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吞虎咽 当心吃坏食管 狼吞虎咽

医生手记   我科胃肠动力室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胃肠疾病患者,有腹胀、腹痛的,有反酸嗳气的,有便秘、腹泻的。

有一天,一位主诉胸骨后不适半年的46岁妇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正在接受食管测压检查。

正常情况下,受检者吞咽5~10毫升温水后,食管各段会出现30毫米汞柱以上的收缩波,提示水是在食管有节律的蠕动推动下进入胃内的。

而这名患者的情况非常奇怪:无论怎么增加饮水量,都看不到30毫米汞柱以上的收缩波,仅出现一些低幅的(15~25毫米汞柱)、推进不明显的无效收缩。

在医学上称之为“无效食管动力”。

是什么原因使她的食管功能受损呢?经过检查,我们排除了她患溃疡病、食管炎、糖尿病等影响食管功能的器质性疾病,但她的进餐习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数十年来,这名女患者的用餐时间非常短,平均5分钟左右,称得上是典型的“狼吞虎咽”。

“弄伤”食管的罪魁祸首会不会就是这个不良习惯呢?      吃得快,食管伤   正常人吞咽食物后,食管的推进性蠕动食物的重力作用会将食物送入胃内

有统计表明:食物吞咽开始到胃贲门下需7~14秒,要想保护食管功能进餐速度(或吞咽频率)最好与食管推进性蠕动的规律相协调。

咀嚼1次1秒钟计算,每口饭宜咀嚼30次后再下咽,给食管充分时间协调自己的运动状态。

狼吞虎咽般在短时间内连续摄入过多食物,势必会影响食管蠕动规律,食物大多靠重力作用“坠”入胃内,极少借助食管蠕动作用,久而久之,食管蠕动功能会逐渐因废用而退化。

食管的正常蠕动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原发蠕动,推动食物下行入胃;二是继发蠕动,帮助清除食管内残余的滞留食物,以免出现食管炎、溃烂等。

食管蠕动,临床上就会出现胸骨后不适、疼痛,甚至吞咽困难等症状。

必须提醒的是,食管蠕动功能一旦退化,要想使其重新恢复正常是非常困难的,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细嚼慢咽好处多   要想保护食管功能细嚼慢咽是关键。

细嚼慢咽这句成语蕴藏着很深的科学道理,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各民族都从不同角度强调细嚼慢咽这一养生之道。

《昨非庵日纂》云:"吃饭须细嚼慢咽,以津液送之,然后精味散于脾,华色充于肌。

粗快则只为糟粕填塞肠胃耳。

"犹太教法典中曰:“慢食者长寿”。

在轻松的环境中细嚼慢咽,不但对消化系统有益,还可松弛紧张的神经,消除疲劳。

充分的咀嚼常伴随唾液分泌量的增加,除助消化外,唾液中的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等能消除某些致癌物质的毒性,有实验发现,唾液腺分泌物与食物中的多种致癌物(如黄曲霉素、亚硝胺等)接触32秒钟以上,就有分解其致癌毒性的作用。

另有实验显示,吃同样食物的人,细嚼者比不细嚼者对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要好些。

专家提醒   细嚼慢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们曾在武汉市进行过一次健康成人进餐时间的调查,发现进餐时间为10~25分钟,平均19.23分钟。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上班族、男性、口腔疾病患者、高中学生进餐时间偏短,就餐环境吵闹、职工食堂、单独进餐等因素有导致进餐过快的倾向,希望大家多多注意。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