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出现于自20世纪90年代,是一类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集纳米微粒子技术、电子发光技术、抗原—抗体免疫反应、生物素—亲和素系统以及电磁场分离整合设计的自动化标记免疫分析系统,结合了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具有化学发光电化学两个过程,磁珠微球当做固相载体,发光物质为三氯联吡啶钌[Ru(bpy)3]2+,电极进行激发,三丙胺参与循环反应,稳定快速的发光检测的结果可靠、稳定,具有的准确度与精密度要高于酶联免疫法[1]。发光检测灵敏度高,不具有人为操作误差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选取60例患者血清标本,18份标本血清甲胎蛋白浓度正常,42份标本血清甲胎蛋白的浓度超出正常的范围。通过Roche Elecsys201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与SN—697型自动双探头放射免疫计数器进行检验。  1.2方法放射免疫分析法运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用甲胎蛋白宽范围放射免疫分析测定盒,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运用的检测试剂为Elecsys2010配套AFP定量检测试剂盒,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检测操作。  2结果。

通过NCCLS精密度评价方案,运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放射免疫分析法对高浓度、中浓度、低浓度血清甲胎蛋白质控血清作重复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放射免疫分析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CV值对比放射免疫分析法相对较小。如表1所示。  表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放射免疫分析检测AFP精密度分析  质控血清 例数 放射免疫分析 电化学免疫分析   批内CV(%) 批间CV(%) 批内CV(%) 批间CV(%)  高浓度 18 4.62 5.63 2.18 2.62  中浓度 18 5.15 5.60 2.13 3.54  低浓度 18 5.50 6.72 2.53 4.15  2.2参照方法对比的NCCLS评价方案,运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60例患者血清标本的AFP浓度,结果显示两种方法都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运用不同浓度患者的混合血清,加入不同浓度的定值血清,运用ECLLA与RIA进行检测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平均回收率为98.8%,放射免疫分析法平均回收率为96.7%。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回收率明显高于放射免疫分析法,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文 讨论  电化学发光免疫电化学反应与化学发光这两个过程,发光物质为三氯联吡啶钌[Ru(bpy)3]2+,具有三氯联吡啶钌[Ru(bpy)3]2+的生物分子和配体能够产生结合反应,之后就可以进入流动测量室,之后启动电发光过程。电化学发光免疫可以用于传染性疾病病原体的诊断、肿瘤诊断、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以及激素的检测[2]。  HbsAg是直径22nm与Dane颗粒的管型颗粒和球型颗粒构成,HbsAg具有免疫原性,是HBV的标志,可以作为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最开始出现的指标[3]。当前我国很多实验室都运用电化学发光免疫与放射免疫分析,但是浓度低的标本检测是由于方法学导致灵敏感降低,临床上容易产生漏检。因为检测具有较大的影响因素,会对灰区周围的标本测定结果产生较大差异,重复性较差。放射免疫在生物医学界内被广泛运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是抗原与抗体自身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标记运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会不断发生衰变,无法久存,会对环境和人体产生一定的破坏,该方法需要和抗体结合,与游戏的部分分离之后进行测定,分离技术具有一定的麻烦,还会导致一定误差,特别是不容易实现自动化操作和反应过程长不利于对大量标本进行大批量的检测[4]。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导致的具有较长潜伏期、传播速度较快、危害较广的传染病,运用有效的手段与指标可以进行早期诊断,监测患者病情,有利于控制病情传播、指导用药与预后判断。国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断主要方法为血清病毒抗体检测,其次是病毒和相关抗原的检测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的过程是在封闭的流动系统中进行,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几率,试剂比较稳定测定的结果准确、快速,且可靠,具有较高的精密度[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重复性与回收率都要优于放射性免疫分析法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平均回收率为98.8%,放射免疫分析法平均回收率为96.7%,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血清甲胎蛋白的精确度与准确性都要优于放射免疫分析法,值得临床推广。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