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的媚眼儿您接住了吗:眼眉

人们在辨别田黄石时多专注于石皮萝卜丝纹、红筋这“三大特征”。

可却没有感悟到这兰个特征浮于表面,虽易于认识,易于掌握,但也易于造假。

而“温润”二字,才是田黄之根本。

记得初上福州,第一次见到石雕艺术家王一帆时,曾问他:“田黄是什么样的呢?”答曰:“它会向您抛媚眼儿。

”   问得实在没什么水平,但答得也未免过于玄妙,抛媚眼儿,那是什么?   当时对田黄完全不了解的我实在难以从字面上去理解它的意义,只好去从人的本身去评判,王一帆他在应付了事、但慢慢地,田黄看得多了,摸得多了,对于它抛来的媚眼儿,虽不能像行家那样一下子就接着,但慢慢地体会,也逐渐能琢磨出几分奥妙来。

都说“一两田黄三两金”,可在当今这个世界上,似乎田黄的保值性已远远超过了黄金本身,黄金还有落价的时候呢,田黄的价格却一直在涨,到底要涨到什么程度,谁心里都没谱,据说非常可能变成世界上最贵的石头

既然如此,自然就要得之而后快了。

田黄实在是一种很奇怪的石头,似乎并不需要拥有它的人去普及它的价值,欲得者众,可谓蜂拥而上。

自从明末清初的曹学俭无意中发现它以后,都没让人回过味儿来,就炙手可热起来。

或有奇货可居,这无疑要让田黄产地的居民首先兴奋起来,挖掘田黄的浪潮此起彼伏。

好像从都没有停止过。

可怜唯一出产田黄的长仅8公里、流域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寿山溪流域,从清代起,不说被人挖了千遍万遍,但至少每一个小石头子儿都要被人过滤几遍。

这么多年下来,能挖到的新田黄越来越少,可田黄的价格却越来越高,,没田黄却想得高价,怎么办,造假呗,不知从哪一天起,市场上的田黄铺天盖地地向您拥来,哪一家卖寿山石的店铺没十件八件的田黄?可这么多的田黄里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就要看哪一个能抛媚眼儿了、假田黄,无论表面功夫做得多么光鲜,没那个底蕴,那千娇百媚的眼儿,是无论如何也抛不出的。

寿山石界,无论是卖的还是做的,随便抓来一个问下:“真田黄是什么样的?”“带石皮红筋萝卜丝纹的”。

这话答得应该不算错,它们确实是田黄的三大基本特征。

在很久很久以前,生于寿山溪源头上的寿山石,因各种原因从山体上滚落到下面的溪涧里。

长期在溪水中的冲刷翻滚,磨圆了棱角,洗净了杂质,沐浴日月精华,形成了卵形的田黄石坯胎,然后又被地表的虚土埋入地下,受到酸性土壤的侵蚀以及水分和地温的浸滋,色泽渐浓,品质愈美,慢慢地生成了与众不同的石皮萝卜丝纹与红筋等诸多特征。

这些特征与它的母体,寿山石中的高山石,完全不同。

从上面这段话我们就可以知道,从母体分离之初,田黄本来是没有皮的,但在溪流,尤其是在土壤里所度过的漫长岁月中,田黄原生石受周边土壤中所含的元素侵袭使其外表发生了物质变化,形成了与其内部迥异的石皮

石皮的形成与周围环境关系密切,被发现于黄沙土的田黄多挂黄皮,被发现于白沙土的田黄多生白皮,同理。

发现于黑泥土的田黄石就大多是乌鸦皮或蛤蟆皮。

有些田黄石更是奇特,先是在黄土里藏了一段时间,生成了黄皮后又被带到黑土或白沙层中埋上一段,结果就又在黄皮之外生成了乌鸦皮或白皮,形成了黑黄或白黄以及黑白黄双重或三重皮的现象。

真是大自然造物,无奇不有!   正是由于石皮生成的独特过程,使其成了寿山石中所有掘性石,也就是从山体分离出的独石所特有的特征。

田黄是独石中的一种,石皮自然就是它的特征之一了。

在过去,古人认为石皮田黄中的杂质,在制作过程中都会把它去掉,所以,您看那些田黄旧品,很少有石皮的。

现代,由于田黄越来越少了,人们为了向世人证明其身份的真实、高贵,会特意将皮留下。

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吧,给造假者提供了一个充分施展其技艺的舞台,各种各样的假皮,染色的、煮色的、用石粉胶附的、树脂造的等等,让人眼花缭乱。

