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鼎芬交游诗的价值:打油诗

关键词:梁鼎芬 交游诗 价值 性情 考证   摘 要:梁鼎芬存诗数百首,交游诗占很大比例,且具有较高价值。梁鼎芬交游的诗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交游诗可以见出梁鼎芬之真性情,如他真诚的秉性,以及“无节行”的缺点;第二,梁鼎芬交游诗具有很高的考证价值,具有“以诗正史”的作用。因此,无论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考证的角度,梁鼎芬交游诗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梁鼎芬(1859―1920),字伯烈,一字星海,号节庵,广东番禺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曾上书弹劾李鸿章,称其有六可杀之罪。后入张之洞幕府,佐张之洞创立许多新式学堂,为中国的近代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民国后,致力于崇陵的续建工作,得到逊位小朝廷的嘉奖。1916年,授读毓庆宫,成为逊帝溥仪的师傅,直至去世。梁鼎芬一生存诗数百首,其中交游诗所占比例很大。然而梁鼎芬交游诗的水平高下不等,既有后人极为称赏的作品①,也有寻常诗作。本文不究其水平高下,只论其价值所在。      一、见出诗人之真性情      所谓诗如其人,人之境界高低、大小决定其诗作境界的高低大小,透过诗作亦可见出诗人境界之高低。梁鼎芬交游诗数量众多,内容涵盖赠答、唱和、悼挽等方面。通过这些交游诗,可以看出诗人的真性情,此乃其价值的一个方面。   (一)真诚   梁鼎芬秉性真诚,对待友朋极为真挚,对朋友的感情极为真诚而深厚,这一点由他哀挽悼念朋友的诗作中可以见出。   陈树镛,字庆笙,与梁鼎芬、于式枚、文廷式一同受业于陈澧门下,一生未参加科举考试。1884年,梁鼎芬因弹劾李鸿章而被降五级调用。返乡后,梁鼎芬陈树镛一起探讨经书学问,共商编选陈澧遗集,昔日同窗成为莫逆之交。遗憾的是,陈树镛于光绪十四年(1887)去世,年仅三十岁。梁鼎芬闻此消息,为之失声,先后写有《过庆笙故宫》《梦陈树镛》《追悼陈三树镛》《读庆笙遗书》等诗表达对朋友的怀念、哀悼之情。其中写得最为深情、幽婉的是《梦陈树镛》诗:      鸾 凤靡非人意,为想当年泪暗倾。石介有才堪御史,刘 无命尚书生。空庭花落伤春月,野馆莺啼动晓程。仿佛西庵眠食地,百重烟水梦魂轻。      “凤死曰靡,鸾死曰 ”,凤、鸾都是百鸟中领袖,在梁鼎芬眼里,陈树镛是非常博学的人,他的去世无异于“凤靡鸾 ”。“为想当年泪暗倾”,梁鼎芬过去时常造访陈树镛,二人曾“讲堂问字共停车”②,也曾“东塾遗文昔共编”③,也曾书信往来讨论儒家经典。想起过往的种种美好,念及陈树镛的英年早逝,梁鼎芬不禁“泪暗倾”。“石介有才堪御史,刘 无命尚书生”,石介,宋代散文家。庆历年间,石介作《庆历圣德诗》得罪奸臣吕夷简、夏竦等人。刘 ,晚唐文人,因在对策中痛论宦官专权而不被录取。梁鼎芬此处用典,感叹陈树镛的命运:年仅三十,才华横溢,尚未博得功名,便以书生之名谢世,所谓“无命尚书生”者。“空庭花落伤春月,野馆莺啼动晓程”,此两句则言梦中情景。梁鼎芬梦中见到春月当空、花落空庭,不免悲伤难抑。就在悲伤不已之时,却听到莺啼,见到天晓,诗人随之梦醒。“仿佛西庵眠食地,百重烟水梦魂轻”,西庵指海西庵,梁鼎芬归隐读书的地方,也是他供奉陈树镛牌位的地方。晓程初动,诗人梦醒,缭绕于焦山海西庵的蒙蒙烟水轻柔、多情,像是梦中的一缕魂魄。由这首诗可以看出,梁鼎芬陈树镛的真挚情感。