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城新区转型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新城新区作为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平台,经过30多年发展已形成庞大体系。

新城新区在一些地方过度扩张发展,由此带来一些问题。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城新区必须转型发展,未来将呈现十大特征:新城新区的定位从模糊状态转向清晰明确,新城新区建构起较为完整的体系,转型从粗放走向集约、从低效迈向高效,产城融合成为新城新区主要空间布局形式,政府与市场协作的开发模式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利用,试点性示范性政策将会更多惠及一般性新城新区,更加注重在已有新城新区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叠加与提升,新城新区成为中外合作的重要平台,新城新区将更多采取进位与淘汰并存的管理机制,核心能力建设成为新城新区获得竞争力的主要方式。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新城新区;转型;新常态;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5)04—0001—10   新城新区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惯性发展的力量依然强大。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城新区必须转型发展

未来,新城新区发展的政策体系将不断完善,新城新区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一、中国新城新区数量众多,已形成庞大体系   广义上讲,新城新区是为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方面需要,由主动规划与投资建设而成的相对独立的城市空间单元。

新城新区包括: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自贸区、大学科技园,以及产业新城、高铁新城、智慧新城、生态低碳新城、科教新城、行政新城、临港新城、空港新城等等。

截至2014年10月,中国新城新区发展的基本情况是:   (一)新城新区数量众多、结构趋于完整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10月,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数量超过3000个。

其中,国家级新区11个;各类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综保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等约500个;各类省级产业园区1600多个;较大规模的市级产业园区1000个;县以下的各类产业园上万个。

1.国家级新区成为新城新区的龙头。

2014年,西咸新区、贵安新区、大连金普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等一批国家级新区相继成立。

加上已有的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这类国家级新区达11个,它们的规划统一由国务院审批,是体现国家战略的空间载体。

2.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成为新城新区的骨干。

截至2014年10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21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115个。

此外,还有国家级保税区、边境合作区、出口加工区等,它们在推动经济发展与体制创新上都发挥骨干带动作用。

3.省(市、区)级各类新城新区成为新城新区系统的重要支撑。

各省级层面的新城新区有1650个,较大规模的市级新城新区有1000多个(见表1)。

其中,32个省(市、区)中,20个达到平均每县(县级市、市辖区)1个新城新区

广东省新城新区县均数量最多,平均每县(县级市、市辖区)1.78个。

其次为山东、四川,平均每县有(县级市、市辖区)1.37、1.05个新城新区

(二)新城新区成为重要经济增长极   1.东部主要国家级新区占所在市GDP总量的30%。

据统计推算,东部地区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等主要的国家级新区,2014年GDP基本超过全市GDP总量的30%以上。

相比较而言,中西部新城新区GDP占全市GDP比重则大大降低。

天府新区的比重最高,约占15%,而贵安新区低于2%。

这表明,东部地区新城新区作为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明显,中西部新城新区的增长极作用相对较小。

2.国家级新区经济开发区贡献的GDP占全国近1/4。

2014年8月114个国家级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9.7万亿元,实现增加值5.8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1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的l6%,出口创汇占同期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6.9%,上交税额达1.1万亿元,出口总额为3700亿美元。

从已发布的2014年1—9月份数据看,全国21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6万亿元,占全国的13.4%,财政收入超过1万亿元,税收收入为90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3.3%,增幅分别高于全国1.8和5.9个百分点。

作为开放的平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和外商投资再投资金额是2841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进出口总额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15.1%。

(三)新城新区空间分布较为集中   从全国看,据不完全统计,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省级和市级以上较大的新城新区数量分别是1173、819、872、310个。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七个城市群集聚了1473个新城新区,占全国新城新区总数的46.9%(见表2)。

(四)出现超大型新城新区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10月,全国超1000平方公里新城新区数量约25个。

其中,在各省(市、区)中面积排名第一的新城新区,16个超过1000平方公里

武夷新区、新疆米东新区、大连金普新区的面积分别达4132平方公里、3407平方公里、3357.6平方公里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4个国家级新区相继获批,总面积超过8650平方公里,超过1992—2012年所有获批其他新城新区面积总和(此处不计人舟山群岛新区)。

(五)新城新区城镇化的重要平台   以北京与上海为例,2005—2014年,北京市新增加的常住人口中40%以上集中在城市发展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是我国开发进度最快、人口增长最快的新区之一。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浦东新区的常住人口为138.8万人,占上海市总人口的10.4%。

2014年,浦东新区常住人口为550多万,占上海市总人口的23%。

也要看到,新城新区人口密度较低的现象十分突出。

从32个省级单元面积排名第一的新城新区看,25个新城新区人口密度均低于每平方公里1000人。

其中,有10个新城新区平方公里只有500人以下,兰州新区为806平方公里人口为10万人,曹妃甸新区为1869.4平方公里人口为22万人。

这些新城新区平方公里都只有100多人(见表3)。

(六)以低碳、智慧为内容的新城新区发展迅速   截至2014年10月,全国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地级城市已达380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57.6%。

此外,全国超过70%的地级城市提出智慧城市概念。

这类低碳、生态、智慧新城新区往往是在原有城区功能上的叠加与深化,体现了新城新区向集约高效方向的迈进。

二、推动新城新区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新城新区一轮热潮接着一轮热潮向前发展,最根本原因是新城新区成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空间平台,全面参与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

