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旅游中的文学书写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2017年2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也强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政策。山东文化旅游厅厅长王磊提出“山东省要上下通力合作,围绕编制规划尽快启动资源梳理、资料搜集,加快文旅精品征集,策划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推动山东文旅融合,以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借助旅游发展、旅游建设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使它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走向世界,是旅游从业者的重要使命。

山东山河壮丽,泰山在此崛起,黄河由此入海,运河穿流而过,湖泊平原星罗棋布,自然环境类型丰富。同时山东又是孔孟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华夏文明、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悠久灿烂。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孕育诞生了许多的本土文学之士,也吸引了大批的文学才俊客居游历,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学宝库。山东文学历史悠久,名作名家辈出,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种类齐全。这些文学作品为今天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资源,同时不同的地域文化也使山东文学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象。这些文学主题也成为旅游景区开发的重要依据。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来提升旅游文化建设、丰富旅游资源、传播中华文化是当今山东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旅游景区建设中,只有不断汲取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充分展示其民族精神和民族魅力,才能将旅游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丰富和发展旅游文化

1.山东旅游文學的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的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导,又与佛道思想相互融合。齐鲁山水自然,四季风光为文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源泉,而这些也就构成了山东旅游文学的丰富内容。

1.1起步期。

南北朝以前虽然在《诗经》、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中出现了一些山东风貌的描写,但因为生产力水平相对还比较落后以及战争频繁,纯粹的旅游活动还没有真正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魏晋以来,统治的残酷和道家隐逸之风的盛行,开始有文人关注自然,描写自然,随之出现了许多反映山水风光的作品,在这时期,山东作家成就比较大的有建安时期的王粲、孔融、刘祯、徐干;西晋的左思;南北朝时期的颜延之、鲍照、刘勰等人。他们笔下有许多反映山水风光的作品流传,但反映齐鲁山水作品却不是很多,这大概与他们长期在外做官有关。

唐代随着社会的安定,生产力的发展,反映自然山水风光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因为文化中心处于长安一带,山东本土文坛相对落寞。但唐代文人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漫游生活,更使得游学之风大盛。齐鲁之邦以其雄奇的山水、淳朴的民风、悠久的历史成为唐代很多诗人向往之地。在漫游生活中,他们把沿途所见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财富。其中以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最引人注目。

李白一生曾数次游览山东名胜,并曾娶妻长期寓家于任城(今济宁)达23年之久。他游济南、登泰山、喝美酒、访道士,与杜甫同游曲阜等地结下深厚友情。在此期间,李白写下了《游泰山六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东鲁门泛舟二首》《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等作品。另外他所作《任城县厅壁记》追述了任城的由来和周边的地理形式及景色、民俗等,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据统计,在李白传世的980余首诗文中,作于齐鲁或在他地所作但涉及齐鲁自然人文的诗文近180篇,约占其诗文总数的18%。杜甫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和天宝四年(745年)两次来到山东,在山东作品现存10余首,其中最有名的《望岳》表现了泰山的雄伟和他壮志勃发的青春豪情。此外还有《登兖州城楼》《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等名作。他与李白的忘年之交也成为文人友谊的佳话。高适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初到山东,曾写下《东平路作三首》。天宝四年(745年)冬,再次到山东东平郡。次年夏,应李邕所约到济南与李白、杜甫相聚。初秋,随李邕至北海(今青州),期间到渤海游览。高适在山东诗作有20余首,如《鲁西至东平》、《送郭处士往莱芜兼寄苟山人》等记述了旅途风光感想。

这些作品中展现的是齐鲁的悠久历史和壮丽山河,为山东旅游文学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繁荣期。

宋朝初年,社会安定、文化繁荣,学游、宦游、商游等各种游览形式纷纷出现。随着文化中心的东移,山东文学也随之走向繁荣。山东词坛成绩卓著,据史料记载,山东作家人数在北方仅次于河南位居第二位,全国范围内列第八位,著名词人有李之仪、晁端礼、李清照、辛弃疾等。他们的诗作生动地描绘了许多古时山东的风貌。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展现了章丘的旧时风景,而晁补之的叔叔晁端礼的四首《满庭芳》描绘出济南城“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美丽景致。在诗的创作中,王禹偁、晁补之在当时影响也比较大,晁补之的《谒岱祠即事》记录了晚年罢职闲居,游览泰山时的所见所感。全诗68句铺叙了岱顶所见景物,笔势纵横开阖气象阔大雄浑,颇有齐鲁之风。

