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死者的名誉权及其保护

内容提要:对公民名誉权保护应包括死者名誉权,这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

死者名誉权的司法救济程序只能由死者近亲属提起诉讼。

同时,准确地把握侵害死者名誉权的构成要件,以便在司法实践中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可循。

关键词:死者 名誉权 近亲属      死者是否享有名誉权,理论界颇有争议,法律也未明确予以规定。

这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不少困惑。

在天津市因《今晚报》刊载连载小说《荷花女》引起了关于死者名誉权保护的争论,进而波及全国法学界,随着该案的判决,以及类似案例的判决,加之最高法院几个权威性批复的公布,首次明确死者享有名誉权

这是我国民事司法上一大突破,是法律进步一大表现。

如何准确地理解保护死者名誉权,无论是在实务上还是在学理上,仍然具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死者享有名誉权的理论依据通常所说的死者名誉是指人们对死者生前的道德品质、生活作风、工作能力等方面的社会评价。

人死后其肉体和精神归于消灭。

死者生前的行为和表现,并未因其死亡而消失。

死者生前表现仍然可以作为人们的评价对象,因此死者名誉应受法律保护

此依据在于名誉具有约束人们的行为作用,如果公民死后,名誉得不到保护名誉作为一种社会评价,作为一道德标准,就会失去约束作用。

同时依法保护死者名誉也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死者的社会价值的肯定,往往是通过他人的社会评价所来实现的,这种评价如何与社会利益有着密切联系。

名誉成为法律事实之后,便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这种法律后果通常由法律关系来调整。

名誉这种法律事实上升为法律规范所确认所保护的一种权利时,就是名誉权

关于死者名誉权的问题,理论界说法不一,但基本上有四种说法。

(注1)      1、名誉权说。

死者和生者一样享有名誉权并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2、准名誉权说。

死者名誉应受到保护,但死者不能像生者那样享有完整的名誉权,不能通过赋予死者名誉权的方式来保护死者名誉,但是为了保护死者生前的利益,使生者的名誉不受损害,所以由法律明文规定,在名誉方面视同生者享有名誉权

3、死者近亲属名誉权说。

死者因为与近亲属有直接的人身关系,所以他的名誉好坏,直接影响到其遗属的名誉保护死者名誉的实质和作用在于保护死者近亲属利益,与其说死者名誉受到民法保护不如说死者近亲属名誉权受到法律保护

4、死者名誉说。

认为应该区别名誉名誉权两个概念。

名誉权作为人身权的组成部分只能由活着的人享有,但作为对人的名誉无论是死者还是生者都应是相同的,法律保护的应是死者名誉

上述四种说法,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能准确地说明保护死者名誉权的理论依据。

笔者认为,保护死者名誉权的理论依据在于: 1、民法通则明确规定名誉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名誉权的客体是名誉,正是由于名誉权是以名誉作为客体的,决定了名誉权的本质在于权利人有权要求他人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有权排除他人对其名誉享有权利侵害

法律保护权利主体的名誉权而不是作为名誉权客体的名誉这种法律事实。

如果说死者存在名誉的话,那么受法律保护的应是死者名誉权,而不该是死者名誉

民法通则》101条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应包括保护死者名誉权,这点已为我国司法实践所证实。

2、从权利的角度来看,权利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一定的利益范围。

包括请求权,作出肯定行为的权利,和要求主管机关保护之权,同时权利还具有可变性和延续性,其可变性表现在享有权利的主体和范围,取决于立法者根据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生活需要,它随着主体的主客观条件和法律因素等情况变化而发生变化。

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权利可以通过立法确立或剥夺。

或者被法院宣告不存在”(注2)。

权利的延续性表现在某些权利不会因权利人不存在而立即消失,却必需延续一段时间,这是因为有的具体权利处于不明确或不稳定状态,其必须在权利人死亡一段时间后,才能确定权利的归属及其范围。

对有的权利,在客观上即使权利人已死亡但仍需继续保留一段较长时间,如作者的署名权即使作者死后也不允许任何人冒名顶替。

因此对死者名誉权保护,必须准确地理解权利的内涵。

传统的民法观点,否认死者享有名誉权就在于把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权利相等同。

事实上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把两者绝对的等同显然是不妥的。

诚然,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有一定联系,但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民事权利能力是公民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它只对生者而言。

但不能由此推导,有民事权利的公民,必定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根据法律规定无民事权利能力的人,同样可享受某些民事权利,如对胎儿保留的继承份额,同时权利既可依附于权利能力,又可依附某种法律事实或法律事件产生(注3)。

权利权利能力都是由法律确定和设定的,生者因此有民事权利能力而享有民事权利的资格,诸如财产权、名誉权等。

死者因存在名誉这一法律事实也可享有名誉权

笔者认为在保护死者名誉权的问题上如果只从权利主体角度来考虑,认为死者享有名誉权,或者从权利客体的角度来考虑,认为法律保护死者名誉而不是名誉权,或者是死者近亲属名誉权,都将陷入理论上的死角。