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陈庆笙去世的消息引发梁鼎芬内心对朋友的哀悼之情,写出如此真挚而深沉的悼挽之作。从这一点看,梁鼎芬性情中具有真诚的一面。   梁鼎芬真诚之性情在《哭邓鸿承修五首》中也能体现出来。邓承修(1841―1892),字铁香,号伯讷。光绪二年(1876),为河南道监察御史,转掌云南道监察御史。邓承修任御史时,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敢于进谏,痛陈利弊,揭露贪官污吏,有“铁笔御史”之称。梁鼎芬初入翰林,也以直声闻于天下,而且他们都弹劾过李鸿章,所以二人交往甚密。光绪十四年,邓承修辞官归里,“君自到总理衙门,须发渐白。一日遇 凤斋曰:吾时与徐小云争事,不胜愤惋,将奈何?余曰:君不能合一徐侍郎,更何能制夷狄邪?又与孙尚书毓汶不合,至是,决计乞病归。”④光绪十八年(1892),邓承修去世。闻讯,梁鼎芬于焦山为位哭之,并作有《哭邓鸿承修五首》以寄哀思,钱仲联引为名篇⑤。   《哭邓鸿承修五首》其一云:      秋新叶已故,然委阶黄。只禽悲我前,不知是何祥。启扉接凶问,反复旋目眶。已矣吾伯讷,一瞑万世忘。不效君与民,竟舍儿共娘。世无此丈夫,使予肝胆伤。      此诗写诗人得讣告时悲伤难抑的心情。“秋新叶已故,然委阶黄”,肃杀的秋天,绿叶变黄飘落于台阶之上。“只禽悲我前,不知是何祥”,“只禽”在诗人面前哀鸣,不知道此鸟主何吉凶?诗人内心一阵不安。“启扉接凶问,反复旋目眶”,在不安与恐慌中,诗人接到邓承修去世的讣告,顿觉有泪承睫。梁鼎芬邓承修交谊深厚,其《短歌赠铁香》有言:“仁哉邓子非世生,人可司农君独否。为民誓欲言天阊,彼谋瑟缩归无有。譬如不战屈人兵,先声所闻众惊走。一念真能活万人,心非望报终昌后。”如此气类相投的朋友在秋风萧瑟的时节离开人世,诗人难免会涕泪零落。“已矣吾伯讷,一瞑万世忘。不效君与民,竟舍儿共娘”,梁鼎芬此句写得非常直白,但有情感的张力。邓承修撒手人寰,不再报效君王与百姓,也不再牵挂亲人,“一瞑”而万世皆忘,留给亲友无尽悲伤。“世无此丈夫,使予肝胆伤”,念及邓承修之为人,梁鼎芬肝胆俱伤。此诗没有太多的典故,某些诗句还近于直白,但因为诗人有真挚、深厚的情感在里面,所以能达到动人心弦的效果。   《哭邓鸿承修五首》是一个整体,第一首诗写诗人接到讣告后的伤痛心情,接下来三首则回忆与邓承修的交往,为了理解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兹列于下:      云霞念京邑,数日辄一请。诗贪和仲闲,文则同叔劲。瓶 昏更深,几烛晓犹正。商量入世事,贞肃出天性。权戚皆缩气,苟邪私保命。尽言识臣贤,讷谏亲主圣。试观已往事,谁曰天不听。衮衮不如草,阶前指其佞。   孤特标一概,不谐者徐孙。公廷有夔龙,敷奏将何言。涕辞文石陛,身老梅花村。俄充割地使,遂出南关门。冲林截猛虎, 木矜故猿。无惧神乃静,有耻命益尊。能使狡暴折,不恤瘴荔屯。辛苦称深宫,硕果迄不存。孰谓山木寿,五载焚其根。伤哉海南叟,头白翻哭君。   昔吾讲丰湖,书史略以润。树木 天功,教士扶世运。还乡一笑握,夸我今已仅。崇雅院继设,尚志堂与近。终风猎芳林,区区亦几烬。离尊泻深衷,一语独弗信。青蝇正群飞,无惮不必忿。贱士戴如天,后世视犹粪。何以裂兕手,一发不再振。莫论冥冥理,雨洒愁一阵。      “云霞念京邑”首是诗人回忆与邓承修在北京的交往,“孤标特一慨”首写邓承修的辞官归隐,“昔吾讲丰湖”首记述梁鼎芬主讲丰湖书院时与邓承修的往来。回顾与邓承修的交往之后,诗人又一次陷入对他的伤悼之中:      江水不可涸,我泪不可干。回思细席言,婉娈保岁寒。怀归苦不成,再见已为棺。莫过孟博祠,寿考古所难。莫饮清醒泉,来视吾已单。虚吟朱鸟影,空拾丹凤翰。恤劳典不逮,沈抑其谁干。俯瞰九原底,仰瞩浮云端。潸然独夜人,愤慨于兹山。      此系《哭邓鸿承修五首》最后一首,传达出诗人深沉而浓郁的悲哀之情。