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策略探析

内容摘要:国内外实践证明,发展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本文指出江苏省徐州市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是制约徐州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通过对徐州市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提升徐州市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产业集群 竞争力 策略      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特征      按照波特教授的理解,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内,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有机整体。

竞争力是群内企业通过竞争与合作机制,在市场竞争中为集群整体带来持续性竞争优势。

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因此,各区域经济竞争力演变为各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

通过对顺德家电、温州火机、嵊州领带、诸暨大唐袜子、绍兴纺织集群等有较强竞争力产业集群进行研究,发现其有以下共同特征:   主导产业定位清晰,产业链式较长。

这些集群是众多相互关联企业围绕某一特定领域集聚发展的,主导产业定位清晰,因此,集群发展方向始终是产业链纵向与横向的拓展。

企业会进行有效地分工,生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从而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当集群区域规模进一步扩大,打开了区域内的市场需求空间,集群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也相应增加,产业链也随之扩张。

产业链各节点竞争充分,企业能持续不断的创新

这些集群产业链节点多,每个节点有数十甚至数百个企业经营,例如浙江绍兴全县有5.66万家纺织单位分布在不同节点。

这样有利于企业专而精,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技术创新

因为所处的环境都一样,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比众多本地同行的产品成本更低,质量更好,花色品种更有特色,就需要动更多的脑筋,就要有更好的创意。

而一个好的创意又很难长期独享。

通过人员的流动,用户之间的串连,好的创意很快就会被当地的同行学会。

企业要想求得长期的领先,就需要不断地创新

于是,整个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创新压力不断升高。

产业集群内生产性服务的社会化协作程度高。

服务业逐步从生产企业内部转移到企业外部,从而派生出一批服务型企业,包括包装、运输、仓储、物流、信息、培训、咨询、贸易、设计开发、中介服务、金融保险等不同领域的企业企业生态群不断得到完善,增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

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园区总体规划。

产业集群发展离不开园区建设这个载体,园区科学规划包括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交通、水电、信息等基础环境优良;产业发展、法规、金融、财政、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配套;园区企业共享低成本的公共资源,增强产业发展的合力和张力。

有很强品牌影响力。

例如绍兴纺织业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其影响力已经由国内扩展到全球,由业内扩展到整个社会。

随着品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高,绍兴的纺织业集群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徐州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徐州市已经崛起多个特色县域产业集群集群经济优势日益显现,有力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集群经济在县市工业经济中占据主导的地位,成为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徐州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县域产业集群有16个,集群企业数1000多家,涉及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塑编、轻工等行业;2007年实现的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

徐州县域有代表性集群状况如表1所列。

总的来看,目前徐州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呈现以下特点:   主导产业定位清晰,但产业链式较短。

徐州市产业集群仍基本处于“自下而上”的初期发育阶段,即使规模较大邳州市官湖镇的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也仅限于对木材进行简单的加工和生产,产业链式短且不完整,群内缺乏细致的专业化分工,还没有形成网络化分工优势,“产业链的企业化倾向”比较严重,即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的生产全过程都是在一个企业集团内完成的,企业习惯“单打独斗”和“小而全”的经营方式,造成分工协作意识较差,上下游企业关联度较低,导致在集群缺乏凝聚力,聚集程度不高,布局分散,这些现象不利于产业集群整体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

产业链各节点竞争不充分,企业创新能力弱。

如邳州宿羊山镇大蒜集群区域内,同种产品是由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生产,竞争不充分而使其创新动力不足。

也很难出现为其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企业

使得全市产业集聚大多尚未形成创新机制,模仿多于创新,产品长期停留在低档次、老品种、粗加工阶段,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的末端,附加值低。

产业集群内生产性服务的社会化协作程度低。

如贾汪家具集群园区内缺乏培训、咨询、贸易、设计开发、信息、中介服务、金融保险等不同领域的配套企业,降低企业效率。

专业市场建设滞后,中介服务社会化程度不高,集群的自律组织机制难以形成或发挥作用。

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产业集聚发展紧密联系的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特别是公共技术服务和公共信息服务业建设相对滞后;部分集群园区建设缺乏明确的功能定位和统一规划,集群产品研发体系、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教育和培训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电子商务和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不完整,区域配套功能不完备,处于无序状态,不同产业犬牙交错,特色不明显。

品牌影响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现有产业集群在品牌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集群自身品牌知名度、影响力较低,集群企业品牌意识不强,除官湖镇的木工板是国家级名牌外,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较少,集群缺乏强有力品牌支持。

另外,集群内大多企业的规模小,科研创新力量薄弱,人才支撑不够有力,科技服务企业缺乏,使得徐州市产业集聚大多尚未形成创新机制,模仿多于创新,产品长期停留在低档次、老品种、粗加工阶段。

提升徐州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策略      (一)科学规划以促进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规划的过程也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有利于系统地分析集群发展的条件、前景,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措施。

目前徐州县域集群正处在大发展的前期,有些正在形成集群的雏形,若规划到位,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规划内容包括:   主导产业规划。

根据徐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按照各地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结合小城镇建设、江苏省振兴苏北和重点发展徐连经济产业带及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选择最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重点培育一、二个特色主导产业,科学编制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形成集群主导产业,把培植壮大集群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以及有产业关联效应、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产业集群,把引进的外来技术和品种与集群的优势条件相融合,融入到集群的文化建设之中,使引进的项目本土化,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区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