此外,北宋时期许多著名文人曾在山东做官或生活过,他们在这期间留下的诗词歌赋成为山东旅游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些作品对于山东旅游景点的社会地位的确立极为重要。在这些创作者,中,欧阳修、曾巩、苏轼、苏辙、范仲淹等人影响较大。欧阳修于熙宁元年(1068年)在青州任职,两年间留下了《表海亭》《春晴书事》《青州书事》《留题南楼》等多首表现青州风物的诗作。曾巩于熙宁四年(1071年)任齐州军州事,在济南生活了两年,因“爱其山水,题咏最多”。诗歌有《西湖纳凉》《百花堤》《芙蓉桥》《北渚亭雨中》《金线泉》《华不注山》等几十首。还有《齐州北水门记》《齐州二堂记》等散文为我们保留了宋时济南老城风貌。苏辙于熙宁六年(1073年)至熙宁九年(1076年)在齐州任职,当时苏轼也在密州任职,相距为邻,心情愉悦,时有吟咏,诗作多为齐地风光胜景、日常生活,作品有《北渚亭》《槛泉亭》《灵岩寺》《岳下》《超然台赋》等诗文。范仲淹幼年随母改嫁至淄川长山(今邹平),直到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6岁考中进士后才离开山东,当地淳朴的民风和儒家传统学说对他影响颇深。其皇祐三年(1051年)任青州知州时曾看望青少年时期的旧居,写下过《尧庙》《游石子涧》《留别长山父老》《表海亭》等诗篇。苏轼一生曾两次在山东任职,第一次是熙宁七年(1074年),知密州军州事,熙宁九年(1076年)罢任,次年正月离开。第二次是元丰八年(1085年)六月任登州知州,在任仅五天即调回京城。在密州任职期间是其创作的高峰期,公务之暇,他常登山临水,游遍密州境内名胜古迹,了解当地风土民情、历史文化,留下大量相关的诗词文赋。如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蝶恋花·密州上元》《水调歌头》;诗《登常山绝顶广丽亭》和散文《超然台记》等。在这里,苏轼写了230多篇诗、词、文章,并形成了豪放派风格。在登州为官时间虽短,也写下名作《登州海市》诗。他们的作品山东旅游文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元代是山东文学创作大发展时代。据统计,山东籍的作家包括诗人、散曲家、戏曲家等共有130多人,其中有数十人在当时闻名全国。这些诗人的作品中描写山东风景及民俗的作品数量也极丰。代表人物和作品主要有张养浩《趵突泉》《登历下亭》《登泰山》《云庄记》;邱处机《仙景》;刘敏中《满江红》;张起岩《潍县八景》及客居山东的元好问的《泛舟大明湖》等。当时的东平是全国著名的戏曲重镇,高文秀、康进之都是当时的杂剧名家,他们的作品以水浒戏为主,戏中除了表现梁山好汉的英雄故事之外,也反映了山东的风土民情。

1.3发展期。

明清时期山东旅游文学进一步走向繁荣,作家数量众多,作品质量较高,创作形式也走向多样化。

明朝中后期山东本土文学创作出现兴盛局面,除了作家作品众多之外,还出现了一些诗社和诗歌社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海岱诗社和历下诗派。海岱诗社出现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成员是由青州一带退休和赋闲在家的官绅组成。诗歌内容多反映当地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流畅,多带有忧国之思。如冯裕的《梦游劳山》《山泉精舍》。历下诗社也称“济南诗社”,成员包括前七子之一的边贡,后七子领袖人物李攀龙,还有殷士儋、许邦才、刘天民、边习、华鳌等,此后又有一批出生于济南、歌咏济南的诗人加入,其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朝。作品多以济南本地的风俗景物为表现对象,且互相酬唱追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邊贡的《七月四日泛湖次暮春佛寺韵》、边习的《登白雪楼怀于鳞》等作品都很有代表性。除诗文、小说之外,明代山东的散曲、戏曲也十分繁荣。散曲创作中的代表人物是集豪放派大成的临朐人冯惟敏,他留下了许多反映当地风光的散曲佳作。戏曲的代表人物是章丘人李开先,代表作是标志明代传奇成熟的《宝剑记》。

明代以后,来山东游历的文人墨客也不断增多,这主要得益于齐鲁大地长期以来形成的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众多的名胜古迹、文化遗迹。受明代以后尊孔政治的影响,许多文人大儒来曲阜祭拜,留下许多诗文记载。如李东阳的《曲阜纪事》《祭尼山庙文》《重建孔子阙里庙图序》、薛瑄的《诗礼堂》、王守仁的《谒周公庙》等。泰山也是当时的旅游胜地,历代吟咏泰山的诗文数不胜数。明代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就有《登岱》诗,此外如方孝儒、杨继盛、李梦阳、边贡、王守仁的写泰山的诗都很有特色。

