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可持续发展教育问题解析

摘要: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到新阶段而总结出的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观。

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对普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理工科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知识缺乏,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十分必要和紧迫。

大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公共课、专业课、社会实践、德育和素质教育、能力和行为方式训练等等。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250—02      1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益匮乏。

如何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成为困扰全球发展的严峻问题。

2002年联合国举行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上,将2005―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强调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这十年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国家各个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中。

发达国家这几年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证明了,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可持续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起到促进作用。

我国在1998年就引入循环经济概念,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将其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并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经济增长模式,2009年1月1日起已经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

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正在到来的生态文明时代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工业化初期未曾出现的诸如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资源过度消耗和大面积疾病传播等严重问题。

人们越发深刻地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只会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失调的严重后果。

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迫切要求改变“增长即发展”及与此相关的工业文明时代的发展观,而代之以新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各个组成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和发展,当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前列,但现代化建设正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趋向极限、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的双重挑战。

在这样的形势下,科学发展观应当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既表现在这一新的发展观对教育自身发展的指导作用上,还表现在教育面向社会环境经济持续发展所发挥的服务功能上。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变革、提高人们将社会理想转变成现实的能力的主要力量。

教育不仅提供科学与技术技能,还为追求和应用这些技能提供动力、证明和社会支持。

现在国际社会强烈相信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可持续未来所需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持续发展教育已经开始被视为一个学习如何在考虑到经济、生态和所有社会平等的前提下作出决策的过程。

培养这种以未来为导向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的一个关键任务。

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分为四个主要领域,反应了不同的目标和对象:基础教育的促进和改善、在各个层次上重新定位现有教育来强调可持续发展、培养公众对可持续性的理解和意识以及培训。

持续发展教育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和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中小学校只能把主要精力用于学科教学与提高学习成绩,难以顾及思考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至于把学习与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崭新教育理念看做一般性科研课题,甚至看做额外负担。

持续发展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师资的缺乏,概念认识不清,口号性的呼吁较多,理论与实践脱节,监测与评估机制不健全等。

3大学理工科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紧迫性      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教育贯穿于人类整个一生,是终身学习的概念。

就我们国家的现状来说,可持续发展理念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无论政府、企业、社会,还是个人都缺少自觉行动。

持续发展教育和培训的机构缺失,没有长期的计划,所以,大多数可持续发展概念只停留在口号上,不能被大多数人所理解。

规划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教育,因为面临升学压力的应试教育而不能真正落实。

特别是文理分科使缺少地理和历史课程的理科学生很少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进入大学后因为大多数理工类专业的专业面较窄,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缺失的。

这与我们面临的经济发展形势是不适应的,将直接影响我们国家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所以,完全有必要在大学理工科专业强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观念和价值观,这对于现在和将来的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构建和谐社会更是十分紧迫的。

4大学理工科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途径与作用      大学是传播先进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和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思想。

大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按照不同学科专业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相互配合。

4.1可持续发展公共课   面向所有专业全体学生,从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多角度讨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所以,可持续发展就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不是孤立的部门行业的发展,而是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持续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珍惜自然资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应该让全体学生都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理念,将来自觉地贯彻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4.2可持续发展专业课   与资源、环境经济相关的专业,深入讨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诸多面临的问题。

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经济学、生态学、人口承载力、人地系统等理论,可持续发展必须遵从一些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和谐性、需求性、阶段性等。

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

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

持续发展强调发展是有限制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4.3可持续发展世界观   可持续发展人类适应正在到来的生态文明时代的需要形成的新的发展价值观,是认识世界、做出选择与规范行为的指导思想、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使命。

持续发展教育最主要就是价值观教育,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主要内涵是尊重所有人、尊重后代人、尊重地球生态系统、尊重文化多样性,构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正是德育教育的根本,所以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成为大学德育教育的一个载体。

高等院校有必要进一步扩展素质教育内涵,最大限度地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纳入素质教育之中。

实施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教育,把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和人生理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促进整个社会逐步迈入和谐发展的更高阶段。

4.4可持续发展实践课   可持续发展贯穿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认识可持续发展问题,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大学生也可以用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知识深入机关、企业、社区、商场、交通工具、旅游场所、大众媒体、民间社会团体等场所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教育,直接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在促进社会环境经济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4.5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帮助大学生做好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参与解决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准备,有必要在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和经济领域开展一系列专题性活动,以促进大学生及早学习参与可持续发展事业所需要的专门性知识并掌握相关的能力,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习惯。

具体来说,在社会文化领域,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平等,建立民族和谐,爱惜生命,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等;在环境领域,要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循环利用,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等;在经济领域,要重视循环经济,认识可持续生产方式,建立可持续消费方式,努力消除贫困,理解企业与团体责任等。

参考文献:   [1]卢越,赵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发展导论.[J].理论观察,2009,(1):12—13.   [2]王红续.英国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验.[J].新远见,2008,(12):40—46.   [3]毛程锦.提高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效性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19—20.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