒泰到罗布泊一带建立了许多聚居区。9世纪中叶,以摩尼教为国教的回鹘人在漠北回鹘汗国破灭后,其主体迁入新疆,并在吐鲁番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信仰摩尼教的回鹘人在吐鲁番地区建造寺院,开凿洞窟,翻译经典,绘制壁画,弘扬摩尼教教义和文化。直到回鹘人改信佛教后,摩尼教才逐渐在新疆消失。

在摩尼教传入前后,景教也传入了新疆。景教是中国对基督教的一个早期派别聂斯脱利派的称谓。景教在新疆早期传播情况不详。唐宋时期,景教在吐鲁番地区十分盛行。元代,随着大量畏兀尔人接受景教,景教在新疆各地得到了广泛传播。直到清代,伊犁地区还有景教的活动。

吐鲁番出土的粟特文摩尼教文献残卷。

(三)佛教伊斯兰教并立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演变。

第三阶段,是佛教伊斯兰教并立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在这一阶段,伊斯兰教通过对和田的宗教战争,逐渐将佛教势力排挤出南疆地区,形成南疆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北疆以佛教为主要宗教格局。这一阶段的早期各种宗教都比较活跃,后期则发生了较大变化,伊斯兰教不断壮大,祆教、景教、摩尼教则日趋式微。这一格局大致持续了6个多世纪

?1、伊斯兰教传入新疆?。

9世纪末10世纪初,伊斯兰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当时,统辖新疆南部至中亚一带的喀喇汗王朝的王室成员萨图克布格拉汗率先接受了伊斯兰教,后夺取政权后并利用权力开始在喀喇汗王朝境内强制推行伊斯兰教。公元962年,喀喇汗王朝经过同于阗佛教王国历时40余年的战争,灭亡于阗,把伊斯兰教推行到今和田地区。于阗灭亡后,喀喇汗王朝又发动了对高昌回鹘王国的“圣战”。这次战争虽然对高昌佛教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最后以失败告终,未能把伊斯兰教传播到吐鲁番地区。此后,喀喇汗王朝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无暇对周边非伊斯兰地区发动“圣战”。直到14世纪中叶以前,以阿克苏、库车为界,一直维持着南部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北部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

2、伊斯兰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

14世纪中叶,统治新疆的地方政权东察合台汗国可汗秃黑鲁帖木儿皈依伊斯兰教后,首先强迫王公贵族和蒙古人改宗伊斯兰教,之后在伊斯兰上层势力的配合下,在汗国境内强制推行。其后裔是伊斯兰教更加狂热的推行者,他们采取各种手段强制民众接受伊斯兰教,并对吐鲁番、哈密等不信仰伊斯兰教地区不断发动所谓“圣战”。到16世纪初,伊斯兰教在哈密已取得主要宗教的地位,这标志着伊斯兰教在经过6个多世纪的传播后,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地区的主要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也随之形成。

(四)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发展。

第四阶段,是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16世纪初,伊斯兰教在历经6个世纪的传播后,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在这一阶段,由于维吾尔等民族接受了伊斯兰教,原来主要由这些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等便逐渐在新疆消失了。佛教、道教只是在汉族中流行。17世纪初,卫拉特蒙古人接受藏传佛教后,佛教又在北疆地区兴盛起来。此后,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也相继传入新疆新疆继续保持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这一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伊斯兰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原来主要在维吾尔等民族中流行的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随之逐渐消失。从明朝起,随着卫拉特蒙古进入新疆,由他们所信仰的藏传佛教新疆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北疆地区的主要宗教。17世纪后期,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借助藏传佛教的势力,击败了自己的政敌黑山派和卓势力,并灭亡了叶尔羌汗国,足见当时藏传佛教势力之大。清代,随着信仰道教的大量清军、汉族商户和百姓的到来,已衰落了的道教开始复兴。当时,大型的道教宫观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带有我国多神崇拜的道教庙宇,如万寿宫、关帝庙、城隍庙、龙王庙、娘娘庙等等,却遍布天山以北和东疆各地。在南疆地区,道教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据《回疆通志》记载,在喀什噶尔、阿克苏、库车、乌什、叶尔羌、英吉沙尔、喀喇沙尔等地,都建有数量不等的道教宫观。当时新疆道教的宫观数量之多,仅次于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从18世纪后期起,基督教的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中国又称基督教)相继传入新疆。东正教是随着俄罗斯人陆续迁入新疆而传入的,此后也主要在俄罗斯族中流行。基督教和天主教则是由一批西方的传教士传播到新疆。到民国初年,基督教和天主教已传播到全疆各地,在天山南北各重要市镇,如乌鲁木齐、伊宁、喀什、哈密、莎车、绥定、英吉沙等地,都建立了两教的教堂。

伊犁发现的元代基督教文物。

(五)新疆宗教演变史的特点与启示。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中的回鹘王侯群像。

1、多种宗教并存新疆宗教历史演变的基本特点,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自从外来宗教传入新疆形成多种宗教并存格局以来,构成这一格局宗教不断在发展演变,但不管其如何演变,都未能改变多种宗教并存的这一基本格局。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统治阶级宗教政策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宗教的地位会发生改变,但是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教独存”的情况,“一教或两教为主、多教并存”始终是新疆宗教演变的基本格局

