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交际与商贸文化冲突

[摘要] 国际商贸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缺乏跨文化意识所导致的商贸冲突也随之加剧,本文通过分析种种冲突,力求揭示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差异,提高人们对于商贸活动跨文化意识的重视。

[关键词] 商贸活动 文化冲突 跨文化交际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迈出了对外商业和贸易的步伐,而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举动更加推进了这一步伐的前进速度。

对外商贸活动的频繁直接涉及到的就是对商贸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

随着英语教学在我国高校的展开,国民英语水平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精通英语商贸知识的人才开始活跃在对外商贸活动当中,然而,发生在不同国籍背景下的商贸活动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在商贸活动中由于不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而闹出笑话,甚至影响到双方合作的例子比比皆是。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涵盖内容涉及到了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交际学等等学科,短短一篇文章远不足以观其全貌,本文将主要讨论它在商贸英语当中的表现作用,以期对于活跃在国际商贸活动中的人士有所启发。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紧迫性      自从上个世纪后期我国向世界敞开国门之际,英语学习就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时至21世纪的今日,不少大中专毕业生都已经掌握了相当的词汇量,理论上可以运用一口流利的英语活跃在国际商贸的舞台上,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

首先,口语的表达并不熟练,不能够真正做到思维的转换。

其次就是,不能够充分跨越国情,以及文化的鸿沟。

作为一名经贸类高校的教师,笔者对这方面的教学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有着比其他专业学生高一级别的英语要求,并且也进行了相关专业英语的培训,但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始终未能占有一席之地。

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有些非常优秀的专业国贸人才能够在国际商业会晤中侃侃而谈,最终却仍无法达成双方的合作。

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国际商务活动的紧迫性显得彰明较著。

二、文化冲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体现      1.商务招待   作为商贸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商务招待,其定义的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之广泛,本文的讨论难以涵盖其大部分,在此,笔者只对于发生文化冲突的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称谓语的差异。

中国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团体取向的纵向(等级)文化(vertical and group—oriented culture), “上下尊卑”仍然制约着人们的行为,称呼语中所体现出来的权势(Power)色彩远远浓于平等或一致性(Solidarity)的关系,西方文化则是一种个体取向的横向(平等)文化,人们偏爱对等式(reciprocal or symmetrical)称呼模式,人们对于职业尊卑、官职大小并不敏感,称呼语的平等或一致性标记功能比较突出。

因此,在商贸活动的称谓语中,中国人习惯用职位+姓氏的结构,如李经理,王部长等等;而西方则习惯用Mr/Mrs/Miss/Ms+Surname(姓氏)来称呼,随着宾主双方熟悉程度的加深,甚至在一些正式场合,可以互相称呼对方的名。

有些不了解这一差异的往往会生搬硬套中文的习惯,称呼外商为manager+surname,误以为这显示了对对方的尊敬,其实会让对方感到一头雾水。

其次,用餐文化差异。

商贸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招待客人用餐

这个环节也是文化冲突体现的最明显的地方。

中国生意场上的用餐文化,更多的表现在酒桌文化

“无酒不成宴”很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一特质,说的是在生意场的饭局中,生意人要用酒来说话,用酒来衡量彼此间的情分和诚信,酒过三巡才会进入正题。

招待外商时,中国的“劝酒”礼节所蕴含的盛情却无法被外商正确地接受和理解。

西方的用餐时饮酒大多是搭配主菜进行的,酒本身就是一种调剂,决不存在为了饮酒而饮酒的现象,而且,西方大多数人对于过量饮酒持一种否定态度,认为属于酒精上瘾,甚至有很多帮助人们戒酒瘾的专业机构。

因此,对于中国商人在饭桌上过度频繁的敬酒会有一定程度的反感,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对对方诚意的怀疑。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