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中国城”

打开文本图片集。

从亚洲到大洋洲,从欧洲到美洲,几乎在世界各地,我们都能看到中国城,找到中国人。说起世界各地的中国城,往往令人感慨万千。早年许多家庭为生活所迫,不得已离乡背井、漂洋过海,来到世界各地谋生。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打拼创业,逐步得到当地社会的认同和接受,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多少年来,这些生活在异国他乡的炎黄子孙,虽然在语言、生活等许多方面融入了当地社会,但却在思想、文化等方面牢牢地保持了中国传统。在世界各地许多中国城里,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那里的节庆、传统文化氛围甚至超过了国内一些地方。这些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也许他们的信仰、政治观点各有不同,但他们却始终保持着中华传统与文化。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240多万华人,包括公民、永久居民、临时居民以及非法移民,分布很广,每一座城市都有华人居住和工作。在比较大的城市,华人相对比较集中,形成了以华人华侨为主要群体的居住、商业和文化活动中心,这就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中国城,或称华埠。一般人认为,中国城名字的渊源是始于唐代流寓海外的中国人,所以,也叫作唐人街

中国城成为了华侨的避难收容所。

美国有多少中国城?这是个难以说清的问题。因为首先在定义中国城的问题上就很难统一标准,比如多大建筑规模、多少人口居住才算作“城”?说中国人遍布全美国真是一点都不夸张。如今在美国,哪里有城市,哪怕很小,哪里就有中国人;而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中国城,哪怕很小,小到只是一间杂货铺或一家中餐馆,那也是浓缩了的中国城。它有时还成为当地华人联系的桥梁。

美国各地中国城都是在和平贸易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同西方殖民者不同,华裔的活动没有得到国家的支持,纯属民间商业活动。19世纪中叶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美国资本主义生产急速发展催生了近代时期的中国城。

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的饥荒以及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很多受苦受难的中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了大洋的彼岸,寻找重新生存的机会。当时以旧金山、檀香山和纽约中国城最为著名。早期大城市的中国城相对较为封闭孤立,秘密帮派会党颇有势力,环境条件脏乱,社会治安不良。但是在美国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的系列排华浪潮袭击下,大批华侨拥入中国城,中国城为华侨提供了安全防护,成为了华侨的堡垒和避难收容所。只有在中国城,中国人才能大声说话,才会感到一点自由自信。

历史上,中国城发挥了经济、商业和贸易中心的作用,也发挥了传播中华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特性的作用。中国城推动了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并且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成为了美国城市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后,美国中国城的规模、数量和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今的中国城除了商人、厨师、工匠、裁缝匠、洗衣匠、装修工,又增加了各类科技、文学、艺术、体育界的知识人才,他们开办电脑公司、律师楼、会计所、中文学校、艺体中心(音乐/舞蹈/绘画/武术学校)、报社、中医诊所。这种人口和阶级结构的变化,对中国城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天,位于纽约、旧金山、洛杉矶、芝加哥等地的中国城为这些国际性的大都市带来传统中国文化气息,同时又创造了无限的商机,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黄金宝地。

中国城是中国社会在海外的延伸。

美国各地中国城的形成时间不同,人口籍贯各异,当地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有别,因而显其多样性。但中国城也有许多共同性。当走进中国城,特别是历史较悠久的中国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建筑物的中国风格和人文社会的中华风采,中国牌楼、大屋檐仿古建筑、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满目汉字的商业招牌以及中国名人雕塑,在看腻了洋楼洋字符后,面临从语言文字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全都是耳目皆熟的中国方式,所有华人都顿生亲切,感到仿佛回到故乡一般。

纽约、旧金山、芝加哥、洛杉矶、华盛顿、费城等地的中国城都建有中国式牌楼,在纽约建有文化名人孔子和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塑像,在洛杉矶建有政治领袖孙中山的塑像。这些屹立在大洋彼岸的塑像向全美国展示着中国的悠久历史、民族精神和政治地位。

进入20世纪下半叶后,随着美国整体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进步,代表整个华人社区的各种会馆、商会等新型统一组织的发展壮大,美国中国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虽然目前美国中国城的整体形象距离美国城市中的高档城区还有不小差距,但华人黑帮派控制社区称霸一方的现象也不像上个世纪那样猖獗了,被绑架者的尖叫声和子弹乱飞于大街及饭店大堂的现象已经绝迹,黑帮已经淡出社会,整个中国城的城市建设、环境卫生和社会治安的问题也逐步呈现出改善的景象。

