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牵正散加减结合透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50例

【关键词】 牵正加减;,,,透穴;,,,周围面神经麻痹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牵正加减结合透穴治疗周围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27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150例和对照组120例,治疗采用中药牵正加减口服,结合针刺透穴治疗对照组单纯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8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药牵正加减结合透穴治疗周围面神经麻痹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牵正加减透穴周围面神经麻痹

周围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主要表现为病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发生口眼歪斜,临床极为常见。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药牵正加减结合透穴治疗该病,并设置对照组观察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70例患者均系我院门诊患者,按照就诊次序,将27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50例,对照组120例。270例中男130例,女140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8岁;病程最短1 d,最长3个月:左侧面瘫177例,右侧面瘫9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基本相同(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270病例,依据《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1]中“面神经炎”诊断标准确诊为周围面神经麻痹。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单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蹙眉、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漱口漏水,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口角歪向健侧,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增宽,鼓腮时单侧口角漏气。部分患者初起还有耳后、耳前及面部疼痛,或伴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

1.3 排除标准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后颅窝病变引起的面神经麻痹周围面神经麻痹超过3个月,伴有严重高血压及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中药牵正加减白附子10 g,全蝎8 g,白僵蚕8 g,蜈蚣8 g,地龙8 g,钩藤10 g,白芷9 g,当归10 g,白芍10 g,川芎9 g,细辛3 g。年老体弱者,可加黄芪10 g,党参10 g,以扶正祛邪。1付/d水煎早晚服,15 d为1疗程。

2.1.2 透穴取穴:阳白透攒竹、迎香透四白、口禾透巨透颧(三透法)、地仓透颊车、下关透颊车、合谷(健侧)、太冲(患侧)。操作方法:本病发病初期(1周内)为进展期,我们一般采用选择健侧穴位和病变远部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恢复期采用患部透穴方法。患者仰卧位,选择0.35 mm×40 mm~65 mm毫针,透刺上述面部5组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合谷、太冲常规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面部阳白、迎香组和下关、地仓组分别接通 G6805—2型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频率60~100次/min,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留针20 min。1次/d,15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2.2.1 取穴风池,阳白、太阳、颧,下关、地仓、颊车,承浆,翳风、合谷、太冲。操作方法:选择0.35 mm×40 mm毫针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其中选面部两组穴位接G6805—2型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频率60~100次/min,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留针20 min。1次/d,15次为1个疗程。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