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抗震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摘要】以建筑设计为例,只有将其的设计的规则严格把控,方可提高抗震的能力,才能够使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免受损失。

其重要性与紧迫性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由浅入深,深入探索当今建筑的不足之处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抗震建筑设计;重要性   众所周知,地球内部的剧烈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不变,不可避免的使人们的财产乃至生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其中,房屋建筑物的倒塌是造成该损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研究并解决建筑物抗震力势在必行,丝毫不能懈怠。

而一味的增加建筑物的各组成部分的材料,便会使得投资、成本骤然升高,因此说来,解决上述问题还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探索。

一、地震对于建筑物的影响以及应对举措   地震具有突发性、破坏性、灾难性等特点,迄今人类还无法有效的对其预测和防护。

构造地震产生的效果最大,其也是建筑物抗震研究重要目标之一。

由于地壳的不稳地性以及演示地层产生的破碎而引起的地底的颤动,形成的颤动称为构造地震,而我们所称的地震是对其的简称。

地面和房屋建筑受到的地震影响的大小的程度就叫做地震烈度(I)。

从过去的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对于以房屋为代表的建筑物来说,其主要的破坏表现在使得建筑物的部分结构的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再者建筑物的地基等承载能力不足也使得房屋受损;而余震可能造成建筑物垮塌,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我国处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世界上地震发生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区域。

然而当前在地震发生的过程中,要想对地震进行精准的数据计算十分有难度,但是如今人们已经较为有效的解决了这样一个难题。

经验告诉我们,数值计算的重要程度远不及建筑物设计方面重要程度

抗震设计的研发的过程,相关部门务必运用有效的并且合乎我国的法律的标准要求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设计

根据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居民的大多数的建筑物抗震性能基本为零,若遭遇地震建筑物受损程度可想而知。

笔者认为研究房屋建筑物建筑形态以及设计的形态对于抗震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建筑物抗震结构,不论政府、建筑单位还是业主都应予以高度重视,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基于地震对于环境的破坏,要想把损失降到最低,还应该从基本问题――防范入手。

建筑物设计务必要符合国家的要求,不能够在建筑的过程中偷工减料。

房屋抗震设防标准直接影响到其抗震的能力。

但是当下,部分施工单位在建筑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设备及管道的安装精确度,造成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物品位置摆放的不到位不精准,高度、压力、角度、通气、通水有各种的偏差;个别的单位和公司为谋取私利,从而导致做出“有量无质”违法犯罪的行为。

因而他们必须受到法律的惩罚的。

二、建筑物抗震中的诸多的设计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方法   笔者简要总结建筑设计过程中不足情况,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1、在抗震设计中,建造方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计算该建筑物抗震承载力,再者由于其懒惰、谋求私利使得建筑物的完成度极低,根本无法满足建筑物抗震的最低的要求。

2、地震灾害危害较为严重的当数高层建筑,而高层的建筑物抗震设计中,层与层的建筑材料的选择差距非常大。

据相关资料显示,60%的建筑存在着设计的不足和设计的富足等问题。

3、部分的住宅房屋中盲目的加大了客厅房间和大门、阳台,在满足自己的私利要求的同时,全然不顾房屋的承受能力以及房屋的整体的受力结构

并且还存在着该加固的地方没有加固,原本不需要加固的地方反而错误的加固的现象。

4、在房屋建筑的过程中,基本上都存在着房屋过高的情况;部分的建筑在屋顶进行二次建筑,高度超过限值1m以上。

5、部分的施工单位错误的追求“建筑主导结构“的观念,错误的把建筑的技术性以及艺术性当作主导因素此观念,因而无视科学规律,导致建筑的质量有严重问题。

地震的多发区,框架、框剪、核心筒、筒中筒结构房屋得以大力推广。

其原因是框架(框剪)结构自身重量较轻,相应的灵活性较高,构造易于标准化,并且工期较短,其结构的稳定性以及整体性较好。

而若实现在小震中做到不裂,在中震中可修,在大震中做到不倒的我国整体建筑思想,还要注意如下的原则:   1、建筑物的高度应该得以控制。

在一定程度建筑物的高度越高,其本身的侧移程度就越严重,随着建筑物层数的增加,其受损程度也变大。

因此,控制建筑物的有效高度在国家允许范围内,才有可能降低地震的破坏力。

根据建筑物的实际状况,在抗震基础之上对其高度进行有效的调控。

2、地震过程中,建筑物的自身的质量与其破坏程度呈正相关。

再者,建筑物的稳定性与受损程度呈负相关。

也就是说,建筑物自身质量越轻,结构越稳定,在地震的过程中的受损状况越小,反之,受损程度越大。

因此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处理相关问题:减轻其维护结构的重量;选择材质较轻的材料做屋盖,减少或者避免屋盖的附加物。

3、建筑物结构设计规则化   房屋建筑物在其质量以及刚度分布均衡,结构设计合理规则,就能够使得建筑物抗震性得到有效的保障。

反之,建筑物设计较复杂、结构不规则,往往在地震受损严重。

三、关于加强建筑物抗震建设的相关意见   1、为保证建筑钢筋结构的延性和承载力,在结构设计的时候需要按照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进行,对柱截面的尺寸进行合理的控制,合理控制柱的轴压比,严格按照构造配件的要求,对节点的构造措施尤其需要加强,提高节点的牢固性和抗震能力。

现代建筑物的主体常常使用的是钢筋结构,钢筋结构的延性和承载力越好,建筑物抗震能力越强。

2、设计多道设防及双重结构体系。

双重结构体系是可能实现多道设防结构的一种类型,双重抗侧结构抗震性较好。

双重抗侧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两种受力和变形性能不同的抗侧结构组成,每个抗侧结构都是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承载力,并通过楼板连接协同工作,共同抵抗外力。

框架剪力墙、核心筒、筒中筒等结构都应该设计成双重抗侧结构体系。

在第一道设防结构发生破坏后,第二道设防结构仍能发挥较大作用。

虽然会发生内力重分布,但它们仍然能够共同抵抗地震力,多道设防结构地震中不容易倒塌。

3、温度缝、沉降缝和抗震缝的设置,在结构强烈的地震下相邻结构可能发生碰撞而导致局部损坏,有时还会因为将房屋分成小块而降低每个单位的刚度和承载力,反而消弱了结构

此外建筑立面的处理也使构造复杂,防水较难处理,通常采取措施避免设缝或少设缝,无法避免时缝的宽度均应按抗震缝设置,避免地震作用下相邻部分互相碰撞破坏。

结束语:   当下,不少的建筑物一味的追求美观、特色、新颖,而忽视了它的安全等基本的问题。

建筑物的防震建设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够被忽视,只有严格执行国家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标准并且保证施工质量,才能降低灾难的发生概率。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依旧存在着种种不足,因地震房屋倒塌而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建筑物抗震建设任重道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卓军.建筑抗震设计结构平面不规则的内容[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   [2]陈连云.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06)   [3] 朱文静. 中美建筑规范抗震相关条文的比较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48—52   白晓欧,1980—,女,籍贯:浙江温州,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结构

3 次访问