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摘要:巧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以发汗祛风、调营和血为法,治疗多种皮肤病,临床疗效肯定,为治疗皮肤病提供新思路。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桂枝麻黄各半汤;皮肤病;验案   中图分类号:R275.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11—0095—02   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日……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指出由于太阳病迁延日久,未能及时将病邪通过发汗祛除,然后邪郁于肌表,欲出不能,欲入未可,不得宣泄。

由于太阳表邪不解,阳气拂郁不伸,遂导致皮肤病的发生。

此时可以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助汗排除,桂枝汤调和营卫而不留邪,麻黄汤解表发汗而不伤正,两方合用,以解郁于太阳经的表邪,本方刚柔相济,发小汗以祛邪,又免过汗伤正之弊[1]。

近年来对桂枝麻黄各半汤做了大量的药理研究,其具有解热、镇痛、抗病毒、抗炎、平喘、抗过敏、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2—3]。

临床上将本方辨证用于皮肤病治疗,常常收到良好效果,现择典型案例介绍如下:   1颜面再发性皮炎   韦某,男,20岁,因面部红热反复发作3年,于2016年10月13日初诊。

患者3年前骑摩托车后受凉面部出现发红,伴灼热感。

此后遇冷、热、情绪激动时均有面部发红,伴灼热感,症状持续到第二天晨起才消失。

查体:全身皮肤干燥,足温低,无汗,无恶寒,饮食可,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双侧脉浮,辨为太阳病。

西医诊断:颜面再发性皮炎;中医诊断:瘾疹(风寒束表证)。

方以《伤寒论》之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

处方:桂枝15 g,赤芍5 g,炙甘草10 g,麻黄5 g,大枣10 g,苦杏仁10 g,生姜3片。

3剂,日一剂,水煎,3次分服。

二诊(2016年10月16日):患者面部发红次数减少,面部灼热感较前减轻,症状持续时间较前缩短,服药后症状当天消失,自觉好转一半。

服药后无汗出,舌脉同前。

继予桂枝麻黄各半汤。

加用麻黄剂量为10 g,煎服法同前,三诊(2016年10月20日):患者面部发红次数减少,面部灼热感继续好转,持续时间较前缩短,遇冷、热、情绪激动时面部发红后不发烫,服药后手心汗出,双足冷感消失,舌脉同前。

继予桂枝麻黄各半汤,调整麻黄、炙甘草、大枣用量,具体处方:桂枝15 g,赤芍5 g,炙甘草15 g,麻黄15 g,大枣15 g,苦杏仁10 g,生姜3片。

3剂,日一剂,水煎,3次分服。

服药半小时后服热粥一碗,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以全身微似有汗者益佳。

四诊(2016年10月23日):症状进一步好转,继予上方,加桂枝用量至20 g,麻黄至30 g,苦杏仁15 g,大枣减至10 g。

5剂,水煎,第一剂后,患者电话诉未汗出,嘱其两剂同煎,每隔2小时服药1次,以汗出为宜,患者服药后全身微汗出。

余两剂1日1剂,3次分服。

3月后随访诉未再复发。

按:患者面部阵发性发红、灼热就诊,但患者并无恶寒、头痛、身痛等,表证的表现仅有脉浮,追问病史为受凉后出现。

患者饮食可,大小便正常,提示无里证及半表半里证,故辨其证为风寒束表证。

治疗首诊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常规用量以助其汗出,发红次数减少,发热缓解,持续时间缩短,但未汗出,未解决其风寒郁表病机。

二诊遂加大麻黄用量。

《神农本草经》有言:“麻黄,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Y坚积聚。

”可以增加发汗解表的能力,此次患者病情较前好转,但仍未身汗出。

三诊在上次基础上加大麻黄用量增加发汗解表能力,加大甘滋之品炙甘草、大枣用量以益气和中,充荣营卫,服药半小时后服热粥一碗,以助药力,且粥能补胃气,增强正气祛邪,盖上被,微发汗,出薄薄一层即可,患者诉仍未全身汗出。

四诊加大发汗解表能力,且每两小时服药一次,以汗出为宜,患者服药后全身微汗出,继续以小发其汗,病情好转。

3月后随访诉未再复发。

通过治疗患者,印证了方证相应、药证相对的治疗思路。

2玫瑰糠疹   李某某,女,23?q,因面颈、前胸部散在淡红斑疹伴瘙痒1周于2017年3月13日初诊,患者1周前受凉后出现头痛、鼻塞、咽痛,自测体温37.2℃,自服维C银翘片等药物治疗,症状缓解,并发现颈部约黄豆大小淡红斑,随后淡红斑疹逐渐增多伴瘙痒来诊,诊时症见:发热微恶寒,咽痒,无汗,饮食睡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双侧脉浮数。

