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内涵是什么意思【影视语言的美学内涵与当下抉择】

[摘 要]早期的影视语言对技术的信赖性很大,退一步说这时的影视语言在完全意义上还不能成立。

思想蒙太奇的出现才使影视语言真正成其为“语言”。

艺术性常常就存在于表现与表达者差异性上。

影视语言应该是不断地在理想与现实、自由和必然、意识与存在之间承担着弥合和超越的职能。

大众审美和艺术诉求之间并不完全割裂。

具有终极超越意义的“诗意”、“美”还是要成为艺术的灵魂。

[关键词]影视语言 自由 超越 诗意      一、从技术新变到语言构建      任何艺术都是人类的一种符号表达系统,影视也不例外;但是任何一个门类的艺术,其艺术语言没有成熟,或者说没有形成体系之前,我们就很难说这种艺术已完成了“传统”时期(或者说经典时期)。

影视艺术也是这样的。

在20世纪初欧洲先锋派电影形成以前,这时电影语言已完成了基本框架的建构,电影语言具备了基本叙事、议论、抒情和表意乃至多样化的修辞功能。

可以说经典电影美学时期已完成。

和其它艺术相比,电影的经典时期是短暂和迅速的,这得力于现代科学和美学、哲学发展的推动。

声音进入电影,使电影语言获得完全的独立性和自律性成为可能。

提起电影语言,人们津津乐道的常常只是蒙太奇,我们认为蒙太奇只是电影语言的核心“语汇”或者“语句”,电影语言内涵和外延都要比蒙太奇大得多的。

当然,要论析电影语言,是不能绕过蒙太奇的。

事实上,早期的电影美学竟是以蒙太奇理论为基础的。

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派”所走过的历程从某种程度上标志了影视语言本体系的完成。

影视毕意是科学和艺术的合壁,早期的影视语言对技术的信赖性很大,退一步说这时的影视语言在完全意义上还不能成立。

思想蒙太奇的出现才使影视语言真正成其为“语言”。

法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认为:“是格里菲斯发明了蒙太奇,但只是叙事蒙太奇而已。

爱森斯坦比他走得更远些,他发明了思想蒙太奇

”表现、表意、抒情和修辞只是影视语言的基本功能,艺术语言的哲学本质召唤更为细腻和复杂的影视语言

二、展现和表达的自由      不管怎么夸大早期影视语言的功能,我们还是发现它侧重于追求符合现实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线索。

很显然,这样的语言艺术性还是有限的;同时,这样的努力常常和艺术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艺术必然是一种“表达”,艺术性常常就存在于表现与表达者差异性上,因而艺术创作要转化和利用这种差异性――但是这种差异本身并不是艺术

鲁道夫・阿恩海姆说:“对现实进行艺术的或科学的描绘时,其最后形式通常是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于所使用的手段(亦即物质)的特性,而不是素材本身。

……按照这种学说,即便是最简单的视觉过程也不等于机械地摄录外在世界,而是根据简单、规则和平衡等对感觉器官起着支配作用的原则,创造性地组织感官材料。

”他认为电影艺术来自它与现实和差异。

把握事物特性的核心是“感觉力”,而不是机械地记录。

艺术地表现事物,不一定是赢接展示其特征,而是有选择地表现之。

“选择”就是艺术家的审美力。

发挥电影艺术潜力的根本途径和进行电影的独特艺术创造,就是艺术地运用这些根本差别。

因此,展现现实不再是艺术语言的重要目的,要实现展现和表达的自由就要遵循视知觉和心理学上的某些机制,成功地完成客体和主体之间的编码转译。

无论是重视艺术活动中的客体还是主体,抑或是主张主客一元,或者是关注个性生命的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都决定影视语言应该是不断地在理想与现实、自由和必然、意识与存在之间承担着弥合和超越的职能。

以此来看巴赞的理论,我们发现也是不无缺憾的。

巴赞主张用电影来逼近现实,他说:“摄影机镜头摆脱了陈旧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激起我的眷恋。

固。

电影语言是具有穿透力的,包括对于摄影机和镜头的穿透,不存在完全客观的电影语言,因为影视语言正是试图完成主体对客体的表达和超越。

事实上,巴赞本人所倡导的景深镜头“向真实的逼近”,也包括向人内心真实的逼近。

他本人也承认和蒙太奇相比,“景深镜头意义含糊的特点重新引入画面结构之中。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欧洲的先锋派电影、1959年前后问世的法国的新浪潮电影的实践和西方现代、后现代电影美学的理论探索使影视艺术语言迈开了实现“表达的自由”的步履。

“新浪潮”电影在摄影方法、音响处理和剪辑方法等上面的探索和创新。

大大丰富和变革了影视语言的表现力。

他们所创造的肩扛摄影机、跟拍、抢拍、镜头直衔接和跳接等影视语言也契合了当时人的审美心理和生活状态,实现了一种社会集体的艺术表达

三、风格的散漫和诗意的追寻      现代和后现代美学思潮导致艺术风格的弥漫化,艺术家放弃对叙事、意义、价值等的追求,艺术表达越来越散漫、空洞和另类,其结果最终是艺术的死亡。

其实。

大众审美和艺术诉求之间并不完全割裂。

具有终极超越意义的“诗意”、“美”还是要成为艺术的灵魂。

这样,我们才能不用宗教的方法却同样可以安置我们的灵魂。

柏拉图说:“只有循这条路径,一个人才能通过可由视觉见到的东西窥见美本身,所产生的不是幻相而是真实的本体,因为它所接触的不是幻相而是真实本体

”才可以使人类不迷失或者不断地回归其本性,海德格尔说:“诗意,作为居住维度的本真测定,是居住的根本的形式。

诗意首先允许人的居住进入其非常的本性,其现身的存在。

诗意是居住本源性的承诺。

”鲁道夫・阿恩海姆的一段话似乎揭示了“诗意”和“美”的宇宙原动力。

他说:“我们发现,造成表现性的基础是一种力的结构。

这种结构之所以会引起我们的兴趣,不仅在于它对那个拥有这种结构的客观事物本身具有意义,而且在于它对于一般的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均有意义

……我们必须认识到,那推动我们自己的情感活动的力,与那些作用于整个宇宙普遍性的力,实际上是同一种力。

只有这样去看问题,我们才能意识到自身在整个宇宙中所处的地位,以及这个整体内在统一。

”如果我们对阿恩海姆的观点再作提升。

不难想到中国道家所提出的作宇宙本体的“道”的范畴的。

“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也是“美”的本体影视语言必然是有“道,可寻,不可偏离的。

参考文献   [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137—138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电影作为艺术》,1—2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uu3。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13页、283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273—27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德]海德格尔,《涛・语言・思》。

198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625页。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