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如何备战北京奥运|北京奥运会亏了多少钱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脚步正日益临近,关于北京奥运会新闻逐渐成为各新闻媒体报道的重点。

由于这是我国首次举办奥运会,而奥运会又是目前国际体坛的最盛大赛事之一,因此无疑会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媒体的目光。

一场空前惨烈的奥运新闻大战必将在2008年的中国上演。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新闻大战中,彼此间“战斗”最为激烈的,除了国内外几大通讯社外,就当属国内大大小小的新闻媒体了。

可以说,任何一家媒体,都想在2008年,在本地区(一个市乃至一个省)或者全国打赢北京奥运新闻大战

这种渴望竞争的积极姿态值得称道,但与此同时,笔者以为,虽然离北京奥运会还有1年多的时间,真正的奥运新闻大战也要等到2008年,但要想在奥运新闻大战中赢得主动,各媒体就必须从现在未雨绸缪,培养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奥支队”――采编队伍。

诚然,决定北京奥运新闻大战成败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决策层的领导指挥,采编队伍的储备建设,广告市场的开发运作等等,但是笔者以为,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还在于处在阵地最前线的记者的作战能力。

具体说来,有三大方面的原因决定了新闻媒体必须从现在开始培养报道北京奥运会记者:      1、特殊体育赛会的要求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普通又特殊。

说普通,是因为本次奥运会只是漫漫奥运史上的一个第29届奥运会,或者说是4年一度的奥运体育盛会;说特殊是因为它是在我国举办――而且是我国首次举办,我国特殊的体育机制决定了它已不仅仅是一项国际体育赛事,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它不仅可以给国人带来一份奥运盛餐,更可以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

既然如此,就要求在报道北京奥运会时,必须做好打破常规体育比赛报道的准备。

比如说,以往的奥运会新闻报道一般都在体育版上进行,北京奥运会就有可能需要在版数靠前的新闻版上,或者将体育版前移进行;以往不需要出特刊,北京奥运会则需要;以往记者只要懂体育知识就可以了,而这次采访北京奥运会记者,不仅要懂体育,还要有强烈的政治新闻敏感和基本的政经知识储备。

从现在开始,各新闻媒体就应培养记者在这方面的能力。

2、受众对奥运的渴望      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爱好体育的人不计其数。

2001年7月13日晚上,当北京获得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的那一刻,无数的体育迷热血沸腾,经历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守侯,这一天终于变成了现实。

此后,大家都在期待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

由于北京奥运会我们是东道主,按照国际奥委会有关规定,东道主国可直接派队参加奥运会决赛阶段的比赛,因此,北京奥运会所有28个大项302个小项的比赛中,不出意外的话,都会有中国运动员的身影,这更激起了国人对北京奥运的期待。

到2008年时,会有很多人到比赛现场去感受奥运气氛,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要通过新闻媒体来关注奥运的。

这个时候,媒体实际上成了承载广大受众实现奥运梦想的一个载体。

这种角色上的定位给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赛事前瞻、赛后回顾、成绩播报、实力分析、教练访谈、花边趣事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媒体报道

因此,从满足受众需求的角度上说,媒体从现在开始就应培养奥运报道记者

3、媒体自身竞争的需要      这一点在文章开头已经提到。

媒体要想在北京奥运新闻大战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记者,而只有有了高素质的记者队伍,才能保证媒体北京奥运新闻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不难想象,到北京奥运会时,举国上下,所有媒体都在唱奥运会一个主旋律,这个时候,哪家新闻媒体关于奥运会报道更及时、更准确、更精彩,哪家媒体必然赢得受众,赢得市场,从而在新闻大战中赢得胜利 ;而决定新闻报道是否更及时、更准确、更精彩的主要因素,还在于记者采写新闻的能力――当然离不开编辑的后期加工。

从某种意义上讲,北京奥运会,各家新闻媒体间的新闻大战记者之间的较量。

记者强则媒体兴,记者弱则媒体衰。

因此,培养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奥运记者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奥委会新闻媒体高级主管安东尼・埃德加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记者报名注册工作已经启动,北京奥运会文字和摄影记者的报名总人数将控制在5600人以内。

安东尼・埃德加说的是奥运会注册记者,其实,真正到北京奥运会时,还会有很多非注册记者涌入北京城。

因为对于全球众多的新闻媒体而言,5600个记者名额实在是少得可怜。

据了解,北京奥运会时,大约将有2万名记者云集北京

这些记者无疑是各家媒体的精英,各家媒体也需要培养一些这样的精英记者

那这些记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和素质呢?笔者以为主要应有以下6点。

1、严格的新闻把关能力      前面已经说过,北京奥运会绝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赛事,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任务。

既然如此,我们的记者就应该具备严格的新闻把关能力。

由于我们是第一次举办奥运会,经验的欠缺必然会导致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正常现象。