山水名胜外,山东的许多城市也很有特色。李裕的《游大明湖记略》、晏壁的《历下名泉咏》、张鹤鸣的《游湖十绝》展现了济南泉水文化的风韵。明代大运河两岸出现了许多热闹的城市,山东境内的临清即是其中之一。而“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就是以临清为背景写成的,书中真实展现了运河文化的风貌。《水浒传》中也有对于水泊梁山和阳谷、郓城、东平等地风貌的大量描述。

清代初期延续了明代山东文学的繁荣,诗歌创作上的代表人物是王士禛,24岁与诸名士于大明湖创办秋柳诗社,所赋《秋柳》四章得到许多前辈诗人称赞。在他的诗作中,反映故乡风貌的数量极多。

清代山东文学的另一个大家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除小说外,他的诗、赋、传、记俱佳,内容多为山东景物的描述,如《古历亭赋》《趵突泉赋》《林四娘诗》《聊斋》诗等。《聊斋志异》中也有许多故事以山东景点为背景,为旅游内容增添了不少色彩,如《香玉》、《崂山道士》等。戏曲创作方面孔尚任以《桃花扇》闻名于世。在他年轻时曾在曲阜县北石门山中居住多年,读书之余遍游山中各处景观,写下了《游石门山记》等旅游佳作。

清朝末年,被鲁迅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长篇小说《老残游记》,采用了游记体的结构,对山东风情民俗、自然山川景物有大量精彩描写,对山东旅游贡献巨大。

1.4新生期。

20世纪以来,山东旅游文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浓郁的齐鲁地方色彩。作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演绎了一幅幅洋溢着齐鲁土地气息、风俗民情的生动画卷。

上世纪30年代以后,山东作家王统照、杨振声、李广田、吴伯萧、臧克家等或执教或读书,一些省外知名作家先后也来到山东济南、青岛逐渐成为他们的中转站或落脚点。老舍于1931年先后应聘于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在山东生活了七年之久,《济南的冬天》、《五月的青岛》等风景散文,至今脍炙人口。《骆驼祥子》、《大明湖》等小说名篇也创作于此。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萧红、萧军、丁玲等也曾经在青岛生活、写作。抗日战争爆发后,本土作家在战火中开始成长起来,到建国初期,杨朔、曲波、王愿坚、峻青、贺敬之、冯德英等人形成了一个颇有实力的山东作家群。杨朔的散文曾经风靡一时,成为学习的摹本。经过十年浩劫的沉寂之后,上世纪80年代山东文坛重新崛起,莫言、矫健、张炜、刘玉民、尤凤伟、李贯通、孔孚、马瑞芳、张宏森等人再次形成新的山东作家群,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这些作家不仅在他们的作品中反映着时代的变化,也把齐鲁大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人文传统展现在世人眼前,为旅游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资源。冯德英的胶东文学系列、张炜的芦清河小说系列、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尤凤伟的石门小说系列、刘玉堂的沂蒙山系列、李贯通的微山湖系列等等,那一马平川的齐鲁平原,巍峨雄浑的峰峦山脉,晨曦暮霭中的村庄农舍,波澜起伏的海域湖川,挟带着古朴纯厚、丰富多姿的民俗风情,在作家笔下显示出醇郁、隽永、独具风采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他们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山东旅游文学的新的辉煌。

2.山东旅游景区旅游文学主题开发的现状与问题。

文学旅游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对旅游资源人文内涵的充实还是对旅游线路策划宣传和旅游景区服务方面,文学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对于文学主题的旅游资源开发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建设了与《水浒传》、《金瓶梅》相关的水泊梁山风景区、东平水浒影视城、阳谷景阳冈景区、狮子楼景区、郓城水浒好汉城景区、临清的水浒传、金瓶梅文化旅游区;趵突泉李清照纪念馆、章丘清照园、青州范公亭公园、淄川的聊斋园和蒲松龄故居、青岛名人故居一条街、济南和青岛老舍故居、济南大明湖秋柳园等文学名人故居、纪念馆;以民间传说为主题的沂源牛郎织女景区、淄博博山涌泉村孟姜女文化园和故居纪念馆、蓬莱八仙过海景区;海阳地道战景区、朱家峪《闯关东》影视基地、青州井塘古村《红高粱》取景地、高密莫言旧居及《红高粱》影视城等影视拍摄基地等。这些景区开发大多以自然园林景色、雕刻塑像展览、人物故事物品展示等静态观光型模式为主。从目前开发情况来看,存在着许多问题,从而使山东文学游市场不温不火。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