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雍:一个夜郎人的传奇故事

刘 雍:男,布依族,贵州福泉人,国家一级美术师。

1963年开始漫画创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鉴于他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创作方面成绩卓著”特授予他“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

刘雍在2004年完成的4件事:完成省图书馆2600平方米浮雕;为花溪迎宾馆制作32件环境艺术作品;为民族文化宫设计4根图腾柱;编撰《贵州民间美术全集》之“蜡染”和“刺绣”卷。

下载论文网   字幕:走过古老的村寨,寻找民族的生命记忆,留守自己的心灵家园。

解说:在家里整理研究藏品,是布依族艺术家――刘雍的爱好。

这些驻满了虫眼的面具上,他能触摸到民族的历史,他也能获得创作的灵感。

这些傩戏面具在我国上古时期就有了,主要是在祭祀时使用。

它们曾经在中原大地上十分流行,而现在只有在以贵州为中心的地区才能看到了,收藏这些可能逝去的文化象征,保存民族存在之根,成为了刘雍生命的承载之重。

记者:还记不记得 你第一次去收集藏品的情形。

刘 雍:我觉得我记得很清楚。

那个是1973年,我当时没有什么钱,和我一起去的同伴也非常喜欢,我们就凑了五块钱, 买了一对丝带,我买了其中的一条,你看,就是这个,它是系围腰的带子但是就是绣这么一根带子可能要几个月的时间,因为她要把布纹当作坐标一针一针地绣,一针针地数,所以虽然是一根小带子但是要花很多的时间,这是第一件藏品

解说:在30多年的时间里,刘雍收藏了五千多件苗、侗、布依等少数民族的手工艺精品。

这些藏品堆满了刘雍家里的各个角落,种类有民族服装、刺绣、银饰、面具和宗教绘画等,其中有许多是珍品。

置身于这些藏品之中,刘雍就像鱼在水里一样快乐。

他感受着绵绵不息的民族文化传统,欣赏着自由张扬的民族艺术创造力。

刘雍:这是一件明代的百鸟衣, 你看它那个时候的图案、主要是以太阳、铜鼓为主。

那个时候的龙还居于比较次要的地位,鸟也是居于比较次要的地位,然后我们可以看看清代的百鸟衣,它的纹饰就比较独特,而且鸟很多,你看 衣背上有各种各样的鸟,包括它的这个龙。

它长的是鸟的头 因为这一支苗族自称仡佬。

仡,就是阿哥阿妹的意思;佬就是鸟你看这边还有两个巨大的鸟   记者:收藏东西是要花钱的。

2、30年前,你的收入和大家一样,都是没有多少闲钱,你去收藏东西,你的钱从何而来。

刘雍:二、三十年前我是真的没钱,那怎么办?你比如说看见东西好,我把我身上的衣服脱下来 我当时穿件夹克,就拿给他,换件衣服,他们也觉得很值,我也觉得特别值。

记者:你现在走路有一只脚好像有点不大方便,我听说这个和收藏也有很大关系。

刘雍:我有一次到德江县去买了一些很古老的面具,那些面具有很多虫眼,基本上都蛀空了, 很朽了。

当时,我想一摔下去,这些面具可能就是粉碎,我就紧紧地抱着装面具的编织袋,后车翻了,我的腿血管摔破了,腿肿得非常的粗,就连裤腿都褪不下来。

记者:你用你的身体保护了它?   刘雍:应该说是这样。

那个时候你也来不及想,实际上是无意识就这么做了。

解说:从年轻到年老,刘雍贵州的山水间跋涉,他几十次深入到偏远的苗乡、侗寨、布依山村,碰到过小偷、强盗、洪水、泥石流等,他没有退缩,他为贵州民族民间艺术鲜为人知,又面临失传的危险而深感痛惜。

刘雍,一个从未上过正规学府的人,把贵州深山里的苗乡、侗寨、布依村当作学府,心灵手巧的山民视为老师,少数民族的挑花、蜡染、面具当作教材。

他把整理、继承和发扬贵州民族民间艺术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尽量把这些散落民间的艺术精品收藏起来,把这些藏品所蕴含的内容让更多的人知道。