2、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和演变,是由多民族聚居的特点所决定的。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且这种信仰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如维吾尔族历史上就先后信仰过原始宗教、萨满教、祆教、佛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最后才信仰了伊斯兰教民族宗教信仰的不断改变,也是导致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及其演变的重要原因。

3、宗教无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必须与其所处的时代以及人文地理环境相适应。

凡是不能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宗教是没有生命力的,如祆教、摩尼教、景教在新疆的消失就是不能与新疆的社会相适应的结果。佛教伊斯兰教在传入新疆后,就是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而与新疆社会相适应,逐渐演变为带有鲜明新疆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佛教伊斯兰教,才成为新疆历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教

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

4、统治者的宗教政策和态度对新疆宗教的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佛教伊斯兰教之所以能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都是与当时统治者的宗教政策及其对这两种宗教的支持分不开的。西辽和蒙古时期宗教宽容政策,最终导致了这一时期新疆各种宗教的发展和兴盛。不管实行怎样的宗教政策,都包含着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5、多种宗教和谐共存始终是新疆宗教历史的主流。

?历史上虽然也发生过佛教伊斯兰教的战争,但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只是一个不和谐的小插曲。伊斯兰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后,在同其他宗教并存的几个世纪里,没有再发生过冲突,一直是和谐并存的。多种宗教新疆不仅能够和谐并存,而且能够相互吸收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新疆地域和民族特别点的佛教伊斯兰教、祆教等。

? 但“三股势力”特别是宗教极端势力却罔顾历史事实,不仅歪曲和杜撰新疆宗教演变的历史,否认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地区,而且极力破坏新疆多种宗教和谐并存的历史传统,甚至大肆鼓吹极端思想,破坏和诋毁新疆传统的伊斯兰教,其目的就是利用宗教进行分裂破坏活动。各族干部群众包括广大信教群众,一定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认清其本质,并与之进行坚决斗争。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 1993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关于语言文字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3、 1954 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写入了。

4、新中国成立前夕,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 共同纲领 中被正式确定。

5、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6、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

7、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石是坚持民族平等 。

8、通过 《中俄伊犁条约》 ,清朝政府收回伊犁。

9、新疆首任巡抚是 刘锦棠 。

10、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

二、选择题(单选或多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新疆是何时建省的?( A )。

A、1884年11月 B、1885年11月 C、1886年11月 D、1887年11月。

2、革命党人在新疆策动伊犁起义成功的时间是什么?( B )。

A、1912年2月7日 B、1912年1月7日 C、1915年1月7日 D、1911年1月7日 3、中国宗教具有的特征是什么?( ABCD )。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和复杂性。

4、在新疆人口位于前三位的民族是哪几个民族?( D )。

A、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 B、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 C、维吾尔族、汉族、柯尔克孜族 D、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

5、在新疆已经建立的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的数量分别是?( )。

A、4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43个自治乡 B、6个自治州、5个自治县、40个自治乡 C、5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43个自治乡 D、5个自治州、5个自治县、43个自治乡。

6、“大小和卓”之乱的时间?( )。

A、公元1756年 B、公元1757年 C、公元1758年 D、公元1752年。

7、新疆现有宗教有哪些?( )。

A、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 B、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 C、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 D、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

8、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要旨是什么?(ABCD ) A、保护合法 B、制止非法 C、抵御渗透 D、打击犯罪。

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实施的时间?( C )。

A、1995年10月1日 B、1993年10月1日 C、1994年10月1日 D、1992年10月1日。

10、列举三种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前的,新疆主要宗教?( ABC )。

A、佛教 B、景教 C、道教 D、东正教。

11、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什么?( )。

A、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人生观、文化观 B、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C、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世界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D、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什么时间成立?( )。

A、1955年9月30日 B、1956年9月30日 C、1954年9月30日 D、1952年9月30日。

13、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在什么时间建立的?( ) A、1945年 B、1946年 C、1947年 D、1948年。

14、南疆地区是在那一年开始实施抗震安居房的?( )。

A、2003年 B、2004年 C、2005年 D、2006年。

15、“对口援疆政策”是在那一年提出的?( )。

A、1994年 B、1995年 C、1996年 D、1997年。

16、我们党把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概括为什么?( )。

A、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B、平等、友爱、互助、和谐 C、平等、团结、关爱、和谐 D、平等、团结、互助、互帮。

17、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在什么地方建立的?( )。

A、新疆 B、内蒙古 C、宁夏 D、广西。

18、景教何时传入新疆的?( )。

A、公元4世纪 B、公元5世纪 C、公元6世纪 D、公元7世纪

19、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哪一种宗教?( ) A、伊斯兰教 B、天主教 C、佛教 D、基督教。

20、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多少个自治区和多少个自治州全部纳入西部开发的范围?( ) A、5个自治区 B、6个自治区 C、30个自治 D、28个自治州。

三、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2、我国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主题和特征是什么? 《新疆三史》答案: 一、填空题: 1、1993 2、西域都护府 3、1954 4、《共同纲领》 5、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6、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7、坚持民族平等 8、《中俄伊犁条约》 9、刘锦棠 10、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二、选择题 1、A 2、B 3、ABCD 4、D 5、C 6、B 7、A 8、ABCD 9、C 10、ABC 11、D 12、A 13、C 14、B 15、C 16、A 17、B 18、C 19、A 20、AC 三、简答题 1、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内涵十分丰富。基本内容有: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独立自主自办宗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我国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主题和特征是什么?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祖国,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