其实不用说第一次,就是已经举办过两届,甚至是多届奥运会的国家,再次举办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

对于其他届奥运会出现的问题,比如场馆建设缓慢,城市交通混乱,安保不严,运动员财物被盗等等,我们可以信手拈来,娓娓道来;但对北京奥运会出现的问题,我们的记者一定要分清性质。

能写的一定要客观准确,实事求是,以有助于解决问题为目的,做到帮忙而不添乱。

2、倚马可待的成稿速度      奥运会一天会有好多项目的比赛,也有很多的体育人物,包括运动员、教练员、随队官员、奥委会官员等等需要采访,因此,一天下来,记者需要采写许多篇稿子。

这就要求记者除了具备敏锐的新闻捕捉能力以外,还必须具备一流的文字驾御能力,有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成稿速度,原因不说自明――新闻是易碎品,过了当天,再好的新闻也就成了明日黄花 ;再者,记者的写稿速度还会影响到编辑的做版速度,乃至报纸印刷上市的时间,进而影响到报纸的竞争力。

当然,报道奥运会记者写稿光快还不行,还要对所写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另外,还要有分清主次,会掂轻重的本事。

3、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      奥运会是目前国际体坛规模最大的赛事之一,各国的主要新闻媒体都十分重视,一般会派出至少两名记者(一文字,一摄影)进行采访,有的甚至会派几名,甚至几十名,数十名的庞大记者队伍。

人数的增多改变了记者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的情形,也在呼唤记者们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

奥运会的成功报道,离不开团队间的密切配合。

这包括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的配合,文字记者与文字记者的配合,以及摄影记者与摄影记者的配合等等。

从刚刚在青岛举行的北京奥运会第一项测试赛――2006青岛国际帆船赛来看,多数媒体派出的记者团队能做到团结一心,忙而不乱,但也有部分媒体记者团队出了“内乱”:有体育部门记者新闻部门记者各自为战的;有体育记者不冲在一线采访,惹得新闻记者整天骂娘的 ;还有摄影记者老死不相往来的。

这是个十分不好的苗头。

4、身体倍儿棒还要能吃苦      北京奥运会自2008年8月8日开幕,至8月24日结束,如果再加上前期的预热,采访奥运会记者北京呆一个月的时间应该并不稀奇。

这期间,记者们不仅要经受体力和脑力劳动双重的考验,还要经受炎炎烈日的“烤验”,因为8月份是整个中国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首都更是骄阳似火。

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一天、两天还不算难,但要是长时间超负荷地工作,确实不容易。

因此,这给采访北京奥运会记者提出了又一个严格的要求: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那些天气一热就打伞,太阳一晒就抹防晒霜,温度一高就头晕的记者,是很难担当起报道奥运会的重任的。

当然,光有个好身体还不行,采访奥运会记者还需要有比一般记者更强的敬业精神。

要勤快,还要能吃苦。

实践证明,光静静地坐在体育场馆里,或宾馆里是写不出好稿子的。

5、每名记者术业有专攻      这里所说的术业有专攻,并不是说到奥运会时,每个记者只负责一门心思地去报道某个项目的比赛,而是说从现在开始,每位记者应该专门去学习、了解一批奥运会项目的有关知识,为奥运会报道做好准备。

之所以这样讲,主要是基于当前体育报道的一个尴尬状况:有关足球、篮球的报道铺天盖地,关于排球、乒乓球、网球等的报道比较常见,而对于帆船、马术、击剑等比赛项目的报道则很少。

这直接导致我们的记者对帆船等项目知识的匮乏。

而这对于报道奥运会显然是不利的,尤其北京奥运会,所有比赛项目的都有中国运动员参加,如果对该项目不熟悉显然无法做好报道

所以,从现在开始,各新闻媒体应有意识地将奥运会比赛项目大体分一分,让参与奥运报道记者都分别掌握一批项目,然后去学习了解。

记者们至少应把北京奥运会28个大项的比赛搞清楚。

6、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其实这只是个目标,在语言方面,采访奥运会记者最起码应能用英语与运动员、教练员进行简单交流,并能看得懂组委会用英语发布的一些公告说明。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一些大型的体育比赛场合,经常是电台或电视台的记者在用英语跟外国运动员交流,而平面媒体记者则很少有人有这一本事,以至于采访一结束,就追着电台或电视台的记者问刚才都谈了些什么。

这种平面媒体文字记者“傍”电台、电视台记者的现象,值得我们平面媒体记者的思考。

很多人都知道,足球名记李响与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前主教练米卢曾十分亲密,经常能采到一些独家新闻

何以如此?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李响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塞尔维亚语,在和米卢交流这一点上,占得语言上的先机。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想顺利采访奥运会上的外国运动员,成功报道奥运会,就必须重视对记者外语尤其是英语方面的培训。

(作者单位:半岛都市报)。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