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与痰浊淤血相关性理论基础与研究依据

【关键词】 高脂血症;,,痰淤;,,病因病机;,,治则。

摘要:应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结果,探讨高脂血症与痰浊淤血相关性,以明确痰淤在高脂血症防治中重要位置及治疗原则。

关键词:高脂血症; 痰淤; 病因病机; 治则。

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的名词,中医传统上并没有高脂血症的病名,但从临床实践观察,中医认为血中脂质升高与脏腑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有关,其质地浓稠,具有痰的特性,充于血中影响血液循环,导致瘀的产生,它具备中医痰浊、淤血的病理性质,所以高脂血症属于祖国医学的“痰浊”“淤血”范畴。

1 中医高脂血症认识。

中医典籍中无“血脂”及“高脂血症”之病名,但《内经》有关“脂”“膏”及膏粱之疾等论述,是中医高脂血症认识之滥觞。《灵枢・卫气失常》篇云:“人有肥、有膏、有肉(原作“内”,据下文,知为“肉”字)。”“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形充,形充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也。”“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称其身,命曰众人。”这是从体内脂膏多少,推论气血多少,进而判断脂、膏在体内正常与否。《礼记・内则》曰:“脂,膏以膏之。”《说文解字注》:“膏,肥也。”孔颖达疏:“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可见膏脂二者性质相同。对于“脂”“膏”的形成,《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张志聪《灵枢集注》云:“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说明膏脂来源于水谷,属津液较为稠厚的部分,在脾的运化、肺气的敷布、心的营运、肝的疏泄、肾的气化功能作用下而流行于津血之中,并随血而循脉上下,敷布全身以濡润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张景岳《类经》说:“膏,脂膏也。津液和合为膏,以填补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由此可见,中医文献描述的人体膏脂运化与西学所谓血脂有异曲同工之妙。亦可以这样认为,从生理学角度而言,中医学所言随津血运行之膏脂与西医学所谓血脂不谋而合。在生理状况下,体内正常的脂质是维护体魄健壮,提高抗病能力的重要物质。《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其民华食肥脂,故邪不能伤其形。”说明人体不仅需要五谷、五果等营养成分,亦需脂膏以滋养。若膏脂摄取过少,则易消瘦羸弱,肌肤脏腑无所滋润,从而降低抗病能力,则形容枯槁,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指:“身无膏泽。”,若摄入过多,或膏脂的生化、转输、排泄等发生异常,则体内脂膏过盛,因其随津血运行,而使津血稠厚,从而使分清泌浊功能发生困难,易生壅滞之患,其壅滞于血脉者,伤害血脉;壅滞于经隧者,伤害经隧;壅滞于脏腑者,伤害脏腑,种种不一。《灵枢・血络论》说:“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其中“血气俱盛而阴气多,其血滑”,显然是指津血运行正常,无疑包含脂膏运行正常。“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泄”,是指气血盛而太过,所谓有余是也,因其有余,故曰“阳”。“其血黑以浊”,既指津血中浊物过多(包括脂膏过多),过多之脂为痰,粘稠度高运行不畅之血为瘀,这是对痰浊淤血的形象描绘。脂膏过盛多与饮食不节、年老体弱、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而痰浊和淤血是其结果。无论是过食肥甘厚味,或脏腑功能的失调,都能导致代谢障碍,水谷精微(包括脂膏)不归正化,聚成痰浊,痰浊留滞于血脉,则脉道失畅,形成淤血。痰浊、淤血既成之后,则可转化为致病因素。因为痰浊内生,留而不化,则阻碍气机,反伤脏腑,使脏腑功能更加紊乱,气机更加阻滞,津液更难运行,因而加重痰浊淤血。若淤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脏腑失养,功能失调,津液不化,清浊难分,聚而为痰;或者痰浊内阻,气血不能正常运行,终必淤血为患。由此可见痰浊与淤血之间又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例如脾失健运,水谷精微输布失常,聚而为痰,痰浊伏于血脉之间,因而脉道壅塞,则淤血由生;或痰与血胶结,粘滞难分,形成痰淤互结,病情更加复杂。《素问・调经论篇》曰:“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血不利则为水”(水、痰、饮同源异派)。李《医学入门》云:“痰乃津血而成。”《诸病源候论・诸痰候》指出:“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王纶《明医杂著》云:“津液者,血之系,行乎脉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浊气滞则凝聚而为痰。”唐容川《血证论》云:“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丹溪心法》云:“痰挟淤血,遂成窠囊”。以上援引,均能从病因病机角度,说明脏腑功能失调与痰浊淤血间互为因果的关系;亦能说明痰浊与淤血间的互为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涉及病机方面较多,但对于脂膏运化、输布失常来说,这种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对辨证论治,更为重要。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