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与房颤的关系探讨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房颤

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炎性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受到重视。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是肝脏合成的急性炎症期蛋白,作为炎性反应标志物,在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明显升高。循证医学证明,血液中的炎性反应因子—CRP作为房颤发病机制之一,已引起人们的重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作为组织炎性反应的一个标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间接反应局部炎性反应的程度。作者以hsCRP作为观察指标,探讨性反应房颤发病中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本院门诊或住院的房颤患者98例为房颤组,其中男61例,女37例;年龄41~76(56.3±9.8)岁。按照ACC/AHA/ESC指南建议,阵发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7d)31例(A组),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7d)41例(B组),永久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1年)26例(C组)。所有患者均排除:(1)急性心肌梗死;(2)合并感染、肿瘤或免疫系统疾病;(3)肝肾功能不全;(4)2个月内有外伤或手术史;(5)NYHA心功能≥Ⅲ级者;(6)合并脑血管意外。对照组(D组)选取在本院门诊体检,其体格检查、血生化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肝胆脾肾B超、胸部X线片均正常的健康者100例,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40~76(55.1±10.1)岁。各组年龄及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选后均常规空腹抽血送检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含量,同时化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12导联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色B超记录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使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血清hsCRP浓度显著高于A组(P<0.05)和D组(P<0.05),A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D组(P<0.05),C组血清hsCRP浓度显著高于A组(P<0.05)和D组(P<0.05),但与B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左心房前后径>A组(P<0.05)及D组(P<0.05),但B组与C组左心房前后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左心房前后径>D组(P<0.05)。见表1。对B组和C组左心房前后径与hsCRP水平采用直线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者有正相关性(r=0.56,P<0.05)。表1 不同房颤患者hsCRP、左心房前后径的比较 注:与D组相比aP<0.05 与A组相比bP<0.05。

3 讨论。

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周志强[1]对国内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心房颤动总患病率为0.77%,按人口构成标准化后为0.61%,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患病率也增加。心房颤动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它可使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6~3.5倍,使病死率增加50%~90%。研究显示[2]:心房颤动是由肺静脉激动触发及维持的,肺静脉的异常激动是心房颤动的始发机制。另有研究者发现,肺静脉的肌组织内存在自律性细胞,临床上的心房快速激动肺静脉的异常激动引起,但异常激动产生的原因并不清楚。近年来,作为发病机制之一的炎性反应因子—C反应蛋白引起人们的重视。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