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审美形态―气韵的现代体现

摘 要:数千年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不断的发展。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其特有的文化精神、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同时也形成了五花八门的艺术类别和艺术成果,在此前提下,出现了大量的审美范畴和审美形态

”[1]中和、神妙、气韵和意境是四大基本审美形态,其中气韵这一与人的生命有着密切关系的,可以看作是中国人的运行之道,是一种人生的超越境界。

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号”因与冰山相碰撞沉没在茫茫的大西洋里。

电影《泰坦尼克号》所述的是一个发生在 “泰坦尼克号”上的凄美爱情故事。

影片所体现的是对上层社会的讥讽和对下层民众的热切,既展现了伟大的爱情,又对人性进行了诠释。

人性的光芒在悲剧中闪耀,人性中的真、善、美毫无保留的呈现在人们眼前,让人感慨万千。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气韵审美形态泰坦尼克号;电影;人性   1 气韵的本质与体现   在中国古代的美学里,“气韵”是一个富于民族特色的审美形态,由于它有着浓厚的哲学底蕴而存在。

气韵论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周易》中的阴阳观点是宇宙万物普遍秩序的反映,气和韵便可以理解成阳刚与阴柔的特性。

”[2]所以其可以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美学与哲学路上,始终以四大基本审美形态之一的身份驻足。

气韵是由“气”和“韵”两个词组成的。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首次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是在南朝画家谢赫的绘画六法之中。

他的《古画品录》中: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此后,“气韵”便在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上被大家广泛应用。

生命活力和自然形成的韵味气韵这一审美形态所特别突出的。

这里所说的生命主要是指人的生命

人的自身是人最关注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从一个人本身的视野去开展的。

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无论是外在的自然环境还是精美的艺术品,所感受到的生命活力和自然形成的韵味都是把人的生命活力韵味投射到山峰,河流上,或是转移到动物或其他事物的身上。

总之,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气韵”也就是人和人的生命活力韵味从环境中的凸现。

放到《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中去,徒有“永不沉没”美名的泰坦尼克号不幸的沉睡在大西洋的海底,陪同它的还有1500多条鲜活的生命

在不同的背景环境中有不同的生命活力韵味体现

电影中的很多情节与片段都可以有力的佐证这一点。

在那个资本主义新盛的时代,金钱至上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但大多数人内心还是被封建的等级观念束缚着。

船有头等舱与下舱之分,正如这船舱的位置分布一样,头等舱的贵族、大资本家们都是高高在上,衣食住行在泰坦尼克的最高端。

而那些下舱的平民们只能被他们踩在脚下过暗无天日的生活,饱受所谓上等舱的鄙夷。

可Jack和rose都不服从于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社会而勇敢的相爱。

rose站到甲板Jack从背后抱住她的经典动作,Jack教rose吐口水的举动都体现了他们的开朗真诚与率性豁达,摒弃世俗的目光,他们的爱情才是至真至善至美。

等到灾难来临的时候下舱的人们还是被船务人员锁在底层接受谎言的欺骗。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Jack和rose还有她们的好朋友jam奋起反抗撞破铁锁为更多人谋得了生的一线希望。

他们的勇敢率真的性格都完美的体现出来。

就在灾难来临的背景之中,人性的光辉与黯淡都从死神即将降临在冰冷的大西洋海面这一环境中凸显出来,可惜的是最后又随着泰坦尼克号一起沉入了大海。

2 气韵的可塑性——以与道德正义相配为例   虽然气韵具有这种生而赋予的审美特征,但也并不是说气韵是一成不变的。

“因为气韵并不就等同于生命、个性和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本身,它是审美活动的产物,是审美主体后天培养起来的与艺术活动有关的各方面的思想价值取向,都会对气韵产生影响。

”[4]《孟子?公孙丑上》说:“我善养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

”就是认为(1)“气”与道德正义相配,与意志相表里;(2)“气”体内的力量,适当培养,便能扩展到天地之间,无处不在。

气韵与道德正义相配的例子在泰坦尼克号中也不在少数。

在泰坦尼克海难中,丧生的有千余名乘客与船员,但大多数都是男性。

在危难关头,那些绅士依旧谨守“妇女儿童优先”的原则。

在生死抉择之时,没有穷富之分;没有等级地位;没有才学与无知。

只有儿童、女人和男人之分。

首先是这位67岁的头等舱乘客、全球最大的美斯百货公司创办人斯特劳斯毅然决然地留在泰坦尼克号上。

甚至有人劝他:“像您这样的老人应该上救生艇,这是没有异议的”。

但老人断然拒绝:“在还有女人没上救生艇之前,我绝不会上。

”在死去的男性乘客中,还有很多亿万富翁、高级将领、高级工程师等,但他们都把自己生还的机会让给那些下层船舱里头戴方巾、目不识丁、身无分文的妇女儿童。

“光辉,自豪和威风堂堂”是属于那些救助妇孺,慷慨赴难的战士们!   在泰坦尼克号沉没时,船上最后响起了宗教歌曲《上帝离我们更近了》。

牧师侯伯最先唱起这首节奏舒缓,旋律恬静安然的宗教歌曲。

侯伯牧师是因为应邀到美国芝加哥布道登上泰坦尼克号的。

他得知船遇险之后,他马上把几十名基督教徒召集到一起。

基督教徒们在侯伯的带领下,唱起了《上帝离我们更近了》的圣歌。

歌声感动了船上的其它乘客,大家秩序井然地接受船上工作人员安排,让妇女儿童先登上救生艇。

泰坦尼克号上的乐队也站到他们身边,用手中的琴为表情凝重的基督教徒伴奏。

在《上帝离我们更近了》的歌声中,锅炉爆炸、电力中断、船身断为两截,海水把这些基督教徒和乐手一起卷进大西洋冰冷的海水里。

3 泰坦尼克号与魏晋南北朝的气韵   气韵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形成的,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非常的复杂,气韵这一审美形态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正式形成,并在理论上达到了较为成熟的地步。

这一时期杰出的代表有以曹氏父子为首的建安风骨、嵇康阮籍竹林七贤还有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

他们生自精明志自高的高风亮节与泰坦尼克号里凸显出的人性光辉都很好的交相辉印。

4 气韵消解与延续   在唐诗中气韵这一审美形态发展到了顶峰,与此同时,盛极而衰,气韵便开始逐渐的消解

气韵消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古代社会气运的衰落。

二、气韵的本质,就决定了它的消解

可是在我的观点看来,气韵消解只是一种趋势,因为气韵主要属于雅文化审美形态

“从汉魏到隋唐五代的中国文化基本以雅文化为主,气韵就在雅文化中得以形成和稳定的发展。

”[5]但从宋元开始,俗文化开始不断的冲击占据主导地位的雅文化,雅文化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地位,这样也加剧了气韵消解

可是气韵不会消失,在20世界电影史上这一奇迹般的《泰坦尼克号》身上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气韵在现代的反映,会被人们接受,并且让人们耳目一新。

参考文献   [1]胡媛媛:《中西方艺术审美形态之差异》,《艺术百家》2008年第21期。

[2]刘千业:《中国汉唐古典舞剧目中的“气”与“韵”》,《电影评介》2009年第2期。

[3]许明:《方块汉字里"金字塔"组构字的美学探微》,《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4]乔彦妮:《"气韵"的内涵及源流》,《现代语文》2010年第5期。

[5]朱生坚:《"气韵"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发展》,《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9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