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临床观察

作者:杨景虎,刘庆斌,英殿武,郭秀娟,刘颖,戴秀婷。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急重型脑出血疗效。方法 对急重型脑出血78例(微创疗法组38例,内科疗法4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微创疗法病死率10.5%,内科疗法病死率37.5%,微创疗法组非常显著低于内科疗法组(P0.01)。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急重型脑出血优于内科疗法

【关键词】 急性期;脑出血;穿刺术。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我们自2000年1月~2002年7月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38例,获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组38例,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33~78岁,平均51.2岁。有高血压病史者25例。头部CT检查示基底节区出血27例,丘脑出血2例,基底节区、丘脑血肿破入侧脑室9例,脑叶出血8例,多发血肿1例。出血量25~49ml 16例,50~79ml 15例,80~99ml 4例,≥100ml 3例。术前意识状态GCS积分≤3分3例,4~8分5例,9~11分12例,12~14分18例,发病至手术时间为≤6h 22例,7~12h 5例,13~24h 2例,24h 9例。内科保守治疗组为随机抽取1997年1月~1999年12月在本院住院脑出血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35~76岁,平均52.5岁。有高血压病史者27例。头部CT检查示基底节区出血29例,丘脑出血2例,基底节区、丘脑 血肿破入侧脑室10例,脑叶出血9例,出血量为23~49ml 17例,50~79ml 18例,80~99ml 5例。治疗前意识状态GCS积分≤3分2例,4~8分6例,9~11分13例,12~14分19例,发病至治疗时间为≤6h 24例,7~12h 8例,13~24h 6例,24h 2例。   1.2 手术及治疗方法 根据头部CT检查测量并定位,确定穿刺点及深度,选择适宜长度YL—1型血肿穿刺粉碎针,在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下,针钻一体送入血肿中心,抽吸、冲洗、滴入尿激酶2~4万U、透明质酸酶1500~3000U、肝素5000~12500U,闭管2~4h后开放引流,冲洗、抽吸、液化引流过程为每日2~4次,血肿破入脑室者,轻度只行血肿穿刺,重者同时行对侧侧脑室穿刺引流[1],术后复查CT,血肿基本消除后拔除穿刺针,本组留针时间为2~5天,平均为2.63天。内科保守法组为给予甘露醇、速尿、β—七叶皂苷钠等常规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治疗,高血压者酌情给予小剂量硝普钠、卡托普利等。   2 结果   2.1 两组病死率比较 微创组38例,死亡4例,病死率为10.5%,内科组40例,死亡15例,病死率为37.5%,微创病死率非常显著低于内科组(χ2=9.26 P0.01)。病死率与意识状态密切相关,微创组意识水平GCS积分≤8分8 例,死亡3例,病死率37.5%;内科组意识水平GCS积分≤8分8例均死亡。GCS积分9~11分微创组12例,死亡1例,病死率8.3%;内科组13例,死亡6例,病死率46.2%。GCS积分≥12分微创组18例无1例死亡内科组19例,死亡1例,病死率5.3%。   2.2 两组不同出血量病死率比较 出血量49ml以下微创组16例,死亡1例,病死率6.3%;内科组17例,死亡1例,病死率5.9%,两组病死率较为接近。出血量50m1以上微创组22例,死亡3例,病死率13.6%,内科组23例,死亡14例,病死率60.9%,微创病死率非常显著低于内科组(χ2=11.55,P0.01)。   2.3 两组间日常生活能力(ADL)比较 随访3个月,微创组存活34例,ADLⅠ级10例,Ⅱ级12例,Ⅲ级8例,Ⅳ级3例,Ⅴ级1例;内科组存活25例,ADLⅠ级9例,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3例,微创组与内科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没有明显差异。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