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内审,改变高校内审现状,充分发挥高校内审高校管理中的作用,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此,特提出五条对策,以改善高校内审问题

关键词:高校内审现状对策      一、高校内审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4月13日发布第17号令,通过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并于2004年6月1日起施行,时值今日已过去5年,随着高校的扩招,校园规模的扩大,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债务的增多,高校内审在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促进廉政等方面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然而,仍有不少高校并没有重视内审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反少数单位在机构改革时,认为内审工作可有可无,由此而造成的内审工作弱化也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综观高校内部审计,大多数高校审计职能流于形式审计人员严重不足、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等问题普遍存在,要切实发挥高校审计工作的作用,必须妥善解决当前高校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当前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的态度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加以改进,高校内审现状:      1.认识不一,重视程度不平衡   由于领导内部审计工作认识程度不一,必然导致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平衡。

实践证明,任何一项工作要想较好地开展,除了部门本身的努力外,领导重视亦是关键因素。

目前,有部分高校领导忽视对内审工作领导,认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内审工作可有可无,对学校教学工作影响不大,无关大局,由于重视不够,致使内审人员信心不足,工作开展困难重重。

2.内审机构独立性差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不少高校内审机构不健全。

虽然近几年有的高校机构调整时,将原有与财务合署办公的审计处已经分开单独成立审计处,但仍有不少高校内审机构与纪检、监查、财务部门在一起合署办公,有的单位即使设立了内审机构,但又从属于财务部门,对下属单位的检查流于形式,形同于财务检查。

由于机构不独立,内审人员独立性比较差,对于发现的问题,缺乏揭示和披露的勇气,严重影响了内审工作质量。

3.高校内审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   虽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近年来相继发布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业务规范和操作指南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就笔者了解的情况,几乎所有的高校内部审计至今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审计方式上,使得内审目标不明确,内审工作计划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

一些审计方案脱离实际,操作指导性不强;审计调查不彻底,审计取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缺乏严格规范;审计意见缺乏针对性、可行性。

4.高校内审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内审工作发展的要求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较为单一,以财务会计、经济管理专业为主,难以满足高校新形势下审计覆盖面广、审计业务日益复杂、涉及专业领域宽泛的特点。

目前的审计工作已涉及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基建维修、经济责任、预算决算和内控制度评审等多个方面,监督覆盖范围涵盖了重大经济合同和大宗物资采购及大型基建投资项目招投标的全过程。

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势必导致审计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势必造成审计判断失误、审计报告不实等后果,从而引发较大的审计风险,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对策研究      针对当前高校内审现状,在新形势下高校内审应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态度,从以下几方面改善高校内审现状从而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1.做出成绩、善于沟通以赢得领导的信任和支持   钟对领导内部审计认识的问题,作为内审机构的负责人:   (1)自己要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职责:《审计法》规定,内部审计是在本单位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本部门的规章制度,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本部门的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前李金华审计署长曾说过内部审计工作“只要领导满意就行”。

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工作做到最好,力争做领导的好帮手。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