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深入理解中围新城新区的合理性、内生动力,才能真正理解尽管宏观政策不断变化,但新城新区发展仍然存在强大的惯性力量,数量上不断增加。

(一)新城新区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改革开放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迅速做大经济总量。

新城新区可为工业提供空间,能通过特殊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灵活地进行中外企业合作,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而成为各地推动经济增长的“法宝”。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各级政府推动下,全国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普遍设立各类经开区、高技术园区,后来又有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等,政府行为的重要内在动因就是推动经济增长。

相比较而言,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在新城新区发展中,也有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因考虑。

但由于体制不同,都没有像中国这样通过政府行为大规模建立各类新城新区的形式:如,美国1880年始建的普曼是工业革命以来第一座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对完整社会功能的工业新城,也是美国现代新城的起源。

建立工业新城的目的之一是资本家希望通过改善工厂环境,提高企业产出效率,实现资本双赢。

(二)新城新区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农村人口难以进城生活与就业。

改革开放后,一系列制度探索与突破,逐渐打破这一藩篱,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成为农民工。

同时,通过就业、升学等途径进入城镇并且留在城镇的人口不断增加。

21世纪以来的第一个十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 35个百分点,每年城镇新增人口2200万人。

截至2013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53.7%.城镇人口数量为7.4亿人。

预计2020年将达60%,未来20—30年,还将有2—3亿人成为城镇化人口,城镇人口有望达10亿。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在过去30多年中,我国也是城镇化数量和规模最大的国家。

中国相对较好地解决了新增城镇人口的去向问题,基本途径就是老城区消化一部分人口,另外就是通过新城新区建设承载大量进城人口

(三)新城新区可提供解决既有城市问题较为可行的方案   我国新城新区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问题。

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主要通过建设卫星城的方式疏导人口

二是产业疏导问题。

如,首钢外迁至唐山市曹妃甸,河北省在唐山市建立曹妃甸新区

三是居住问题。

在一些城市周边出现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新城,其主要功能就是居住。

四是旧城改造与保护问题。

如,苏州市老城区东西两侧分别开发建设有新加坡工业园和苏州新区新区发展与旧城保护相结合,取得较好效果。

五是发展空间的限制问题。

如,杭州由于西湖及山体的限制,在建成区西南发展受到限制,最终制定跨江发展的战略,建设钱江新城成为新的城市中心。

(四)新城新区城市建立或提升新的功能区的重要平台   区域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发展变化之后,一些城市面临行政区划调整,或需要进行新的功能定位,新城新区往往成为发展新功能的新空间。

一是围绕新的行政中心建立新城

城市的行政中心位置迁移后,需要进行部分新城建设以满足需要。

如,合肥市将行政中心南移,建立滨湖新区以满足需要。

二是建设高铁新城

如,一些地方围绕高铁站点建立高铁新城

三是建设港口等重大项日需要新城配套。

如,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港项目启动,上海芦潮港项目据此立项、规划并建设

四是建设科教新城、生态新城低碳新城

如,为进一步引进海外人才,为科技孵化创造好的空间平台,杭州市规划建设未来科技城。

近年来,许多城市兴建生态新城低碳新城,以此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

三、新城新区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   我国新城新区数量不断增多、面积不断扩大,除合理性的因素外,还有一些非理性因素。

如,地方求新、贪大、求洋;地方可以获得土地并使用土地管理政策助长新城新区在空间上扩展;政府不计债务规模及后果的投融资开发模式为“造城运动”推波助澜;对新城新区缺乏有力的调控与规范。

以上动因多年来同时存在,导致新城新区在一些地方过度扩张发展,由此带来一些问题。

(一)新城新区数量过多   有的地方不顾实际,盲目规划建设新城,导致部分新城有城无产或有城无人。

这些新城既有临港新城、三四线城市新区,也有沿海地区部分号称“生态”、“低碳”的新城新区,还包括各地竞相发展的高铁新城新区

2014年,有媒体发布“中国大陆城市‘鬼城’指数排行榜(2014)”,50个地级城市榜上有名,它们的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之比小于0.5或略高于0.5,即1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不到5000人,小于住建部规定的城市用地标准,即每1平方公里建成区容纳1万人口

排名靠前的某城市平方公里建成区只有700人。

(二)土地处于低效利用状态   我国工业用地比例达26%,发达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达40%、50%,而发达国家只有7%、2.7%。

目前,城镇工矿建设用地中,处于低效利用状态的为5000平方公里,占全国城市建成区的11%。

新城新区在土地利用方面,主体功能定位不清、空间布局混乱、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成为较普遍的现象。

(三)有的地方不计成本进行开发   我国新城新区开发过程中,政府主导性色彩较浓。

政府没有信用评价等级,且又具有统筹协调各类资源的巨大优势,使地方在新城新区投资中,不计成本、责任不清、管理混乱、不用承担后果等现象十分突出。

当以上现象与“土地财政”模式融资结合起来,问题可能趋于螺旋式的恶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地级市财政收入的30%—35%、县级市和县财政收入的50%—70%来源于土地出让和房地产开发收入,这是一种典型的土地财政。

一旦停止政府供地,政府就可能“断奶”,财政就难以持续。

为避免财政危机,政府会千方百计通过多种途径出让土地。

近些年,愈演愈烈的地方融资平台负债规模日渐增加,一届政府接着一届政府扩大地方融资和负债规模,m现“新官不理旧财”、“借钱没想还钱”的局面。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