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条件和误区

[摘要]关于教育理论实践关系众说纷纭,但是教育理论实践相互转化是历史之趋,这一点谁都不能否认。但是这种转化需要教育理论研究者具备实践意识,需要教育实践者具备理论运用和理论生成意识,还需要教育理论研究者教育实践者平等对话与合作。在认识和理解教育理论实践相互转化时,应注意两个问题:警惕“教育万能论”与“教育无能论”,区别学科基本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相互转化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1—0020—04。

[作者简介]李静美(1989—),女,河北邯郸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2级在读硕士。

关于教育理论实践关系的探讨由来已久,学者们对二者的关系众说纷纭。从横向来看,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或侧重点,形成了“指导说”“中介说”“实践优先说”“统一说”“双向说”等多种学说;[1]从纵向来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活动的日益扩展和丰富,人们对教育理论实践关系认识也在日益深化,其认识站位也更加理性和“宽容”,彰显了更多的教育情怀。教育理论实践不是两个断裂层面上的东西,也不是单纯的指导与被指导、检验与被检验的关系。它们是人的“拥有物”,故而,教育理论实践表现为三种关系教育理论研究者理论与其实践关系教育实践者的理论与其实践关系以及教育理论研究者理论教育实践者的关系[1]我们通常所讨论的教育理论实践关系是第三种类型。笔者试图基于前两种关系来讨论教育理论研究者理论教育实践者的实践相互转化的条件。尽管它们分属于不同的主体——教育理论研究者教育实践者,但它们有着共生的基点——人。对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主体活动的研究使得二者的联结与转化“有路可走”。

一、教育理论实践相互转化是历史之趋。

教育产生之初,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基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或在社会实践中对教育的思考,形成了关于教育的一些认识。那时的教育理论研究者教育实践者是同一个主体,教育理论实践处于自然的统一状态。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一部分人脱离教育实践,专门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与建构,教育理论开始相对于教育实践独立发展。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关系也随之紧张起来,出现了“教育理论无用论”“教育实践无理性”等观点。[2—3]理论研究者实践者“各司其职”,对彼此的做法颇有微词,甚至相互指摘。他们这种“不和谐”的关系,妨碍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联结与转化教育者处于对教育理论实践极端关系的“狂热”追寻阶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开始对教育理论实践关系进行理性反思,由对理论实践单方面重要性的强调,到理论实践相互转化的探讨,二者的相互转化是必然趋势。

如今,教育理论研究者将自己的研究实践联系起来,走近或走进实践展开研究[4]研究方法上看,实证研究也不断盛行。这说明“实践”在理论研究者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育理论研究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性”。另一方面,“行动研究”“教育反思”成为教育实践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一部分。这是他们对自己实践活动的反思与总结,并试图将其上升为理论的过程。另外,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对基础教育的引领在不断加强,教育实践者诉诸教育理论、求助于教育专家的愿望也在不断增强,理论研究者实践者开始交流、对话。教育理论实践有了相互转化的可能,而且这种可能已经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探讨理论实践“谁优于谁”已经没有意义。故而,我们应该跳出这种论争,回到理论实践的原点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升理论研究者实践意识实践者的理论意识,并增进二者的交流与对话,这是实现教育理论实践相互转化的必由路径。

二、教育理论实践相互转化的条件。

在试图实现教育理论实践相互转化中,我们必须看到“人”的存在。教育理论实践关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实践关系,忽略了人在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作用,研究的重心就偏离了教育本身。[5]。

(一)教育理论研究者应具有实践意识

这是教育理论实践转化的前提条件和可行保障,是理论适用于实践的基础,也是实现教育理论研究者理论与其实践相联系的前提条件。它具体表现为,理论研究者应以“基于实践并归于实践”的视角来研究,以使教育理论源于实践,并归于实践

教育理论研究者可大致分为学科基本理论研究者和应用理论研究者两大类。[5]这两种理论研究者尤其是学科应用理论研究者,应加强基于实践研究,总结提升实践中的教育问题,抑或是在原有理论实践的冲突中找寻突破口,“问题即课题”。这一方面有利于理论的科学性与应用于实践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理论本身的与时俱进和丰富完善。试想,如果理论研究“失真”,那么理论实践转化可能是对教育最大的“破坏”。

教育理论的终极目的是影响教育的现实和未来,理论研究尤其是学科基本理论研究的目的应归于实践,为教育实践服务。“理论研究归于实践”的意识,能进一步强化教育理论研究者尤其是学科基本理论研究者理论研究源于实践”的意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而实践意识下的教育理论生产,有利于教育实践者对理论的认同与内化,以实现教育理论研究者理论教育实践者的实践转化

(二)教育实践者应具有理论意识

理论意识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运用的意识,二是理论生成的意识。这既是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关键,也是实践上升为理论的重要前提,它体现着教育实践者的实践与其理论关系