美国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国城,主要分布在西部太平洋和东部大西洋两岸的各州,其中纽约中国城可以堪称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城。

中国城是中国社会在海外的延伸,在中国掀起的一切政治浪潮都冲击或涉及了中国城。从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活动和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直接影响了中国城的社会政治生活。尽管中国城里存在着按照血缘、地缘、业缘组成的五花八门的宗亲会、同乡会、商会、行会等华侨社团和组织,也存在着各种社会和阶级矛盾,但当华人社区受到其他种族集团的挑战或威胁时,就会一致对外。例如旅美华侨在抗日战争中捐献物资款项、支援战场前线,制造声势影响、扩大反法西斯联盟等活动中,均做出了不可埋没的贡献。

二战后,华人知识化程度比战前大为提高。美国华人的突出特点是大学和研究生毕业比例极高。不论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工商企业等领域,华人都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另一种显著倾向是,华人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地位已经升至中产阶级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华人数量开始激增,新型的中国城随之出现,同时华人的经济变化也导致了华人离开中国城的趋势有所加强。

这主要是因为,在事业上,已中产阶级化的华人开始脱离传统中国人所从事的行业,加入了一些美国人的公司;在住宅上,不少年轻一代的华人工商企业家和知识分子,虽然办公仍在中国城,但住宅则在条件较好的郊区;在环境上,中国城治安尚不尽如人意,促使不少华人离开中国城。有的中国城,实际上已变成了老华人、穷华人和新移民的居留区。

法拉盛感觉不像异国他乡。

中国城是历史的产物,如同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中国城也有它的寿命。民族之间的自然同化或融合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但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况且华人社会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新的移民不断拥入,中华文化传统也不可能几代人就绝迹。因此,中国城作为华人社会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也必然长期存在,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将继续起着发扬中华文化传统、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华人社会同当地居民友好相处与共同繁荣的历史作用。

美国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国城,主要分布在西部太平洋和东部大西洋两岸的各州,其中纽约中国城可以堪称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城。俗话说,到美国,不能不去纽约,到纽约不能不去唐人街纽约唐人街有好几处,但最出名的是三个地方,一处是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南端下城,一处是位于皇后区的法拉盛,另一处是布鲁克林的第八大道。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美240多万的华人中,仅纽约一地就达40多万人。

最近由于时间有限,我只是到了法拉盛唐人街走马观花一趟。来到法拉盛,你真的不会意识到这里是异国他乡!你看,街面上的店面招牌是中文,马路上的行人大多是黄皮肤、黑头发,路人说的语言是福建话、广东话,店内的货物绝大部分是中国货。好一个“中国城”!据早来的人说,二十年前法拉盛仅有两三家华人商店,其他皆是韩国人的地盘,但现在几乎均被华人“占领”。在缅街上走一趟,看到的几乎全是华人,白人和黑人则成为少数族裔。法拉盛华人工商会现任会长顾雅明对我说,他曾听到美国人抱怨,他们在法拉盛买不到美国食品。

近年来,法拉盛华人的商业特别活跃,其中以温州人的超级市场最为引人瞩目。短短几年间,大概八九家大型超级市场兴建起来。老板和里面的工作人员主要是温州人。超级市场成为吸引纽约周边地区华人法拉盛购物的主要因素。一到周末,前来买菜的华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我曾到一家在法拉盛比较有名的“同仁堂”中药店,老板也明白地告诉我,这里除了西洋参外,所有的药和其他食品都是来自中国

唐人街的房屋利用率之高非常罕见。有时办公楼房间隔了又隔,一个小小的地方塞满“大牌”公司,一个小小的门牌上挂满不同的商号名牌。这里的店铺从华人华侨经营的饭店、超级市场、服装店、鲜鱼店到中文印刷公司、中文书店、中药店、华人律师事务所,可谓五光十色应有尽有。在中餐厅里,兰州拉面、台湾小吃、香港早茶、湖南剁椒鱼头、四川麻婆豆腐、南京红烧狮子头、福建海鲜、广东潮州燕翅鲜鲍应有尽有。水果店基本上是沿街铺面,既有美国本地的水果,也有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水果,还有来自泰国和越南的山竹、柠檬、火龙果、榴莲、柚子、椰子等。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