刘雍:我收藏的有三个版本的百苗图。

百苗图是清代朝廷官方的画家到少数民族去采风,然后画出的一种图文对照的册页。

它是一种用来向皇帝汇报的形式。

通过百苗图,可以了解贵州少数民族的分布、它的宗教信仰、它的历史、他的生活习惯。

这个收藏价值很大。

记者:你是怎么收藏到的?   刘雍:其中有两个版本,我是从北京的一个朋友那里得到的,他的祖上曾经在贵州当过把总。

另外一个是从贵州一个很有名的官员的后代,就是李端芬的后代手里买来的。

解说:天气好的时候,刘雍会把藏品拿出来晾晒,穿行在这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服装之间,刘雍―― 一个布依族的儿子,就这样与民族的衣食住行、婚丧礼俗、节日庆典等社会生活相融了。

2005年2月,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展出了刘雍的500多幅藏品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刘雍藏品就开始在国内、国外展出,这些出自普通农民之手的手工艺精品,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地域特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刘雍:我最早的收藏,不是为收藏收藏,是为了创作上的借鉴,是为了我更了解民族文化,这是第一。

第二,我不是功利性的。

我是想尽量的把民间艺术的珍品保存在贵州,为这些民族把他们的文化尽量的保存下去。

解说:从1980年起,刘雍开始尝试把贵州民族民间艺术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

这些风格粗犷工艺精美的陶艺作品上,人们能看到贵州刺绣、蜡染、铜鼓、傩戏面具的影子。

刘雍的89件木雕、陶艺、挂毯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先后到过日本、丹麦、瑞典等国家展出。

刘雍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

刘雍成功了,他靠的是多姿多彩的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赋予的灵性,靠的是贵州的大山磨砺出的坚韧与执着。

当时为了掌握烧陶的技巧,烧制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刘雍贵州古老的布依族牙舟窑一呆就是大半年。

那时他浑身是土,满脸是灰,和一般的窑工没有什么两样。

刘雍:当时我们睡的那个地方特别有意思,就是那墙都是这个玉米杆儿编起来的,睡的这个,怎么讲,帐子是黑的,被子分不出是什么颜色,都是冰的,上面都是污垢嘛,而且冬天外面的温度和里面是一样的,但是我还是觉得非常愉快。

记者:但是这住起来是非常难受的。

刘雍:但是我觉得这个精神还是很起作用的,你觉得你在创作你在创造,这个就是享受,其它的不在乎,你比如说吃的很差吧,睡的地方很冷吧,手都冻起很多冻疮,脚也是都肿了,但是我觉得还是很快乐,因为原来的创作欲望太压抑,现在一下子释放出来,所以什么都不在乎。

记者:你当时怎么想到要把贵州的东西吸收进去呢?   刘雍:首先我是一个少数民族, 对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特别喜欢, 从血液里我可能就有这个基因,到时候它要发挥作用的。

从设计图纸、泥塑雕刻、敲铜板 刻石雕、到搬运、安装,刘雍几乎参与了每一件作品的全过程,他觉得只有亲手做,这件作品才完全是自己的作品

创作时,刘雍学习民间艺术传统,领会它的精神所在,运用它特有的艺术语言,他不是以民间艺术“改造者”的身份出现,也不是用“西洋绘画法”来“提高”民间艺术刘雍想让自己创作作品是从民族民间艺术的根上长出来的。

记者:这个铜鼓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   刘雍:我是这样想的:只是一个铜鼓,它显得比较单调,所以我就设计了一个架子,就是使得它更丰富,艺术的形式更好。

上面是一个双体的龙舟,是一个夜郎国时期祭河的仪式,下面是四个夜郎国的武士,就是由它们来组成一个夜郎铜鼓的骨架。

这个铜鼓是目前最大的铜鼓

历史上的铜鼓直径最大是一米六五,我这个铜鼓有一米七九,整个重量有四吨。

记者:现在有很多人坐在都市里“玩”民族民间工艺品,将民族民间的东西生吞活剥的照抄、偷仿,哗众取宠,以怪取胜的风气很多,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刘雍:我觉得那个你也不能说它就不好。

每个人有自己的方式方法, 他可能并不了解很深的内涵 ,他只是觉得这种形式比较刺激 ,他就去做了。

因为我自己是少数民族 ,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我比较了解 ,同时我也是一个艺术家吧,碰巧这两方面我都懂一点,那就是我的优势。