查体:面颈、前胸部散在玫瑰色淡红斑疹,伴少许脱屑,皮损长轴与皮纹平行,咽充血(+)。

辨为太阳病,西医诊断:玫瑰糠疹;中医诊断:风热疮(风邪郁表证)。

方予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

桂枝15 g,赤芍15 g,炙甘草10 g,麻黄10 g,大枣15 g,苦杏仁15 g,白鲜皮15 g,地肤子15 g,桔梗10 g,桑叶15 g,生姜3片。

3剂,日1剂,水煎,3次分服。

二诊(2017年3月17):患者自诉服药后有少许汗出,发热恶寒明显减轻,皮疹颜色变淡,瘙痒减轻,无新发皮疹出现,舌脉同前,继予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在原方的基础上去白鲜皮、地肤子,加生地黄15 g,绞股蓝15 g,灵芝15 g,煎服方法同前,三诊(2017年3月20日):大部分皮疹消退,无明显瘙痒,舌脉象同前,继予上方3剂巩固治疗

按:目前西医对玫瑰糠疹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病毒感染、免疫因素和其他因素相关,治疗以抗病毒、抗过敏等对症治疗为主。

玫瑰糠疹属于中医学“风热疮”范畴。

清?陈士铎《洞天奥旨》云“风热疮,多生于四肢胸胁,初起如疙瘩,痒而难忍,爬之少快,多爬久搔,未有不成疮者,甚者鲜血淋漓,似疥非疥。

”近现代中医各家多认为玫瑰糠疹的病因病机为内有血热,外感风邪,内外合邪郁久化热而致[4]。

临床观察中发现,多数玫瑰糠疹患者发病初期有风邪外束之象,出现发热、恶寒、鼻塞、咽痛等上感症状,此为外感风邪所致。

认为:“风邪闭郁,阳气不得外达,拂郁化热,郁闭肌肤,闭塞腠理而发病”是玫瑰糠疹发病的核心病机,采取“微汗法”,使邪气从汗而解,既要发汗又不能太猛,故选择《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患者发病前有上感症状,且瘙痒明显,故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用白鲜皮、地肤子增强祛风止痒之功,咽痒加用桔梗利咽,面颈部皮疹明显,加用桑叶引药上行,诸药共奏发汗调营,祛风止痒之功。

二诊时患者已小汗出,且外感症状及瘙痒明显减轻,故去白鲜皮、地肤子,加用生地黄、绞股蓝、灵芝,增强其凉血益气养阴之效。

三诊时患者皮疹大部分消退,守方继服3剂,巩固治疗即可。

3小结   《黄帝内经?素问》提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是表证辨证论治的发源,桂枝麻黄各半治疗的是临床常能见到的太阳轻证,现代医家多运用其治疗各种类型的荨麻疹、皮肤瘙痒症[5—7]。

临床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时既有辛温发表之意,又取其调阴阳、和营卫之功。

将原方中白芍改为赤芍,增其凉血和营之功,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方中君药麻黄辛温发汗,开腠理,桂枝通阳解肌,助麻黄发汗驱邪外出;臣药赤芍凉血和营,杏仁味苦降泄,与麻、桂相配制约其发汗太过,使微汗出而不伤正;佐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扶助正气;炙甘草调和诸药,兼以扶正。

诸药刚柔相济,发散邪气,扶助正气,使风邪从表而散,毒邪从汗而解,且强调煎服方法,服药后收微汗,如不应,在服第二剂,以愈为佳。

发汗祛风与调营和血并施,治疗多种皮肤病,临床疗效甚佳。

参考文献:   [1]梁蔚莉.《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急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89—90.   [2]马力,黎敬波,盛丹,等.3种解表方对甲1、甲3型流感小鼠白介素2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7):108—111.   [3]张保国,刘庆芳.桂枝麻黄各半汤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成药,2012,34(3):539—541.   [4]吕忠敏,张虹亚.中医药治疗玫瑰糠疹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8):1197—1200.   [5]韩耀军,王玉玺,王松岩.王玉玺教授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治疗急性荨麻疹72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3):110.   [6]潘学东,贾丽梅,芦然,等.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治疗寒冷性荨麻疹56例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36):88—89.   [7]安然,杨洪涛.杨洪涛运用麻黄桂枝各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瘙痒症经验[J].河南中医,2016,36(4):578—580.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