1.理论运用的意识

教育实践者充分相信他们的“个人理论”,本着“教育理论无用论”的态度去学习,这是教育实践者运用理论的最大障碍。运用教育理论的前提是相信教育理论教育实践者应有意识地运用教育理论,这是实现理论实践转化的关键。笔者曾参加学校组织的为期半年的教育实践活动,即在某学校顶岗实习。实习结束以后,笔者对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这些学生结合自己半年的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教育理论无用论”和“教育理论有用论”。持有这两种不同认识的学生在掌握教育理论的程度上有一定差异:坚持“教育理论有用论”的学生普遍比坚持“教育理论无用论”的学生有更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对教育学有更多的兴趣;坚持“教育理论有用论”的学生认为,教育理论实践的隔阂不是因为教育理论“无用”,而是教育实践者没有使用这些理论,或说没有正确使用这些理论。由此可以看出,从某种程度来看,理论水平的差异会导致主体的理论运用意识不同。教育者拥有较高的理论运用意识,有利于教育理论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理论实践的联结与转化

因而,在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中,应注重引导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提高其理论素养,这对教育理论实践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这能拉近教师与教育理论的距离,破除理论的“神秘性”;另一方面,深化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科学认识,让教师对教育理论产生“亲近感”,正确认识教育理论的“功用性”,增强教师理论运用的意识,促进理论实践转化

2.理论生成的意识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理论来源于实践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形成的实践途径。叶澜教授认为,教育理论“泛指人们有关教育理论认识。所谓理论认识是指认识的结果”。理性认识教育理论形成的思考途径。在现实中,这是教育理论的两种存在形态:前者是为群体所共有的普遍形态,后者是为个人或部分特殊群体所拥有的私我和局部形态,包括个体因学习而内化的个人理论[5]实践”与“理性思考”为教育理论的生成提供了路径。教育实践者基于自己的教育实践,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与提升,有助于丰富教育理论,实现教育实践理论转化

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实践实践理论转化的趋势。实践者的行动研究教育反思,均是对教育实践的理性反思,为教育理论的生成提供了条件。

(三)教育理论研究者教育实践者的平等对话与合作。

教育理论实践相互转化,需要理论研究者教育实践者的平等对话与合作。一方面,教育理论是一种假设,这种假设需要在实践中验证,教育理论实践是一个不断修正和丰富理论的过程;另一方面,教育实践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问题,也需诉诸教育理论。故欲实现教育理论研究者理论教育实践者的实践相互转化,需要两个主体的平等对话、交流与合作。具体而言,实现教育理论实践转化需要教育理论研究者教育实践者理解和接纳彼此的“存在”,需要双方能就各自的困惑进行平等交流和共同研讨。只有这样,教育理论才能引领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才会充实和发展教育理论,以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相反,“眼中无他”的各自“单线发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更无法实现教育理论实践相互转化

由于理论研究者接触实践的机会远少于教育实践者,因此,应该加强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和中小学的联系,发挥高校的专业引领作用,促进“理论进校(中小学)”,让教育理论研究者教育实践者共同研讨和改进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这一方面能提高中小学实践者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教育理论研究者接触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与合作,有利于实现教育理论研究者理论教育实践者的实践相互转化

三、教育理论实践相互转化误区

我们追求教育理论实践相互转化,希望“转化”能使二者的发展更具科学性。但在认识和理解教育理论实践相互转化时,还应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首先,我们不能带着“教育万能论”“教育理论即为真理”“教育理论应具有十足的操作性”这样的期望,去宣扬“教育理论有用论”。教育理论可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但并不是为解决教育实践中所有相关问题而生。教育理论教育实践这二者在其自身的领域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并非“转化”二字便可以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

其次,关于教育理论研究,我们应区别学科基本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并不是所有的理论研究都是为实践服务的,学科基本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研究领域不同,它们与实践相互转化的程度也应是不同的,应用理论研究更强调与实践的联结与转化。在倡导理论实践转化的浪潮中,不同类型的理论研究者要做好自我工作或任务定位,不能为了实践实践,谨防对教育实践采取一种单向迎合的态度,所有的理论研究者都去追随“实践风”。

教育理论立足于现实与教育理论屈从于现实是两回事。理论研究并不是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而生,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实践者应在遵循各自研究领域的规律的前提下,观照彼此的发展方向,丰富自己的研究任务和领域,如此科学发展,方能滋养彼此。

参考文献:

[1]高维.谁的理论?谁的实践?——教育理论实践关系重申.现代教育管理,2011(12):6—7.

[2]杨春英.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理性转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7.

[3]范远波.论教育理论实践指向的缺失.教育发展研究,2012(9):10.

[4]杨小微.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实践立场及其表现.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4):6.

[5]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实践关系的再寻找.中国教育学刊,2001(4):2—4.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