“江水不可涸,我泪不可干”,此句貌似夸张,然而经过前四首诗的感情铺垫之后,愈显情感之真挚、深沉。“回思细席言,婉娈保岁寒”,《荀子•大略》第二十七:“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梁鼎芬想起二人曾经的诺言:无论遭遇“终风猎芳林,区区亦几烬”,还是遭遇“青蝇正群飞”,都要“婉娈保岁寒”,都要保持岁寒之松柏性,保有一份的持守。梁鼎芬邓承修均以直声震天下,由“细席言”句,可见二人之气类相投。“怀归苦不成,再见已为棺”,梁鼎芬自丰湖书院卸任后便隐居焦山海西庵,光绪十八年(1892)秋入张之洞幕府。正当梁鼎芬苦于不能探望邓承修之际,却接到他辞世的噩耗,“再见已为棺”句令人有“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感慨。“莫过孟博祠,寿考古所难。莫饮清醒泉,来视吾已单”,孟博祠,梁鼎芬主讲丰湖书院时为祭奠东汉范滂所建。清醒泉,邓承修所命名之泉,诗人自注云:“泉在湖上,商筑亭未成,君先题联云:休论坡老升沈事,来试人间清醒泉。”梁鼎芬主讲丰湖书院时,与邓成修往来甚密。彼时虽无官职,然二人互相引为知己,亦是幸事。如今邓承修已经去世,诗人独活世上,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这两句诗以否定的句式、反语的修辞寄寓对邓承修的哀悼之情。“虚吟朱鸟影,空拾丹凤翰”,斯人已逝,诗人只能在岁月流转中低吟友人的诗词曲赋,研读他的遗著。“恤劳典不逮,沈抑其谁干”,沈抑,指退隐,邓承修退隐后才能被埋没。邓承修生前为君为民不辞辛劳、不畏权贵,而史书典籍上没有记录他的事迹。“俯瞰九原底,仰瞩浮云端。潸然独夜人,愤慨于兹山”,诗人追昔抚今,感慨万端,“潸然独夜人,愤慨于兹山”,诗人于山居岁月中念及友朋之辞世,便“漫漫长夜独开眼”,难以入睡。至此,梁鼎芬邓承修的哀悼之情归于深沉。   通过以上诗作可知梁鼎芬乃性情中人,真诚是他秉性的一个方面。   (二)无节行   在对康有为的态度上,梁鼎芬显得有些“无节行”。虽然吴天任在《梁节庵先生年谱》中为贤者讳,言其早就与康梁政见不合⑥。但梁鼎芬康有为维新变法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确是事实,难免落人口实。本文结合他维新变法前赠与康有为诗作以及变法后公开发表的文章来看梁节庵的“无节行”。   《梁节庵先生遗诗》中写给康有为最早的诗作是《赠康长素布衣》,诗云:“牛女星文夜放光,樵山云气郁青苍。九流混混谁真派,万木森森一草堂。岂有疏才尊北海,空思三顾起南阳。搴兰揽 夫君意,蕉萃行吟太自伤。”康有为当时乃一布衣,但怀“澄清天下”之大志。梁鼎芬一见康有为,遂“惊为天人”,对他赞誉有加,挥毫写下这首诗作。“牛女星文夜放光,樵山云气郁青苍。九流混混谁真派,万木森森一草堂”,这两句极言康有为寓居的山林具有灵气,从而衬托康有为的资质与才学。“岂有疏才尊北海,空思三顾起南阳”,诗人已然把康有为比作南阳卧龙,对其才能极尽称赞。   除了这首极力称赞康有为诗作外,梁鼎芬还有七首写给康有为的诗,分别为:《长素荷花卷子属题》三首、《全亭作诗三首问长素先贤祀位》《寄康祖诒》。《寄康祖诒》是《梁节庵先生遗诗》中最后一首给康有为的诗,作于1898年“公车上书”后。诗云:“怅望江头日暮云,调人绝代御兰芬。上书不减昌黎兴,对束能为同甫文。应惜平生丘壑愿,竟违天上凤鸾群。倚门慈母今头白,玉雪如何溷世纷。”在这首诗中,梁鼎芬保持了一贯的赞誉风格,其中“上书不减昌黎兴,对束能为同甫文”一句对康有为的才干极尽称赏之意。   由梁鼎芬赠与康有为诗作可知,戊戌变法前确与康有为交好。戊戌变法之后,《梁节庵先生遗诗》中找不到二人交恶的证据,因为《寄康祖诒》是梁鼎芬写给康有为的最后一首诗作。但梁鼎芬却刊布了攻击康有为的文章:“康有为平日议论,专以散君局、废君权为本意,以平等为要旨。