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清热化湿法联合西药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脾虚湿热型慢

健脾清热湿法联合西药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脾虚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效果。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性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胃脘胀痛及纳差等[1]。本文主要研究健脾清热湿法联合西药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脾虚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效果,并作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接收并使用西药三联疗法治疗的幽门螺杆菌阳性脾虚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24例作为对照组,本组性别比为13∶11,年龄为24—63岁,平均(411.34)岁;病程为9个月~13年,平均(51.03)年。选择同期接收并联合健脾清热湿法治疗的另25例为研究组,本组性别比为15∶10,年龄为25~62岁,平均(421.38)岁;病程为10个月~12年,平均(50.82)年。两组在性别比、年龄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本次所选研究均符合相关疾病诊断标准,研究均经胃镜证实;研究均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功能障碍者,排除合并严重神经及造血系统疾病者,排除合并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疾病者,排除入组前服用过其他抗生素、质子泵本文由收集整理抑制剂者,排除合并药物禁忌症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西药三联疗法治疗,克拉霉素片口服,一次0.5 g,一日两次;阿莫西林胶囊口服,一次1 g,一日两次;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一次40 mg,一日两次;治疗15日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研究组使用健脾清热湿法联合西药三联疗法治疗,其中,西药三联疗法同对照组健脾清热湿法的药方为:败酱草20 g,白术、茯苓、党参、薏苡仁、淮山药各15 g,陈皮、木香、黄连、佩兰各10 g,砂仁6 g、甘草3 g;用水煎煮后分两次口服,一日一剂,连续治疗一个月。   1.4 效果评定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进行积分,并对两组治疗疗效进行评定,其中:治疗以后患者症状及体征明显消失,且中医症候积分下降程度在90%及以上为临床治愈;治疗以后患者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且中医症候积分下降程度在60%~89%之间为有效;治疗以后患者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临床治愈率+有效率[2]。同时,使用14C呼气试验检测治疗后兩组患者Hp感染的根除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   治疗以前,研究组中医症候积分为(10.291.29)分、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为(10.020.38)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以后,研究组中医症候积分为(3.110.18)分、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为(6.171.28)分,两组治疗以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以前相比均明显下降,且治疗以后研究组中医症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   2.2 对比治疗以后两组的疗效   研究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79.17%(P0.05)。见表1。   2.3 对比治疗以后两组Hp根除率   研究组治疗以后的Hp根除23例、根除率为92.00%;对照组治疗以后的Hp根除18例、根除率为7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慢性胃炎的主要因素;西药三联疗法是临床治疗该病的首选,但长期使用该种治疗方法的毒副作用较多、且耐药性较强。祖国医学认为,慢性胃炎属于痞满、胃脘痛等范畴,脾虚湿热型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类项;多因脾胃失和、气滞血瘀等所致;对其的治疗应以理气化湿、健脾和胃等为主;本次所选用的健脾清热湿法中,白术能够利水燥湿、益气健脾,党参能够和胃生津、补中益气,薏苡仁、茯苓可健脾益胃、清热燥湿;砂仁可醒脾化湿、调中止呕;诸药合用,能够共奏化湿理气、益气健脾等功效。本次研究中,癌常规三联疗法治疗基础上联合健脾清热湿法研究组,其治疗以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总有效率及Hp根除率等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汪红兵等[3]研究结果相符。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