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方颗粒杏苏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的方法创新

咳嗽临床常见病,究其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咳嗽多属实证,由于外邪性质和兼感的不同,其临床分型多为风寒、风热、风燥3大类,表现为起病较急,声盛而浊,兼见寒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咽干、喉痒等症候。

中医治疗外感咳嗽有良好疗效,杏苏散温而不燥,润而不凉,笔者临床上取之化裁治疗外感咳嗽,效果显著。

中药配方颗粒易贮存保管、便于使用,亦可随证加减,笔者以中药配方颗粒剂与中药汤剂对比治疗外感咳嗽,两者治疗效果均较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80例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3~4月中医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140例,男76例,女64例;病程4~16 d,平均(9.41.5)d;年龄3~69岁,平均(37.111.2)岁;对照组140例,男74例,女66例,病程4~16 d,平均(10.11.6)d;年龄3~69岁,平均(36.611.8)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依据  两组患者参照《中医内科学》诊断标准[1]确诊,排除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咳而伴喘的内伤咳嗽中医辨证标准如下:   风寒束肺证:咳嗽阵作,咯痰稀薄色白,咽痒,伴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证:咳嗽声重,咯痰黄稠,或见身热恶风,口渴咽痛,舌质红, 苔薄黄微腻,脉浮数或洪。

风燥伤肺证:阵发性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喉痒,咽干唇燥,苔少薄白而干,脉浮或细。

1.3?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杏苏散

药物组成:杏仁10 g,苏叶10 g,半夏10 g,陈皮10 g,桔梗10 g,前胡10 g,茯苓10 g,甘草10 g。

风寒偏重加麻黄、防风各10 g;风热偏重加薄荷、黄芩各10 g,风燥偏重加瓜蒌、知母各10 g。

治疗组用相当于同等剂量中药配方颗粒(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202045),每日1剂,将杏苏散配方颗粒倒入碗中,加入50 mL开水,搅拌研磨15 min,使颗粒充分溶解,再加入开水冲溶成200 mL,早晚分2次服。

对照组予杏苏散配伍成的中药汤剂,由笔者所在医院药房煎煮,煎煮方法:将中药饮片用清水浸泡30 min后在永安牌全自动滑盖密闭煎药机(黄冈永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下煎煮30 min,灌装每剂2袋,每袋100 mL,早晚2次分服。

2组均连服7 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使用抗生素及其他止咳化痰剂。

1.4?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有关标准作为评价标准。

治愈:咳嗽咯痰症状消失,双肺干、湿性啰音消失;好转:咳嗽咯痰明显减轻,双肺呼吸音清晰;有效:咳嗽咯痰减轻,双肺呼吸音清晰或有少量干、湿性啰音;无效:咳嗽咯痰未见改善或加重。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3?讨论 张景岳言: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盖外感之咳,阳邪也,阳邪自外而入故宜辛温,邪得温而自散也。

刘元素指出: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

中医认为外感咳嗽是外邪犯肺,肺卫受邪,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致,故临床治疗此类疾病,多运用发表祛风、宣肺理气之法。

苏散源于《温病条辨》,是轻宣凉燥,化痰止咳之良方。

遵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古训,杏苏散方中杏仁苦辛温润、宣肺降气,苏叶辛苦芳香、解肌发表,并为君药。

桔梗宣肺散风,前胡降气化痰, 一升一降,调理气机,利于肺气宣发肃降功能恢复。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茯苓健脾渗湿,两者共以温化停留之水湿之气,祛浊痰积液。

二陈健脾燥湿兼理气化痰之功,不仅健运脾气以绝生痰之源,且合丹溪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而一身之痰自消之论,是本方灵活运用的关键所在。

总观之,本方既能治表又能治里,既能治肺又能治脾,既升又降。

故可宣通肺气由内至外,通调水道由脾至肺,当推为治疗风寒、风热、凉燥咳嗽首选之方。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表明,杏苏散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汤剂在疗效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药配方颗粒一改传统饮片煎药的麻烦、不易携带保存等缺点,可以保留原药的有效成分,具有携带、服用方便的优点,又可灵活辨证加减,相对于中药汤剂更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目前全球中药贸易额达164亿美元,其中日本的中药产品占销售额70%以上,我国的中药产品仅占销售额的3%~5%,而日本中药产品原料有75%来自中国[3]。

我国以中药复方制成的冲剂有200多种,而日本以中药复方制成的冲剂仅有100种左右[4]。

中药配方颗粒剂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和实践,严格按标准规范所生产,运用现代多种提取技术(如膜提取分离、高速逆流色谱提取等),能稳定质量,提高我国中药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实现中药用药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5],有利于中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

中药配方颗粒的应用与研究对传统中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加强中药配方颗粒剂的临床研究,不断提高临床疗效,有助于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有助于我国中药产业更好地进军国际市场。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参考文献]  [1]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8—9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38.  [3] 何龙,姚尧.中药颗粒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J].中医中药,2010,17(9):82—83.  [4] 闫丽霞.中药制剂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11.  [5] 杜蕾,伏晓,代大顺.中药免煎颗粒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J].中医研究,2011,24(2):32. 论文代写。

1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