今年春间,康适在京,乘外患日亟,人心忧惶之际,造吉煽惑,意图乘机举事。每向众人昌言,不口云此时若有人带兵八千人,即可围颐和园,逼胁皇太后,并逼胁皇上,勒令变法,中国即可自强。此语闻之者甚多,因不独御史文悌一人。文御史劾康疏内所云,杨深秀告该御史以万不敢出口之言,即指此也。六、七月间,康焰日炽,促召其死党谭嗣同入京。谭素性凶悍,狂躁尤其。谭以湖南人而到京,移住南海馆,与康同居合谋,谭一人潜往,见侍郎袁世凯,诈传谕旨,令袁以兵力先害北洋大臣荣中堂禄,即带兵入京,围颐和园,震惊慈驾,此尤臣子所不忍言、神人所共愤者也。幸袁侍郎访以调兵并无上谕,发其逆谋,皇太后临朝,皇上大悟,捕康诛谭,大乱乃定。假使逆谋若成,康、谭即扼令皇上改正朔、易服色,诛戮旧臣,大权全归康有为,中外大臣全用康党,(事皆有据,都下咸知)如是则康有为夺君权之愿遂,而康有为等为教王之劳成矣。旬日之间,都城喋血,海内大乱,外侮并至,中华沦胥,康之肉其足食乎?乃今日无识之士,或尚有称康有为之忠于国家,惜康有为之因变法受祸者,此由不知康党之奸谋,不知京朝之实情故也。夫恳太后、皇上之罪康,罪其谋逆耳,岂罪其变法哉!”⑦由此文可知,在梁鼎芬眼里,戊戌变法之后的康有为是犯有谋逆之罪的逆贼,不再是他的朋友了。   有关梁鼎芬康有为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黄遵宪在《己亥杂诗》有所揭示。《己亥杂诗》第七十五首云:“怜君胆小累君惊,抄蔓何曾到友生。终识绝交非恶意,为曾代押党碑名。”⑧此诗所咏即梁鼎芬康有为交恶之事,黄遵宪自注云:“八月二十五日得一纸,曰□与□绝交。然乙未九月,余在上海,康有为往金陵谒南皮制府,欲开强学会,□力为周旋。是时余未识康,会中十六人有余名,即□所代签也。又闻□与康至交,所赠诗有南阳卧龙之语。及康罪发,乃取文悌参劾之折,汇刊布市,盖亦出于无奈也。”⑨文中以“□”代梁鼎芬。上文所引梁鼎芬的一段文章,即黄遵宪所言“乃取文悌参劾之折,汇刊布市”一事。黄遵宪认为梁鼎芬因为惧怕党祸,害怕受牵连,才公开发表攻击维新人士的文章,此亦无奈之举。虽如此,梁鼎芬做法反映了他在累及自身的情况下“无节行”的品行特点,为人诟病。      二、考证价值      梁鼎芬在诗题中标明友人名讳的作品多达二百余首,为后人提供了他的交游信息,因此他的交游诗具有很高的考证价值。   比如,若考证广东近代文人的师承关系,或考察陈澧对广东近代教育的影响,梁鼎芬《答杨模见赠之作》是值得参考的诗作:   “君初渡南海,修体谒灵光。高第推于文,结交为辈行。抠衣甫一岁,起起公不祥。二子既分逝,君亦返所藏。我时简往还,但亲讲席旁。蠢蠢十年余,识面在他乡。四十尚,不遇能有常。贶我琅 篇,字字剜肝肠。吾师体大雅,所学造明光。菊坡接学海,成就难具详。胡赵启始秀,踵起有廖王。谭黎饶二林,各以一诣张。马沈最朴洁,教广陶与阳。后来富俊彦,略记温陈汪。哀哉冯孝子,陈生共悲伤。薪火已亲执,夭年竟不长。巍巍崇雅楼,肃肃傅鉴堂。心知治乱故,处士不敢扬。着书正学术,考古定乐章。所怀在明备,梦寐游虞唐。发挥七篇秘,明白一世盲。恒于侍坐时,言语闻慨慷。惟中有束缚,同舍罕一狂。亭林有异同,二田岂颉颃。吾友记未尽,空来泣雷塘。当年松庐侧,十三叹孤□。追随逮东塾,得一每十忘。承先词郑重,守节心渐惶。祭田二十亩,春秋以蒸尝。文孙如小同,不止解凡将。所愧一士贱,不称百炼钢。君才甚英迈,曾 南丰香。流连天人策,倘亦念畿疆。还思无咎室,中铺六尺床。偃仰不再见,见亦非故房。世事如一棋,小者先莫量。黑白苟未判,败乱岂有央。山中头陀 ,寄林散闲芳。凉月隔新醉,只雁忘故创。江流日如此,旧学嗟茫茫。”诗中提到的陈东塾的弟子依次是:杨模、于式枚、文廷式、胡锡燕、赵齐婴、廖廷相、王国 、谭宗浚、黎永椿、饶轸、林国赓、林国赞、马贞榆、沈葆和、温仲和、陈伯陶、汪兆铨、冯 光、陈树镛,还有梁鼎芬本人。