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松相信官府说起】武松为躲避官府的缉捕

并非偏爱,窃以为鲁智深在各方面都高武松一筹。

其他不论,就说对官府的态度,便可看出差距。

军官鲁达从没把“提辖”当回事武松则不同,总要把“都头”挂在嘴边。

《水浒传》中,武松在第二十三回出场。

这名有些流气并有劣迹的青年,酒后伤人,以致死人命,逃往黑社会头子柴进庄上躲避,时间长达一年有余。

作者描写他的相貌“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然而,不管如何夸张描写,总不过是个无业的社会青年,混得很不得意。

况且他躲在柴进庄上,也不安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顾管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柴进也不太喜欢他。

即使没有在胸前臂上文条龙或是蟒蛇,假如武松走上街头,还是会吓着小朋友,也会让良民退避三舍,而治安警察乃至交通警察都会觉得此人碍眼,或许会对照一下手头的通缉令。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不良青年,却很相信县政府警示有虎的印信榜文

店家的劝说,武松不信;见树皮告白,没有落款,武松不信;再走二百多米,见到官府榜文,他却立刻信了!道理很简单:那是带了印信的官榜。

不信群众而信官府!   阳谷县衙的办事效率无从考证,不过,从这一纸告示,再从武松的确打得一只虎,我们还得肯定,阳谷县衙还是办了点实事的。

其时摄影术没诞生,无法公布虎照,但县衙绝对没有发布假消息。

发现有虎伤人,阳谷县衙出告示,店家阻拦武松冒失上冈,都是对人的生命负责的态度。

武松没文化、修养差,心理有点阴暗,竟把酒家的劝阻当作黑店留客。

当然,武松打虎的动机简单,纯粹是不肯被老虎当夜宵,丝毫没想到这是“国虎”,也想不到“虎啸振县威”,不会想到影响投资环境以及发展旅游业诸般大事,更没想到能因为一只老虎弄得千古留名。

以前读《水浒》,没注意这阳谷县告示对人物刻画的暗示作用,也就没想到以武松这等不受羁绊的好汉,对官府告示竟如此高度信任!武松文化低,缺乏体制意识,但在潜意识中,他还是很把官府当回事的,从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他对权力体制的敬畏。

即使被排除在体制外,享受不到任何好处,武松仍然一以贯之相信官府

为表彰打虎之功,县府给他安排了工作,让他做了阳谷县都头(大约相当于警察排长)。

武松当回事,跪谢之后,很得意,自忖:“我本要回清河县看望哥哥,谁想倒来做了阳谷县都头。

”这也许就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或曰复杂。

后来在十字坡酒店,因差点被黑店老板孙二娘下手当黄牛肉开片,便打将起来。

张青见老婆吃亏,大喊“愿闻好汉大名”,武松的回答是:“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头武松的便是!”你看,明明已经犯罪革职,他还念念不忘报出自己以前的行政级别;他不说“打虎武松也”,却把个连弼马瘟也不如的“都头”挂在嘴边,这不是很好玩的事吗?   武松不信群众信官府,令我感叹不已。

也就是说,即使那个政府不怎么样,总还是个政府,武松就是相信它。

它说有虎武松就认为有虎,其他人说了都不算。

在那个时代,这种信任是多么难得啊!   事情正在起变化。

比如,几个月前,我对周正龙已经没兴趣了,现在我对那个林业厅也没有兴趣了;眼见百僚缄口,代表无声,始终出不了一纸“告示”,明天,我也许对谁也不会有兴趣了。

一件事,如果不小心弄得荒谬了,唯一可以补救的,就是无论如何不能再让它“绝伦”。

拜托了,好不好?■   【王坤平荐自《羊城晚报》2008年3月13日】。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