不过,无论假皮做得怎样真,它终究是假的,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的漏洞。

既然是假的,媚眼儿就肯定抛不出了,即使勉强发出点“秋波”,接受者也就是那些短路之人。

萝卜丝纹就跟石皮不同了,它是田黄本身就有的,或疏或密,或多或少。

不过以明显、细腻、均匀为好。

有的人教条点、片面点,辨别田黄就以萝卜丝纹为准,有萝卜丝纹的就是田黄石,没有则不是。

这样一来,虽也可能撞对了,但几率可就比较小了。

首先呢,田黄中的极品田黄冻石是没有萝卜丝纹,而荔枝洞和高山等寿山石有的却有,常常被人拿来伪造田黄石

不过用它们造的田黄石丝纹较粗,不够细密,放在眼前斜着细看,还会发现表面有凹凸感,并在感觉上总有种人为染色的火气,行家一看就能看出来。

关于红筋,恐怕就得多说两句了,因为对寿山石不熟的人恐怕不容易想象。

寿山石还安闲地睡在寿山中时,受到地动、地质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常常会崩裂,出现裂纹。

既然有隙可乘了,与石头们生活在一起的水就会渗进来占地盘。

而这水肯定不会像我们喝的纯净水那样纯,本来就含在水中的各种矿物质、杂质就会随之渗入,将这些裂缝填实。

可想而知,以这些外来侵入砉填充的石头肯定会留下一定的异色痕迹,而这些痕迹在寿山石中就被称为“筋”或者“格”。

需要申明的一点是这些“筋”或者“格”与石头是一整体,并没有物理上的裂痕,而那些我们通常所说的裂纹在寿山石中被称为“裂格”或“白格”。

很多的寿山石都有“筋”或者“格”,当地人常把它称之为“生命线”。

人们认为有了生命线,寿山石才是活的,才会生长。

通常来讲,田黄石的格纹是红色的,因此就被人形象地称为“红筋”,更有人喻之为田黄石的“血管”。

这些红筋田黄埋在地中时被土壤中所含的铁质元素沁入格纹所致,其他的石种由于难得能被埋于土下,想有并不容易。

近年来,有造假者用人工染色的方法造红筋,不是火气太足就是难以深入,总归是不地道,很容易露出马脚,所以就有了“无格不成田”这样一句很流行的生意话。

为什么说它是生意话,是因为就田黄本身来讲无筋无格自然更好,但那样质高的田黄太少,有了这样一句话,田黄即使有筋有格也会卖出好价钱。

看到这儿,您应该知道为什么我说石皮红筋萝卜丝纹是田黄抛媚眼儿的基本条件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绝对的条件,只能说有了它们资本更足些。

抛媚眼儿的根本条件      田黄石质地温润细腻,富有灵性,古人称之“璧以无瑕见宝,珠以有光为容”,,“温润”是前人形容田黄石的特定用词,却令不少人费解,地质学者更有异议。

“润”可说而“温”何解,难道石头有体温吗?   温润是一种感觉,一种味道,很难从正面解释,旁敲侧击或许有助于理解。

黄色中性温和,美而不艳,乃中华国色,是帝制时皇族专用的颜色,象征富贵。

“温”有老与熟的意思。

饱经磨炼的田黄石无论色泽与质地都比其他寿山石种更为老到成熟,沉稳凝腻。

田黄石很易于传热,一块石头传玩到第二个人手中时常常就被玩热了。

在手里稍握片刻就会感觉到手心开始出汗,有一股细细的暖流沿臂而上,浑身都舒畅爽快。

传说慈禧太后刻有将“同道堂”田黄石印玺藏于肚兜内。

取出盖章之时,都能化解结冻了的印泥。

所以对“温润”二字不仅毋庸置疑,还要感谢古人造词之严谨和懦雅。

言简意赅、恰如其分地道出了田黄石特殊的品质   田黄是很少有巨大的,多可在手中把玩 把玩、把玩,过于光滑或抚之粘手,都会影响趣味 田黄石细腻凝结,不滑不冰,滑润恰到好处,手感极佳。

以大拇指轻抚田黄的表面,就如摸着婴儿细嫩的皮肤般,愈摸愈温润,愈摸愈有情韵,舒爽得令人爱不释手您或许觉得过于玄虚神秘,但田黄的那份奥妙,非反复抚摸而不得。

因而,行家鉴定田黄,定要握在手里反复揣摩,时不时地还要在自己的脸上蹭上几下,品味的就是那种特殊的感觉。

有人说,闭着眼睛可以从几颗石中把田黄石摸出来,这话难免有些夸张,但从众多似是而非的田黄中,一眼就能接到真田黄抛出的媚眼儿,绝不忽悠!   虽然由于田黄所带来的价值日益加大,号称田黄的物件也越来越多。

但任何一个非寿山田黄之物,即使长得再像,就算可以乱真,也是一个没有内涵之物,充其量不过就似一个高仿真的机器人,一个没有灵魂的机器罢了。

什么时候,您见过一个机器抛媚眼儿了?。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