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

城镇化建设是国家近几年大力倡导和努力实践的一种新兴事物。要达到富民强国的目标,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搞好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镇化建设的进行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 循环农业经济理念与现代农业发展

循环农业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发展良性循环经济模式,其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逐步引入了循环经济思想。在1990年就有学者提出了“保工促农、兴工富县、聚财建工”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自此,我国对循环经济思想、内涵与实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到2004年,“循环经济”理念得到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并把其上升为国家基本战略,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循环经济概念首次被写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

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来看,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循环农业,包括农田内的循环,种养业的循环农业与加工业的循环,农户家庭循环,城乡间的循环。其目标是秸秆等废弃物充分利用,不以焚烧为主要处理方式;推广缓控释肥料,化肥深施、面源污染得到控制;水资源高效利用,节水措施到位,灌溉、防洪防涝工程良好;沼气、太阳能、风能、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设施农业合理发展推广太阳能温室,地膜全部回收;畜牧业实行集中养殖,畜禽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森林、草原合理开发利用,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合理使用农药及其他投入品;土地规模经营,精简栽培、农业机械化作业率高;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

2 城镇化发展构想。

城镇化是近年来很时髦的名词和构想。也是基于城乡一体化,扩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化发展效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达到城乡建设均衡发展,共享改革发展红利的一种举措,意义重大。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各方面群策群力的。

3 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3.1 农业循环种养模式。

通过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玉米面积增加,增加玉米秸秆,为旱作区农民养畜致富开辟了新途径。利用玉米秸秆开展养畜示范建设,努力破解制约秸秆循环的“瓶颈”,探索秸秆青贮氨化综合利用技术,将玉米摘除棒穗后进行黄贮或连带棒穗进行田间收获玉米秸秆,粉碎后用作青贮饲料;或将玉米秸秆进行塑料袋青贮和窖式青贮,成为青鲜多汁的饲料;或将玉米秸秆加工压缩成营养成分高的“畜饼干”。秸秆青贮氨化后成为家畜喜食的基础食粮,通过“饲料—畜牧业—沼气”模式,“过腹”还田。建成青贮氨化池,建设秸秆养畜示范县、示范村、示范户。秸秆养畜加强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合,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促进了畜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2 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发展模式将畜禽粪污处理再利用,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最典型的畜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各地探索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园,以肉牛、肉羊良种繁育、中药材种苗生产、科学种植养殖示范、生态能源循环利用示范为主,通过“向农民收秸秆做牛羊饲料,用牛羊的粪便制沼气,再用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当有机肥料,在阳光联栋温室里种植食用菌、反季节蔬菜和花卉”的循环生产,实现“节能、环保、无污染、零排放”的循环生态平衡。

3.3 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

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是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农业通过合理的投入,使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在理想的状态并能保持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通过乡村清洁工程的实施,利用沼气、沼肥等,节约煤电等,生产成本下降了30%,80%以上农产品达到无害化标准,实现了生产无害化、生活富裕化、环境优美化。

4 现实农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4.1 畜禽粪污的有效处理及利用程度还不够。

由于养殖场户没有综合利用的污水处理设施,堆放的粪便、污水不仅污染了空气和水体,而且传播病菌、危害农田生态。大部分畜禽养殖户没有较为标准的粪污处理设施,生产粪污多用编织袋装袋后堆放在道路两旁或其他公共场所,或直接堆放于任意空地;部分养殖户生产污水随意排放,并没有做到有效、合理利用,反倒影响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4.2 农业面源污染日趋加重。

各类污染的农田,每年因此造成经济损失上千万元,而全国因耕地污染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农业面源污染不仅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累积,威胁着城乡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着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近年来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量逐年加大,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一些地方农业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日趋加重。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部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超标;地膜的广泛应用带来的“白色污染”给农业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另外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生产残留物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秸秆的焚烧和粪便随意排放,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且造成了空气、土壤和地下水等的污染。在农村,除一些企业固定排放污染物带来点源污染之外,农民、农业自身带来的生活垃圾,种养业、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严重影响了耕地质量。

4.3 农业的规模经营发展不足。

实施规模经营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手段,没有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就不能充分挖掘农业资源的潜力。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仅农户生产规模超小型化,而且农业龙头企业规模都相对较小,循环农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无从获得,这不仅直接影响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程度,而且提高了政府的污染监控成本和循环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成本。

4.4 科学技术的应用相对落后。

总体上说,循环农业是以发展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为主线的科技密集型农业,是以科技为支撑、高度集约化与适度规模化相结合的多元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是新事物,相关科学技术的储备比较薄弱,国家层级的技术溢出效应弱小;各级各类循环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投入捉襟见肘,污染治理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远不适应循环农业发展的需要。

5 积极推广循环农业经济发展适用技术

5.1 推广农田节水技术

在灌溉农业区,组织实施“节水工程”,逐年扩大农田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面积和范围,力争达到节水增收的目标。重点示范推广膜下滴灌、全膜沟播沟灌、半膜垄作沟灌和垄作沟灌等四项技术,使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

5.2 推广旱作农业技术

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年降水利用率由40%~50%提高到70%~80%;发展瓜果蔬菜“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灌施肥一体化技术”、全膜覆盖膜上覆土多茬种植技术

5.3 推广节肥技术

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优化配置肥料资源,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预防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

5.4 推广节药技术

贯彻“绿色植保”理念,加大生物防控和物理防控技术推广力度,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提高绿色防控面积和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使化学农药使用量较大幅度减少。

5.5 推广节能农业技术

大力推广节煤(柴)灶、节柴炕、太阳灶、太阳能暖房等技术,积极稳妥发展秸秆气化技术和微水电技术;推广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设施栽培技术和暖栅养畜技术

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广秸秆养畜技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6 加快城镇化建设。

尽快推广利用循环经济各种手段,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益,减少农业污染。通过集约化规模化利用土地资源,尽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让大多数农民尽快走上致富之路,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好处,为健康持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描绘出更新更美的蓝图。

作者:鲁艳 来源:吉林蔬菜 2014年5期。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