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过程的重要环节_用创造性思维写出独特新闻

新闻文章是客观新闻事件与记者主观思维结合的产物,同样的新闻事件由于记者思维能力的强弱而可能产生不同效果的新闻作品。

新闻记者水平的高低,与其新闻采写能力有关,更与思维能力和方法有关,可以说不善于思维就写不出高水平的新闻作品。

而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记者,往往能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新闻,常常在看来平平淡淡的事件中发现新的问题,写出独特的新闻

创造性思维能为新闻写作提供独家视角。

有一家国际化的现代制鞋企业,派了两名推销员分别到非洲的两个国家推销产品。

这两个国家属于热带,居民都没有穿鞋的习惯。

这两个推销员发现这种情况后,分别给公司发来了传真报告。

一位说,此地生活习惯特殊,根本没有市场,要求老总批准他立即返回公司。

另一位说,她发现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她要求长期留在此地,采取一系列手段,向当地居民耐心传授穿鞋的好处,最终让这个国家的每个公民都成为本公司最忠实的消费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新闻事实只有一个,但对这个新闻事实的认识却大相径庭。

100个人可能有100种看法,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最深刻、最本质的。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是记者思维的基本方法,它贯穿于新闻采写的全过程,创造性思维使记者能迅速发现新闻和准确地判断新闻价值,从而写出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鲜活新闻来。

新闻采写中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又叫反向思维,顾名思义,逆向思维就是相对顺向思维而言的思维方式,它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的一般方式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见解的思维方式。

逆向思维不受旧观念束缚,积极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表现出积极的探索的精神。

逆向思维不满足于“人云亦云”,不迷恋于传统看法,而是积极地否定旧说,扬弃陋识,在否定中不断发展与完善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具有深刻的批判性。

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反其道而行之”,求新、求异,“与众不同”,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在各类新闻媒体的报道中,逆向思维方法的运用随处可见,主要表现为“他说东,你偏说西”;通常都说“好酒不怕巷子深”,他偏来个“好酒也怕巷子深”;你说“知足者常乐”,我却来个“不知足者常乐”。

还有诸如“皇帝的女儿也愁嫁”、“弄斧偏要到班门”等类似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文似观山不喜平”、“文以反常成趣”。

新闻是变动着的事物的信息,事物的变化有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相对于旧质和常量而言,新闻信息的新质和异量,都是对常规现象的一种超越,一种对平衡的打破,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它具有反常特征,这就要求记者思维定式的局限中捕捉出来,从平常事物中大量潜藏的反常现象中抓住“活鱼”。

市场上卖鱼者为多赚钱,从水中抓起鱼就过秤,而四川华蓥市一卖鱼翁却与此相反,专门在秤盘上钻了六个孔,待水控干了再称鱼,记者凭着一双“新闻眼”写了《六孔秤盘卖鱼翁》,获得了全国好新闻奖。

目前,新闻界普遍存在着一种对热点新闻的跟风与反复炒作的现象,这种新闻采写的“求同性”不会产生好新闻,要采写出好新闻,必须用创造思维去看待新闻事件,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独家新闻

“求异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追求与众不同,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不满足于现有的思想轨迹而产生的,尤其是在一般人觉得不是问题的事物上看出主要问题,在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上找出新的答案。

这种创造性思维,对于搞好新闻采访与写作十分有益。

二、侧面思维      侧面思维就是从其他离得很远的领域取得启示的思维方法,是指利用“局外”信息来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能力。

用句形象的话来说,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它使思考者广泛涉猎一切领域,开阔眼界,经过左思右想,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

所谓新闻角度,就是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不同侧面,如选题角度:同一新闻事件和人物,从不同的方面予以报道;选材角度:同一新闻主题,选取不同的材料予以报道;写作角度:同一主题,同一材料,表达手法不一样。

角度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新闻的成功与否。

最佳角度的选择,往往可以变平庸为鲜明,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

在最佳角度的选择中,大部分新闻都是从正面角度报道的,正面入笔当然可以写出佳作,但若千篇一律,就缺少新意。

而避正就侧,或避正就反,另辟蹊径,是使消息出新的一条可行之路。

新华社驻新疆的一位记者为揭露一些领导干部的吃喝不正之风,不从正面去写,而从“大瓷盘”俏销入手,写了《大瓷盘为何俏销》的录音广播稿。

原来,乌鲁木齐市一直滞销的大瓷盘突然走俏之因,是中共中央严禁大吃大喝文件下达后,地方干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将八菜一汤改为一菜一汤――一个大瓷盘拼装多样佳肴,这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

瓷盘入手,侧面一击,显得相当有力,其新闻价值远远超过了正面角度报道

该录音广播稿被评为当年的好新闻奖。

三、延伸思维      延伸思维又叫追踪思维

追踪思维新闻采写中常用的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朝着纵的方向想问题、做文章,刨根问底,步步深入,在思维过程中表现为正向线形。

发现某种社会现象后,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后面的“为什么”,就是延伸思维的结果。

2003年3月10日,《洛阳日报》第2版综合新闻刊登了一则新闻《面对诱惑,洛阳的哥毫不动心》,表扬了任建朔叔侄将乘客忘在自己出租车上的内有1万元现金和4万元存折的提包交还失主的事迹。

本来这一报道显示了古都人的拾金不昧,可以到此结束了。

记者不肯罢休,2003年3月16日,《洛阳日报》刊登《拾金不昧事迹层出不穷的背后》进行追踪报道:“我市出租车行业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市运管处负责人却并未陶醉:这么多乘客遗忘物品,是否与司机规范化服务不够有关?”运管人员与记者一道暗访,结果不出所料――司机均未主动提醒乘客带好物品,规范化服务不到位。

