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

【摘要】高质量会计准则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的保证条件,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

笔者结合高质量会计准则标准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信息质量,分析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差距,并提出向高质量会计准则迈进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质量;会计准则;会计信息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38项新企业会计准则,并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此举被认为是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间的实质性趋同,会计界和资本市场投资者对此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经过2年多的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否达到了高质量会计准则标准,其规范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又是否符合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特征?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一、高质量会计准则高质量会计信息      (一)高质量会计准则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阿瑟·利维特(Anthur   Levitt)认为高质量会计准则应符合三个标准:第一,要以公认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核心概念为基础;第二,准则必须能导致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的信息披露,可供投资者在不同期间进行公司业绩的分析;第三,准则必须严格地解释和应用。

我国著名的会计学者葛家澍根据利维特的观点将高质量会计准则标准细化为九个方面:第一,一项准则的制定,首先要在立项、发布和实施时间方面,作出恰当的选择;第二,一项准则的基本结构应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要求;第三,一项高质量准则,从术语的定义、确认标准、计量属性选择和对披露要求都必须清晰、明确、易懂、严密、完整;第四,制定一项高质量会计准则,应当以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规则为导向;第五,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需要有组织保证;第六,一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出台必须有一套公开透明的应循程序;第七,高质量准则要求在执行、解析和运用中能保持严格的一致性;第八,一项准则是否高质量要经过一定实践,并通过专家和公众的评估;第九,要使会计准则高质量,还需要若干基本的、必备的环境条件,如准则制定人员的素质、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高质量审计准则等一些基本结构。

简而言之,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

亦是说,排除其它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能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会计准则就是高质量会计准则

(二)高质量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其质量的高低最终影响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决策。

会计信息质量是通过一系列质量特征来体现的。

美国FASB在其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了系统阐述,其中重点强调了可靠性相关性、中立性、可比性和一致性。

我国在《基本准则》中也对会计信息质量作了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在众多质量特征中,可靠性相关性会计信息有助于作出决策的主要的质量特征,增加相关性可靠性能使会计信息这种产品更加有价值,对决策也就更有用。

其中,可靠性更是有用会计信息的基础,正如葛家澍所言“可靠性会计信息、尤其是财务报表内会计信息的灵魂”。

可靠性是确保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的必要前提,不可靠的信息是不相关的,对投资者也是毫无用处的。

可靠性高质量会计信息最重要的属性,即会计信息若是高质量的,则首先必须是可靠的,当然也要符合质量体系中相关性等其他质量特征。

(三)高质量会计准则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关系   高质量会计准则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的保证条件,会计准则是用来规范会计信息的种种标准,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依据会计准则才能产生。

Auther Levitt 曾形象地把会计准则比喻为照相机,而包括财务报告在内的会计信息是用照相机拍摄的,可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图像,高质量会计准则好比性能良好的照相机,高质量会计信息则是真实、清晰的财务图像。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高质量会计准则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关系:排除其他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没有高质量会计准则是不可能产生出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

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高质量”属性分析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否如愿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是否达到了高质量会计准则标准呢?以下结合具体准则本身和实施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分析。

(一)公允价值的引入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最大的一个亮点是为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引入了公允价值,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应用。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上市公司利润表中要单独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用于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对上市公司损益的影响。

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持有期间当市场向好,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格上升时,一方面要调增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另一方面要确认价格上升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当市场下跌时,一方面要调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另一方面要确认价格下跌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上升收益或下跌损失都只是潜在的,即未真正实现的,待金融资产被处置后才算是真正实现的投资收益。

因此,确认的持有期间的上升收益只能是一种浮盈,确认的持有期间的下跌损失只能是一种浮亏,都是潜在的、未真正实现的,在处置之前,损益存在不确定性,必然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首先,有违“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

但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将浮盈计入当期损益,即将不确定的收益计入利润表中,高估了金融资产企业的收益,低估了风险。

其次,有违“可靠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公允价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相关性,但却忽略了会计信息的灵魂——可靠性,将浮盈或浮亏计入当期损益,会高估或低估资产的价值,同时抬高或销抵企业的正常利润,必然会降低会计信息可靠性,弱化了会计信息的功能,与《基本准则》第十二条可靠性质量要求规定是相违背的。

具体准则的规定违背了基本准则的原则规定,同时降低了会计信息可靠性,可见,新企业会计准则不可能界定为高质量会计准则

(二)某些具体准则缺乏可操作性   经过两年多的实施,一些上市公司反映会计准则对一些问题虽然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但是没有作出一些严格的解释和详细的指引。

“控制”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同时,是否具有“控制”,还决定了对企业合并交易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判断结果,进而将产生不同的会计结果。

企业会计准则仅对是否具有“控制”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

从上市公司披露的2007年年报情况看,对“控制”的理解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部分公司在未详细披露原因的情况下,将持股比例较低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或未将持股比例较高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1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