觉得我就有责任来做这个工作。

记者:是什么样的责任?   刘雍:一个是研究抢救收集民间艺术,另外我要发扬它。

我要使这个传统和时代的潮流融为一体。

解说:近年来,贵州环境艺术正在兴起,这给刘雍提供了许多创作的机会,他相继创作贵州省政府赠送香港特区、澳门特区的两件礼物“苗岭欢歌庆港归” 和“铸铜镶宝石欢乐鼓”,参与了夜郎广场、贵州省图书馆、贵州省迎宾馆等环境设计。

刘雍觉得作为个人来说是很少有机会从事这些大型艺术作品创作 ,他很珍惜这种机会。

从织锦到大型铜雕、石雕他不断尝试,他在繁杂的商业项目中挑选合适的项目,将每一个项目都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创作

他希望这些设计作品能传达一种民族气息,一种民族神韵。

刘雍:我觉得人家一看它就是贵州的东西,少数民族的东西,当然我希望它艺术性也还比较强。

因为对于一个环境艺术作者来讲 ,如果这件作品不好,它就是一个耻辱柱,把这个作者永远钉在上面。

解说:2004年12月,贵州省图书馆建成正式开馆,它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精湛的艺术设计获得了“中国当代建筑艺术成就奖”,并与天安门广场、上海金茂大厦等一起被列为“中国建国以来55件优秀建筑设计”,而图书馆环境设计就是由刘雍来负责设计施工的。

刘雍:图书馆吧,我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图像,一个是典籍, 一个是文字。

我现在这个浮雕主要由这三个方面组成。

比如说中间这部分叫做夜郎的庆典 ,就是再现夜郎夜郎先民们生活的场景,它的宗教、它的文化、它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这些方面的东西。

另外,右边是文字,都是用水族的象形文字是贵州特有的,左边我用的是彝族的典籍《夜郎史传》当中的一段。

解说:贵州省图书馆的大型石浮雕《贵州民族文化之光》从2001年开始制作到2004年结束,历时三年,这2600多平米的石雕,由一万多块石头组成,这些石块全部取自贵州本地一种叫杨柳青的山石。

刘雍这些石头上刻下了苗家激情的呼喊、水族沉稳的脉动等图象,这是刘雍长期积淀后的一次爆发。

这每一声凿击仿佛穿透了远古,这每一声凿击都浸透了深情,刘雍在用自己四十年的艺术功力,用自己全部的心血为贵州少数民族刻一座前所未有的巨大丰碑,他要让这座丰碑伫立在都市之中,让这些图案文字伫立在忙碌的人群、拥挤的车流中,让纯朴与善良抚平都市的浮躁与喧嚣,他要用这座丰碑向世人张扬贵州少数民族的精彩,让这座丰碑连接历史与未来。

刘雍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有很高的水平 ,这个不是我一个人的意见。

我们开过全国民族民间的会,这些专家权威他们认为宗教艺术 西藏是最棒的,而民族民间艺术贵州是最丰富的种类最多,而且水平最高。

记者:我听说当时你对于贵州民族民间艺术到底水平如何,也是持一种怀疑态度。

开始没有比较还是不知道,后来听说出去到云南、湖南转了一圈 心里有底了。

刘雍:对。

因为我原来接触贵州比较多,其它省得我也看过一些,但是心中还是没数。

我为了印证这个问题, 我沿着云南的边境专门走了一趟, 然后到湖南,到广西。

他们的少数民族地区我去了很多 ,唯一的目的就是比较,最后我觉得我特别的欣慰贵州的东西是特别棒。

解说:从收藏、办展览、出书到大型环境艺术的创作刘雍走出了一条将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之路。

现在刘雍的十几件大型环境艺术作品分散在贵州的各个角落,它们无声地向人们展示着贵州民族之光,它们与都市里的人们零距离的接触,人们在凝望石刻、抚摸铜雕的时候,深山里的民族民间艺术与现代的都市人就这样亲近了。

学习民间艺术传统,领会它的精神所在,运用它特有的艺术语言,刘雍创作时不是以民间艺术“改造者”的身份出现,也不是用“西洋绘画法”来“提高”民间艺术,他想让自己创作作品是从民族民间艺术的根上长出来的。

每一件作品创作,从设计图纸 泥塑雕刻、敲铜板、刻石雕、到搬运、安装,刘雍几乎参与了全过程,一方面他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快乐,另一方面他觉得只有亲手做,这件作品才完全是属于自己的作品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