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

【内容提要】信仰在满足个体精神需要、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安定及完善道德规范体系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从心理学角度以“中国民众精神信仰社会安定意识”的实证性研究为依据,揭示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个体户大学生五个群体的信仰现状,并分析信仰弱化的根源及其教育对策。

【摘要题】研究报告【关键词】信仰现状/社会安定意识    1 问题提出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与社会基础的变更必然会影响到处于转型期人们的心理。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已经暴露出当代民众的信仰状况存在诸多问题,焦虑心理、相对剥夺感、受挫情绪和“政治不服从”意识在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层面上有所体现[1]。

中国社会科学院1995年的调查研究表明,有信仰者只占全体人数的28.1%,如果包括可能有信仰者,比例最多也只能占30%;没有信仰者占全体人数的58.33%,超过全体被调查者的一半[2]。

因此,对于信仰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理论界许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从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领域以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然而总的看来,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

本文试图以“中国民众精神信仰社会安定意识研究”的实证研究结果为依据对我国民众信仰现状心理学分析,以期为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信仰社会安定建设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和文化现象,是在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的信仰同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一致的,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研究中随机选取21—70岁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五个群体,即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教师、医生、科技人员、一般行政干部、工程师等)、个体户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本研究从天津市民中随机抽取被试,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745份,回收率83%。

在被调查的745人中,男345人,女400人。

年龄分布:21—30岁231人,31—40岁142人,41—50岁147人,51—60岁118人,61—70岁107人。

职业分布:农民115人,工人135人,知识分子234人,个体户110人,大学生151人。

文化程度:文盲20人,小学文化51人,初中文化177人,高中或中专文化122人,大专以上375人。

2.2 问卷设计  信仰作为个人精神世界最深层的价值体系,具有自身复杂的结构。

国内有人(赵志毅等,2000)曾基于信仰的不同层次和两个辩证关系从思辩的角度提出信仰的三层次、四维度结构[3]。

我们为了避免与哲学界对信仰类型划分的冲突,在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和深度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针对信仰的内容建构其相应的维度。

我们将信仰按内容划分为以下五个维度:(1)物质信仰;(2)精神信仰;(3)伦理信仰;(4)国家社会信仰;(5)宗教信仰

其中,物质信仰包括财富、权力、享乐、生命等四方面的内容;精神信仰包括求知、审美、自由、真理、人格尊严、自我实现等六方面的内容;伦理信仰包括待人、做事、个人生活、家庭、职业等五方面的内容;国家社会信仰包括国家利益、尽忠报国、民族昌盛、社会责任、社会福祉等五方面的内容;宗教信仰包括神灵、灵魂、宗教、命运等四方面的内容。

整个调查问卷除收集被试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本人及父母文化程度等)信息外,信仰状况部分共有52个项目组成,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71,分半信度为0.74,各种信仰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0至0.84之间。

另有4个项目测查被试对社会安定重要性的认识与当前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

采用5点制评分,其中"5"表示非常同意,"4"表示比较同意,"3"表示说不清,"2"表示比较不同意,"1"表示非常不同意。

问卷在施测过程中采用匿名操作技术。

2.3 数据处理  将问卷调查结果录入计算机,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forWindows8.0)进行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职业人群的信仰现状与分析  不同职业人群的信仰现状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职业人群的信仰现状  附图  **表示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以下同。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职业人群在信仰各维度上的得分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农民工人个体户群体在物质信仰伦理信仰、宗教信仰上的得分高于相应信仰得分的平均值,而知识分子大学生精神信仰上的得分高于相应的平均值。

从而说明不同职业人群在信仰的内容上是有差异的。

从表1也可看出,虽然不同职业人群在信仰追求上存在差异,但各个人群在信仰各维度上得分的顺序基本是相同的:国家社会信仰得分最高,其次是精神信仰伦理信仰农民个体户有所颠倒),再次是物质信仰,宗教信仰得分最低。

说明当前我国民众对祖国和民族的繁荣富强等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问题是达成共识的,对健康的精神信仰的追求强于财富、享乐等物质信仰的追求,对封建迷信基本持抵制的态度(平均得分小于3分)。

因此,从总体上说,当前我国民众的信仰现状呈积极向上的态势。

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常抓不懈的结果。

对表1结果进行多重比较显示:在物质信仰方面,农民工人个体户得分显著高于知识分子大学生;在精神信仰方面,知识分子工人得分显著高于农民个体户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民;在伦理信仰方面,农民工人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知识分子个体户,且个体户知识分子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在国家社会信仰方面,知识分子工人得分显著高于农民个体户大学生;在宗教信仰方面,知识分子得分明显低于农民个体户工人得分明显低于农民,而大学生得分明显低于其它任何群体。

以上结果说明,虽然在总体上表现出知识分子大学生更偏重于精神信仰农民工人更偏重于物质信仰伦理信仰的趋势,但在信仰的不同维度上还是表现出不同职业人群信仰追求的复杂性。

这不仅与多侧面的信仰内容有关,而且与不同人群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有关。

大学生作为最年轻和文化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既表现出与知识分子群体在精神信仰方面的趋同性,又表现出其独特的差异性。

他们思想活跃,崇尚真知与自由,对宗教束缚不屑一顾,对自我实现充满渴望,但阅历不深,对包含家庭责任、传宗接代等观念在内的伦理信仰考虑较少。

个体户群体则可能由于常年在外忙于生意,因而家庭伦理观念淡薄,在国家社会信仰方面表现也较差。

工人群体却由于长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原因,其信仰追求比农民个体户显得积极向上,甚至在某些方面(例如国家社会信仰方面)明显强于大学生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今后对大学生应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教育。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