二、保护死者名誉权法律依据传统民法认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其享有民事权利的前提,自然人死亡后权利能力丧失不再享有名誉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需要,传统的民法理论已无法适应心理活动实践的发展。

现代的民法理论在处理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的关系已突破了传统的民法理论,即民事权利能力不是享有民事权利和取得民事权利的唯一前提,有关这点可以从《继承法》、《著作权法》相关规定中看出,胎儿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参与继承法律关系,这在世界各国民法和继承法中已成为惯例。

早在罗马法中就有“胎儿其利益为问题时,视为已出生”的法律格言,又如作者死后的著作权问题上,世界大多数国家立法规定在作者死后几十年,我国规定50年仍依法享有著作权,可见以公民死亡为由来否定死者名誉权法律上依据是不足的。

对属于人身权的名誉权不论是死者,还是活人,都可以通过法律认可和保护,对此,国外已有立法规定:如德国及一些国家民法明确规定,;自然人死亡后其名誉权可由继承人维持十年(注4)。

目前在我国民事审判业务中已确立了死者名誉权予以法律保护的观点,如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陈秀琴诉魏锡林、《今晚报》社侵害名誉权纠纷案,就是我国法院保护死者名誉权的首次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有关保护死亡人名誉权的司法解释就是根据该案的情况而作出的。

其后,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年8月7日)进一步明确,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

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又将以往仅就死者名誉权的延伸保护扩大到死者的其他人格要素,包括姓名、肖像、荣誉、隐私以及死者的遗体、遗骨等方面。

由此可见,对死者名誉权乃至姓名、肖像、荣誉、隐私等人格、身份权的保护,是有充分法律依据的。

三、;死者近亲属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依据探讨死者既然存在名誉权,那么对死者名誉权如何保护,怎样引起救济程序?根据现有法律精神死者名誉权受到侵犯,由死者近亲属提起诉讼,那么由死者近亲属提起赔偿请求权的依据何在,这是争论的焦点,经学者概括有以下解释: 1、近亲属利益保护说。

这种学说主张,人身权延伸保护的实质与作用,是保护死者近亲属利益,学者认为保护死者名誉的实质与作用,是保护死者的配偶、子女和父母的利益

在我国现阶段,根据公民通常的观念,死者名誉好坏,往往影响到对其近亲属的评价,其近亲属也会因而产生荣誉或压抑等感受,与其说死者名誉权需要民法保护,不如说是对死者近亲属利益和人身权的民法保护,也有学者认为对死者名誉的损坏实际上是侵害其遗属的名誉权

2、家庭利益保护说。

死者名誉遭到侵害时,其遗属的名誉也往往会遭到侵害,这两者之间的连结点就是家庭名誉,家庭名誉是指对于一个家庭的信誉、声誉的社会评价,由于家庭名誉并不因为家庭个别成员的死亡而消灭,而个人名誉又是家庭名誉的组成部分,因而对死者名誉加以侵害时,家庭名誉也就必然遭到侵害,这种观点也就是认为保护死者名誉权是基于对死者家庭利益保护

3、加害人赔偿义务说。

认为加害人的赔偿义务不因个人死亡而消灭,所以被害人所受的赔偿地位当然由其继承人继承。

以上三种解释均不能圆满地提供答案,近亲属利益保护说忽视了法律保护死者的原始权利

家庭利益保护说,得出侵害死者名誉实际上是侵害家庭名誉的结论,不但在逻辑上繁琐,而且其大前提存在家庭名誉的命题本身与民事主体理论相违背。

加害人赔偿义务说,有可取之处,但它未能回答为什么加害人的赔偿义务必须指向受害人的继承人而不是其近亲属,或者国家。

笔者认为上述学说不能提供圆满答案关键在于考察视角的局限,在此,不妨综合上述学说的合理之处,我们有必要针对死者名誉的特殊性,从法律保护死者近亲属利益的必要性谈起,实际上在侵害死者名誉权的问题上存在着双重侵害,即既侵害死者名誉权,也侵害死者近亲属名誉权,由于死者与其近亲属存在直接间接的人身关系,因此,死者的名誊权与其近亲属名誉权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死者名誉权造成的损害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其近亲属名誉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取得,如烈士军属其近亲属享有抚恤金的待遇,如果死者名誉权受损就可能影响死者近亲属合法利益的取得。

因此,死者近亲属可以为保护死者名誉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行使请求权或提起诉讼。

国外已有这方面的立法经验,如捷克斯洛伐克民法典15条规定:“公民死亡后,请求保护他的人身权利属于他的配偶和子女,没有配偶和子女的,属于父母。

”又如匈牙利民法典第86条规定,当死者名誉利益受到侵犯时,可由死者遗属及其受益人提起诉讼,如果损害死者声誉的行为,同时也损害社会利益,那么检察长也有权提起诉讼。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