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发制品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研究

摘要 许昌发制品产业源远流长,近年来凭借其知识溢出效应、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效应创新效应、品牌与广告效应,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低成本优势消失、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低附加值环节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形成、集群内的创新网络功能弱小等一系列升级压力。

应通过完善集群创新网络、合力打造集群品牌、扩大集群的外向度等途径来做好许昌发制品产业集群升级

关键词 许昌发制品产业集群产业升级      一、许昌发制品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竞争优势      1.许昌发制品产业的发展历程   许昌发制品业兴起于清朝末年许昌城西的灵井镇泉店村,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改革开放后,许昌发制品产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

1990年以前为第一阶段,主要以收购头发、进行头发的初加工为主,其产品为原料型的档发。

由外贸部门代理销售,经青岛、深圳销往韩国、日本、德国等国,由他们加工成发制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

这一阶段以家庭作坊为组织形式,以手工劳动为主,利润微薄。

1990—1993年为第二阶段,许昌发制品产业实现了产品升级

1990年,许昌发制品总厂成立,利用三联机以及加工假发的技术和工艺。

生产出了可以带来高额利润的假发。

随后,产品发展到人发和化纤发两大系列,包括假发、曲发、发帘、发条、发块、色发六大类500多个品种。

许昌发制品业实现了由原材料初加工、手工小作坊向工业化的跨越。

1993—2000年为第三阶段。

通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许昌发制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1993年许昌发制品产业的旗舰企业瑞贝卡与美国新亚国际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河南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

瑞贝卡产品得以直接销往北美及世界各地。

瑞贝卡的带动下,许昌其他一些发制品企业也纷纷走向国际市场。

通过2000多个收购和销售网点,印度、俄罗斯、越南等地以及中国各地的人发被源源不断地运到许昌,经过加工变成各种漂亮的发制品,销往美国、西欧、韩国、日本、俄罗斯及非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高档发制品在国外市场走俏,许昌市把发制品经营放到本市出口创汇的主要地位,作为新兴产业予以支持,促使许昌发制品产业快速发展。

2000年至今为第四阶段,许昌发制品产业稳步扩张并面临升级压力。

一方面,许昌发制品企业在这一时期逐步打开了非洲、北欧等地庞大的市场,并在那里设立了自己的销售公司和生产基地。

截至2005年,在尼日利亚设点的许昌发制品厂商约有10余家,包括瑞贝卡、神龙、龙正、大地等。

2001—2005年间,许昌发制品创汇平均每年以20.8%的速度增长。

另一方面,许昌发制品产业也面临着技术创新能力低、品牌影响力小、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附加值较低的环节升级压力。

这一时期,许昌发制品行业制定了统一的质量标准,河南省发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发制品标准委员会先后在河南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成立,这意味着许昌发制品产业将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踏上自主创新、自创品牌、扩大开放的升级之路。

2.许昌发制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一是知识溢出效应

同行业的生产厂商、供应商、重要雇主、支持性产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厂商聚集在一起,既相互竞争又相互模仿,人际间接触频繁,劳动力在企业间流动性很强,使集群知识传播速度达到最快、溢出效应达到最大。

二是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效应

集群企业地理邻近,容易建立信誉机制和相互依赖关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集群内的技术人才大多来自本地,这就减少了雇佣专业人才方面的交易成本。

集群内有大量的专业信息,通过由地缘、血缘、亲缘、业缘结成的广泛社会网络快速流动,可以节省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还能享受供应商提供的辅助服务。

三是创新效应

一方面,由于地理上的邻近和共同的专业知识企业间存在大量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机会,为企业间相互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基本的环境条件。

集群内部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加强了成员间的技术合作,降低了合作成本及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这种有效的合作与互动,使知识要素流动加剧,各类知识相互融合碰撞的概率增大。

由于创新多出现在知识的交界处,因而集群网络中知识的充分运动,为知识的彼此激活创造了条件,增加了新知识产生的机会。

另一方面,企业彼此接近,产品的相似性造成激烈的竞争,竞争的挤压效应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四是品牌与广告效应

集群企业可以通过统一对外促销、规范品质标准、认同专项技术、推广共同商标、共享集群信誉等集群效应,谋取单个中小企业很难具有的差异化优势。

二、许昌发制品产业集群面临的升级压力      1.低成本优势的消失   近年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许昌原有的发制品原材料(人发)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人发价格不断攀升。

劳动力成本、污染治理成本也不断上升。

2004年许昌发制品出口总量为6184.94吨、创汇总额为2.52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5%和22%:2005年出口总量为7170.05吨、出口创汇总额为2.92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6%和16.2%。

虽然出口量增长速度加快,但利润增长和创汇增长速度却明显下降。

表明许昌发制品产业集群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渐消失。

2.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低附加值环节   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制造业的价值链有三个主要环节,即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市场营销。

其中,知识含量较高的是两头的环节,而中间环节知识含量较低。

所以在价值链中。

两头的附加值较高,中间环节的附加值较低。

形成了一条两头高、中间低的“微笑曲线”。

许昌发制品尽管在1990年代初完成了从档发到工艺发的升级,但迄今为止,在全球价值链上,仍偏重于制造环节,有待于向新材料研发、营销、品牌运作等高附加价值环节提升。

3.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形成   聚集与协同形成的竞争优势是集群发展的内部动力。

战略管理专家安索夫认为协同使公司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部分的总和。

集群企业的协同效应表现为大量企业的聚集和密切协作,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使各企业协调耦合的区域整体功能大大增加。

达到帕累托最优。

许昌发制品产业的特性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决定了集群企业价值链上的联结较少,大多数企业认为,企业之间联系的主要方式仅是地理上的邻近。

从长远看,这种松散的联结不能充分享受分工带来的好处,集群企业产业配套不够紧密,资源得不到最优配置。

产业集聚效应难以形成,内部存在无序竞争,由于只有集聚而没有协同,难以形成集群应有的竞争优势,集群的发展动力不足。

4.集群内的创新网络功能弱小   近年来,瑞贝卡、龙正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瑞贝卡先后建立了河南省发制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研发机构,2005年的研发投人占销售收入的4.9%,而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其自主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升。

但是。

一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仅靠少数几家企业的努力很难得到大幅度提升。

制约集群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集群企业创新意识淡薄。

除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外,其他中小企业很少有专门的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产品设计及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均由相关的车间主任或外聘人员解决。

二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一些大企业刚开发出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很快被其他企业模仿,许多小企业冒用大企业的品牌,不但损害了知名品牌的声誉,而且也挫伤了企业研发投人与品牌投入的积极性。

三是集群企业很少进行合作创新

企业都意识到发制品生产流程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大大缩短加工周期、减少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但是集群企业面对这一共同的技术改造问题时并没有进行联合攻关。

四是政府及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不够完善。

集群有机集聚效应不太显著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未能进一步加强引导,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扶持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合理整合集群内外创新资源,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完善集群创新网络,从整体上提升集群创新能力。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