接着引出“运管部门:要把规范化服务落到实处”的话题。

紧接着第二天,2003年3月17日,《洛阳日报》刊登《“的哥”“的姐”服务要规范起来》,把规范化服务提了出来,这就又深入了一层。

这就是运用延伸思维方法,提出问题,层层深入,报道不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有了深度。

发现人们视而不见的社会现象,靠的是记者的“新闻敏感性”,这是记者的基本功,做到这一点一般不太难。

但是能够用“延伸思维”思考问题,从而深化新闻主题的,却不是所有记者都能做到的,从上面的例子中不难看出,假如记者浅尝辄止,不连续问几个“为什么”,是不可能采访到主题深刻的新闻的。

四、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方法、发散思维的特征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圈子,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通过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新的更多的答案,给人以标新立异的感觉。

发散思维是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新信息。

它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给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经济日报》副总编辑詹国枢参加“两会”报道,头一天不写开幕式,在《大会堂里的掌声》里专记在《政府工作报告》的那些段落,大会堂里响起了什么程度的掌声。

坐在那里,从头至尾,把掌声最热烈的地方一一刻画出来,这样的报道比起老生常谈式的宣传,特色当然很鲜明了。

詹国枢对摄影记者邓维不拍北京饭店为代表服务的镜头,却绕到饭店隔壁的幼儿园拍摄几个孩子翘首望窗外、等待早应下班的大人接,大加赞赏,说这“点子”更绝。

“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广东电视台女记者周晓瑾在一次采访途中避雨,误撞进了一道冰冷的大门,当她擦去眼镜上的水雾定睛看时,不可思议地发现自己竟置身于殡仪馆的停尸间,逃回家后怎么也摆脱不了那个恐怖的印象。

或许是出于职业习惯,她突然想起那些死刑犯临刑前是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的,能给活着的人带来什么警示?捕捉新闻的冲动使周晓瑾兴奋不已,她鼓足勇气强迫自己又回到殡仪馆,拉开一个个“抽屉”查找线索,接着冲破“禁区”采访死刑犯,半年就接触了100多个死囚,有人问周晓瑾:“别人拍的片子都如诗如画,你的怎么……”她意味深长地回答说:“社会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如果没有人去揭示、剖析、割除危害它的癌细胞,如诗如画的世界最终也不可能存在。

”正是发散思维令这位女记者把视野引向大千世界,把触角伸向大墙里的死囚,拍出了《大案剖析》、《毒祸》、《青少年犯罪警示录》等震撼人心的片子。

王迈、强荧、范春歌等探险式记者,在对北极、珠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考察采访中,冒着生命危险,不断搜索大脑记忆库中有价值的信息,多方位发散思维,在艰难险阻中发现、报道新闻,使自己的意志和身体经受了各种考验,在各自的新闻生涯中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故事。

五、灵感思维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

”那么,什么是灵感呢?灵感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突然闪现出的某种崭新的思想,它使你找到了过去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的答案,发现了过去一直未能看出的事物的本质。

或者说,灵感是一种瞬时的领悟,是创造思维过程中认识的一种飞跃。

它具有突发性、瞬间性、独创性与不可重复性。

有位记者在谈到自己的采访经历时说:“1999年6月,本市举行普通高校招生咨询。

原本我想拍的是咨询场面如何火爆的照片,然而到了现场,给我强烈感受的却是未来大学生的种种不文明现象。

大草坪上,‘养草期间请勿入内’的告示赫然醒目,一些学生却‘占地为王’。

他们有的席地而卧,有的则摆开了扑克战场。

‘游勇散兵’撤退后,大草地上一片狼藉。

与火爆的咨询场面相比,以上观察到的情景更促使我‘一吐为快’。

”结果他拍摄的一组照片《未来大学生要补公德课》见报后,它以独特的视角报道了这次招生咨询,在所有关于这次活动的“千人一面”的报道中独树一帜。

他的经验就是:只有把你在现场感受最深的东西告诉读者,只有把你与众不同的感觉告诉读者,你的作品才会鲜活,才会富有生命力。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已有的、固有的结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打破旧有的思维定式,勇于质疑、善于质疑。

它往往结合起来使用。

比如一说到候鸟成群结队地回来过冬了,媒体的报道必会说这是因为污染减轻了、湖水变清了,如果记者按过去的思路再写一次,可能也无妨,但这是“旧闻”,不是“新闻”。

记者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式,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努力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从闻到湖水的臭气,对现成的“思维常规”产生了怀疑,于是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接着深入采访,发现红嘴鸥的到来不是因为东湖的污染减轻了,而是因为这些鸟看中了东湖的污染!红嘴鸥又被称作“湖水清洁工”,它不仅吃鱼虾昆虫,而且吃湖水中的各种细菌杂物。

而东湖受污染多年,实际上鱼虾昆虫较少,倒是富营养化的水中藻类大量繁殖、菌虫密布,造就了红嘴鸥越冬的大量食物,这才是吸引成千上万只红嘴鸥来这里越冬的真正原因。

这一现象的严重后果可能会造成代谢失调,导致红嘴鸥种群的数量一天天减少以致灭绝。

在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又采访了有关专家后,写出了《红嘴鸥可能“断子绝孙”》的新闻,并获得了2000年度湖北新闻奖一等奖。

记者思维是同知识、阅历等相联系的,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积累是记者思维的基础。

我们只有在新闻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地更新、丰富知识,在实践中不懈地探索、追求,才能娴熟地掌握新闻采写思维方法,尤其是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才能写出独特的好的新闻佳作来。

(作者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副教授)   编校:杨彩霞。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