这些人均是陈澧的弟子,也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有影响的名人,由这些人可知陈澧对广东近代教育的巨大影响,以及广东近代文人间的师承关系。   再如钱仲联先生说梁鼎芬与维新人士断交一事⑩,   梁鼎芬虽攻击过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但与戊戌六君子之杨锐交谊深厚,并有相关交游诗可资证明,因此钱老的说法不够全面。梁鼎芬1885年被降五级调用,十一月回归故里。此后,杨锐便成为梁鼎芬经常往来对象。《梁节庵先生遗诗》中与杨锐交往的诗作有:《送杨锐赴礼部试》《京口别杨锐二首》《杨叔峤纪香骢招同陈伯严张君立刘君符江孝通集里昂湖书院楼上望雨作》《伯严叔峤访予焦山雪中景状再用前韵为贶》《寄题十桂堂》《正月二十五日江行》《黄州二首》等。能证明梁鼎芬杨锐深情的诗为《杨叔峤京卿遗柩回籍过鄂吊之》,此诗作于1899年,即戊戌变法之后第二年。诗云:      “玉屑孤儿消息来,未收悲痛札难开。早知圣主容臣直,每叹同时少此才。破寺凄凉骢马过,故乡遥 杜鹃哀。人生百岁犹为夭,独往空山数绿苔。”      杨锐,字叔峤,与梁鼎芬同乡,因参加戊戌变法而喋血京城,“戊戌六君子”之一。“玉屑孤儿消息来,未收悲痛札难开”,“玉屑”,玉碎后飘落的碎末,此处代指杨锐喋血京城一事。杨锐被杀后第二年,其灵柩归里,路过湖北,时梁鼎芬在张之洞幕府。梁鼎芬听闻杨锐灵柩过鄂消息,痛至深处连书札都打不开,极言其内心的伤痛。“早知圣主容臣直,每叹同时少此才”,杨锐被杀后,诗人每每哀叹世上少了一个才子,一个知己。“破寺凄凉骢马过,故乡遥 杜鹃哀”,此句极言杨锐身后凄凉。杨锐梁鼎芬的好友,面对好友因参与变法而导致身首异处的结局,诗人感到抑郁、哀伤。“人生百岁犹为夭,独往空山数绿苔”,变法失败,杨锐夭亡,诗人的悲伤无处排解,只能“独往空山数绿苔”。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梁鼎芬杨锐的真挚情感,与对康有为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是故,笼统说梁鼎芬与维新人士对立是不准确的,此即梁鼎芬交游诗考证价值的体现。   梁鼎芬交游诗多表达对朋友的真诚情感,体现了自身的真性情,是研究梁鼎芬本人的重要资料。另外,梁鼎芬交游诗涉及中国近代史上诸多名人、文人,为后人研究近代文学、历史提供了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考证价值。既能见出梁鼎芬的真性情,又可佐史料之缺,此即其交游诗之价值。      作者简介:孙爱霞,文学博士,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近代文学、词与词学。         ①⑤⑩ 魏中林.钱仲联说清诗[J].韶关学院学报,2004,Vol.25:1~8.   ②③ 梁鼎芬.梁节庵先生遗诗[M].民国十二年(1923)刊本,卷一。   ④ 梁鼎芬.梁节庵先生遗诗•哭邓鸿承修五首诗注[M].民国十二年(1923)刊本,卷一。   ⑥ 吴天任.梁节庵先生年谱[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0:108.   ⑦ 汤志均.承桴新获――从戊戌到辛亥[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63.   ⑧⑨ 黄遵宪.黄遵宪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48.   (责任编辑:古卫红)。

相关热词搜索:交游,价值,论梁鼎芬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