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医药退热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中国编辑。

【摘要】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中医对于发热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越性,而近年来学者们围绕中医药退热机制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

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将近几年的研究略作整理归纳,共同探讨。

【关键词】 中医药 退热 退热机制 Abstract:Fever is a common symptom clinicall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the certain superiority in treating fever.In recent years,some scholars thoroughly studied the antifebric mechanism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 brief review from three aspects about this mechanism was made in this paper.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yretolysis;mechanism of pyretdysis 发热是一个症状,可见于临床上的诸多疾病。

现代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认为,发热是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目前认为,发热体温上升的高度是正、负两种调节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体温调节性升高机制及同时启动的限制发热机制体温上升被限定于一定高度,称为热限)[1]。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于发热性疾病的解热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其可在多个环节起作用,充分显示了中医药退热的优越性。

作者仅将近几年的研究从三个方面略作归纳,整理如下。

1 中药组方退热机制研究 1.1 桂枝汤 近年来对于桂枝汤解热机制研究的比较多[2]。

桂枝汤在《伤寒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量研究证明,桂枝汤可通过多种途径起到退热作用,使发热机体解热

桂枝汤可对抗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源(EP)如白细胞介素—1(IL—1)、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的致热作用,实验表明[3],大鼠口饲桂枝汤均能使因脑室注射IL—1、IFN和TNF形成的发热曲线下移,具有解热作用

桂枝汤可调节前列腺素E2(PGE2)、环磷酸腺苷(cAMP)、5—羟色胺(5—HT)等中枢发热介质和三磷酸肌醇等第二信使及内源性降温物质精氨酸加压素(AVP)的含量

实验发现,桂枝汤可使发热动物的PGE2水平下降,脑室注射PGE2可引起快速显著的体温升高,口饲桂枝汤 20 min内即可降低其升温反应[4]。

桂枝汤对酵母诱导的发热大鼠下丘脑中cAMP含量显著升高)可显著抑制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从而使下丘脑cAMP合成减少,继而达到降低该部位异常升高的cAMP含量,导致体温调定点下移[5]。

实验大鼠皮下注射酵母混悬液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在引起发热的同时,下丘脑组织中5—HT含量也显著升高,而桂枝汤有效部位A(Fr·A)在使动物高体温向正常水平起调节作用的同时,也使下丘脑5—HT含量趋于正常[6]。

酵母致热大鼠下丘脑和隔区AVP含量明显升高,提示内源性降温物质AVP释放增加和利用降低,Fr·A则可促进隔区AVP释放,从而降低其含量,以至接近正常水平,表明脑中隔区AVP释放的增加可能参与Fr.A解热过程[7]。

此外,桂枝汤退热作用还与热休克蛋白(HSP)及蛙皮素等有关,实验结果提示,桂枝汤解热效应通过干扰蛙皮素受体及其功能起作用[8]。

Fr·A对酵母性发热大鼠下丘脑HSP70含量升高有一定的拮抗趋势,表明Fr·A对HSP70的调节可能是其降温作用的机理之一[9]。

桂枝汤对动物发热体温降温调节作用的研究报道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关注,有关此作用更多的机制和原理还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成都医学院学报 1.2 银翘散 组方:银花,连翘,竹叶,芦根,黄芩,石膏(先煎),荆芥,豆豉,桔梗,蝉蜕,僵蚕,大黄。

头痛身痛者加白芷、葛根;咽痛者加射干、板蓝根;咳嗽、胸痛者加半夏、瓜蒌;尿频、尿急、尿痛者加滑石、前仁。

方中所用的银花、连翘、黄芩、竹叶等均为较强的广谱抗菌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黄不仅是一味较强的广谱抗菌药,还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而且能增强细胞的免疫功能;石膏可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有强而快的退热作用荆芥、豆豉有发汗解热作用;蝉蜕、僵蚕有催眠、抗惊厥及抗过敏作用

诸药合用,集西药抗菌、抗病毒、抗过敏、退热、发汗作用于一方,故对感染性发热疾病效果甚好[10]。

1.3 荆防散加味 组方:荆芥,防风,板蓝根,贯众,生石膏,知母,连翘,蝉蜕,藿香,薄荷,苡仁。

现代药理证实石膏、知母能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血液、中枢神经内的炎症介质,从而起到退热消炎作用;而板蓝根、贯众、连翘,已证实具有重要的抗病毒、消炎功效[11]。

1.4 加味桑菊饮 组方:桑叶,菊花,桔梗,连翘,杏仁,薄荷(后下),芦根,生甘草,荆芥,黄芩。

现代研究证明,寒凉药物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主要是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及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而达到退热目的。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证明,荆芥水煎剂可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有微弱解热作用

薄荷油内服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能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而对呼吸道炎症有治疗作用,并有广谱抗菌作用

鲜桑叶煎剂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黄芩煎剂在体外有较广的抗菌谱,对流感病毒等有抑制作用

石膏对内毒素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在体外培养上,石膏的Hank液能增强家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及胶体金的吞噬能力,并能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及发热机理分析加味桑菊饮的退热作用是综合作用的结果,抑制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释放;抑制炎性渗出;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及中枢性退热作用[12]。

1.5 清解汤 温氏[13]用清解汤(由荆芥穗、柴胡等药组成)治疗小儿发热

实验证明,本方能明显的降低由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部炎症灶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抑制大鼠由明胶液引起的白细胞游出,从而表明其有抗炎。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