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药物初探] 靶向药物价格

靶向药物的出现对肿瘤患者来说可谓福音。

据称,靶向药物不但可以大大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而且也因为其保守治疗的方式而大大减少了病人的痛苦。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重大疑难疾病已经被人类攻克。

靶向药物的出现也让人们战胜肿瘤的信心更加强大。

虽然我国仍然处于靶向药物的起步阶段,但随着对其了解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不久的将来,靶向药物一定能够服务于更多的肿瘤患者。

我们期待着靶向药物被列入医保常规治疗药物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本期,本刊特邀专家同您一起初探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是相对于传统的治疗药物而言。

这类药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目前主要用于肿瘤的特异性治疗,其特点是基于正常细胞肿瘤细胞存在的分子差异,对肿瘤细胞进行特性杀伤而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好像具有靶向性。

表现为特异性强,毒副作用小,是个体化治疗的理想药物

靶向药物通过与其特异的靶分子结合,改变该分子的构象,阻断或减弱其天然分子与其结合的能力,阻止细胞接受增殖信号的能力或阻断该信号在细胞内的传递,进而引起细胞的凋亡,而正常细胞由于表达分子的差异,则不受或很少受到影响,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靶向药物的分类   靶向药物目前用于临床治疗的种类从结构上可分为单克隆抗体类和小分子化合物类。

单克隆抗体是一种特异识别抗原单一表位的抗体,如:用于治疗乳腺癌靶向药物赫赛汀、用于治疗结直肠癌以及头颈鳞癌的艾比妥、用于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美罗华;小分子化合物是一种模拟天然分子(如:ATP)并与功能分子特殊结构域结合的化学合成分子,其特点是其与功能分子结合后将阻断天然分子的结合或减弱天然分子结合的能力如:用于白血病以及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的格列卫、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易瑞沙、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以及胰腺癌治疗的特罗凯、用于胃肠道间质瘤以及肾癌治疗的舒尼替尼、用于肾癌治疗的索拉非尼等。

根据其作用的靶分子所分布的细胞部位可分为靶向受体的膜外区、靶向受体的膜内区以及靶向细胞内关键调控分子(注:细胞受体通常具有细胞膜外结构域、跨膜区、细胞膜内结构域,通常细胞膜外结构域与天然调控分子结合后会导致其细胞膜内的结构域活化)。

靶向受体膜外区类药物,如:赫赛汀,艾比妥,美罗华);靶向受体膜内区类药物,一般是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 (TKI)如:易瑞沙,特罗凯;靶向细胞内关键调控分子药物,如:格列卫,舒尼替尼,索拉非尼。

另外从作用靶标的数目还可分为单一靶标类(赫赛汀,艾比妥,美罗华,易瑞沙,特罗凯等)和多靶标类(格列卫,舒尼替尼,索拉非尼)。

靶向药物发展的历史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肿瘤相关分子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997第一个用于治疗非霍奇金式淋巴瘤的分子靶向药物(针对细胞受体CD20的单克隆抗体)问世, 1998年针对乳腺癌治疗分子靶向药物(针对HER—2/Neo过量表达的单克隆抗体)赫赛汀也获得临床应用批准,随后针对其它细胞受体相继推出,如:针对CD33的麦罗塔,针对EGFR的艾比妥等。

如前所述,肿瘤相关的异常分子除了表达于细胞膜上的受体外,更多的是位于细胞内部,由于单克隆抗体分子较大,正常情况下无法自由进入细胞的内部,所以探索可以自由进入细胞内部的小分子化合物就成为另一研发方向,针对细胞受体内部结构域以及重要信号传导途径中的组分设计并筛选的小分子化合物,显示出对肿瘤细胞显著的抑制作用,随后相继获得临床批准应用,如:抑制EGFR酪氨酸激酶活性的易瑞沙和特罗凯,抑制细胞增殖信号传导途径中重要分子RAF激活的索拉非尼。

由于肿瘤的发生是多层次的调控异常,针对肿瘤细胞内其它非信号传导途径中的重要分子靶向药物最近也获得重要的进展,如抑制细胞内甲基化转移酶活性的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抑制细胞内蛋白降解复合体的万珂,抑制叶酸代谢的普拉曲沙,抑制细胞色素CYP2D6的阿比特龙,促进免疫增强的易普利姆玛等   最近单一分子用于多个作用靶点分子化合物相继也获得了临床应用批准,如:用于肾癌治疗的舒尼替尼和帕唑帕尼,该类分子由于作用于多个位点,不仅疗效显著,而且也不易产生耐药,是小分子化合物重要的研发方向。

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状况   目前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主要集中于肿瘤患者治疗

像常规的化疗药物一样,患者随着治疗时间的持续,将从药物的敏感逐渐转变为耐药,所以如何克服耐药性将是靶向药物治疗的关键。

国外临床资料显示,多种靶向治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将显著降低患者的耐药性,所以随着靶向治疗药物价格的下降,多种靶向治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将成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多作用靶点靶向药物相对于单一靶点药物而言可明显降低或推迟耐药性的出现。

另外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也明显提高敏感性增强治疗的效果,所以在肿瘤治疗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或与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将成为重要的手段。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靶向药物治疗机制是以其作用的分子特征为依据的,由于个体以及肿瘤发生过程的差异,只有带有靶向药物特异作用靶分子的部分患者才表现为对靶向药物的敏感性,而其他患者即使则表现为不敏感,再加上目前靶向药物的价格相对较为昂贵,而且不同的生产地区价格差异也较大,所以在评判靶向药物使用与否之前,对患者进行靶向分子的检测将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靶向药物起步较晚,目前我国自主开发的抗肿瘤靶向药物较少,其中属于单克隆抗体药物有:泰欣生(尼妥珠单抗),其作用靶点为EGFR,广泛用于EGFR高表达肿瘤患者的治疗;美妥昔单抗,其作用靶点细胞表面抗原CD147,主要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属于小分子化合物的药物有:盐酸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其作用靶点为EGFR,主要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总之我国目前靶向药物仍处于起步阶段,其种类与规模与国外还有较大的差距,随着研发成本地下降,相信不久的将来靶向药物将会成为医保范围内的常规治疗药物,造福于广大肿瘤患者。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