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宪政意识

; [摘要」  本文对宪政意识的概念进行了分析

宪政意识源于生活在某种文化中的人们宪政实践的经验总结,深受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影响。

本文以此为起点重点分析宪政意识的三大特性:民族性、稳定性以及借鉴性。

宪政意识不仅是对宪政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反映,同时它对推进宪政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

正是由于对宪政意识本身界定的模糊不清和认识上的缺乏,导致现实中宪政意识的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在对宪政意识本身进行概念分析的同时,将重点分析宪政意识的三个互为联系的特性。

宪政意识的概念分析  宪政意识如何界定,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1]  1;宪法意识是指人们凭借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体验中形成的有关宪法宪法现象的认识、思维和心理活动。

也就是说,宪法意识人们宪法的内容、特点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宪法为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促进宪法的实施和完善的意识形式。

2;宪法意识是指人们宪法内容和宪法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是法律意识的基础和核心。

从内在结构上讲,宪法意识是由宪法基本认识宪法观念两大块构成。

前者是人们宪法规定和相关宪法知识的了解,后者是人们宪法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宪法精神和宪政内涵的深刻理解,是相对稳定的理性化概念体系。

宪法意识体系中,宪法基本认识是初级阶段,是对宪法宪政的感性了解和粗浅认识宪法观念是其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对宪法感性认识的消化、提炼而得到的宪法理性认识,表现为一种稳定的思想体系,是宪法意识的主体。

[3]  3;宪政意识是法律意识基本组成部分,如果说成文宪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宪法作为法律规范只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宪政意识应当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意识

宪政意识与成文宪法相对而言,是一种观念上的宪法,涉及到广泛的领域。

在内容上是多层次的、多元的。

它可以是人们关于宪法的明确的思想体系,也可以是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感觉和态度。

[1]  4;宪法意识是指人们关于宪法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

反映了公民对国家宪法的制定、执行、保障、修改、存废等重大问题的基本认识

内容上包括了人们宪法基本看法,对现行宪法的态度和要求,对宪法本质和作用的理论观点,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公民行为合宪性的评价,以及人们关于宪法的知识和修养等。

层次上划分为宪法心理和宪法理论两个层次。

宪法心理是人们宪法现实不系统的自发形成的直观感觉,以及各种情绪和愿望等。

它是宪法意识的感性认识阶段,是宪法理论形成的基础。

宪法理论又称宪法思想体系,是人们宪法问题一种系统化、抽象化的思想观点,是对宪法的理性认识,它是宪法意识的精髓,在整个宪法意识中占据支配地位。

同时,在表现形式方面,根据宪法意识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宪法意识和集体宪法意识

前者是指个人对宪法基本看法和评价,以及个人对宪法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修养。

后者是社会群体对宪法基本看法和评价,以及对宪法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所持的理论观点等。

[2]  分析以上几种观点,前三种观点都是从法律意识的角度出发,缺乏对宪政意识特殊性的分析,没有厘清在法律意识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宪政意识与其他法律意识的区别。

第四种观点从认识论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把握宪政意识,符合哲学上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但是同样缺乏对宪政意识的区别性特征的分析

其实,宪政作为一种“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要考查其历史轨迹必须将其置于特定文化土壤之中,可以说宪政本身就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由各种文化条件不断酝酿的产物。

离开某一特定文化土壤宪政意识无从产生。

因此讨论宪政意识时必须将其与一定的文化形态联系起来,任何离开社会文化条件这个基本出发点去讨论宪政意识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宪政意识就是生活于特定文化条件中的人们对历史上已经发生的或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宪政实践活动的认知和评价。

分析这一概念具有以下意义:  第一;宪政意识是一种主观认知和评价,相对于客观现实而存在,与现实生活中的宪法相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它对宪政活动有反作用。

具体说来可以促进宪法创制、宪法实施以及民主政治建设。

宪法的创制过程中,统治阶级的宪政意识决定了宪法的性质及内容。

尤其是在法制传统薄弱的国家里,普通民众不知宪法为何物,宪法仅为精英阶层所知悉,宪政意识成了精英意识

在这种情况下,精英阶层所具有的宪政意识明显地直接决定着宪法的创制。

一定意义上,囊括了精英阶层的统治阶级的宪政意识直接决定了宪法的命运。

第二;宪政意识的形成来源于生活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条件下的人们对历史上或现实中宪政实践状况的总结。

一方面,宪政意识的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这里的人,既包括个体意义上的人,也包括群体意义上的人。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属的社会阶级和阶层的不同,他们接受的法律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也不同,因此这就使得宪政意识具有了个体性的差异。

这种个体差异说明宪政意识的复杂性。

同时,人又总是生活在社会情况相对稳定的群体中,他们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法律传统,因此又使得宪政意识具有了在一定范围内的共同性。

这种主体的不同宪政意识划分为个体宪政意识和阶层宪政意识的依据。

另一方面,宪政意识形成的客观依据是宪政实践。

不同时代的人由于其所处的历史阶段的不同宪政活动内容不同,因此所形成的宪政意识不同

宪政意识的特点分析  宪政意识民族性  宪政意识作为对宪政实践的主观认知为特定的人所拥有。

每一个人又属于一个特定民族,因此这就使得人们形成的宪政意识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打上深深的民族文化的烙印。

每个民族在其历史繁衍的漫长进程中,都发展了一套独特的文化系统。

各个民族的差异,最鲜明的体现在文化不同上。

可以说文化的差异是构成不同民族的最主要因素。

宪政意识的主体为归属于某一特定民族并且从事认知活动的人,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在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要想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不同国家和民族宪政意识必须把宪政意识放在各个具体国家和民族文化视野中去探寻。

宪政意识的产生孕育于特定民族文化宪政意识产生后的发展和完善也同样受制于该民族文化,离开某一特定民族文化来抽象地谈论宪政意识必然导致认识上的偏差和失误,宪政意识失去其民族文化的土壤,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正如王人博所说西方人对宪政的追求是对宪政自身的价值的追求,是对自由、平等、民主、共和、人权的追求。

而在中国,宪政成了人们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一个工具,人们希望宪政能成为实现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手段。

在西方,“宪政自身的价值及其目标与思想者所期望的东西是一致的:宪政就是通过防御性的制度设计来控制政府权力,以便为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保有一个充分的空间。

中国的知识分子则不同,他们从中国的历史场景出发,把由西方宪政本身所提供的那些价值放在一边,最感兴趣的是:‘宪政能为国家的富强做些什么?’由此出发,他们一开始就把西方的复合式政治结构分拆成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并强行使之与中国的富强目标发生联系。

”[4]。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